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吴承恩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书中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读者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几百年来深受世人喜爱。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倏六七年。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犬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人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湛。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支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
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
P11-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凝聚着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必备的精神食粮。
国学典籍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潜心阅读国学经典,观先民缔造优美传说,诸子百家唇枪舌剑,骚人墨客妙笔生花,仁人志士匡国济时,贤才良将金戈铁马;赏诗歌之幽深情韵,词曲之娟丽婉转,散文之古雅奥博,小说之奇思妙语,史籍之深沉厚重,而后细细品之,含英咀华,既可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可领略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还能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是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国学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各种国学典籍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国学正以不容小觑的姿态走向复兴。但是国学也面临着几个困境:首先,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国在时代的号召下迈向世界,与各国接轨,中外文化的碰撞、新旧理念的冲突,十分强烈,国学难免有时会偏离轨道。其次,我国的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普遍缺乏国学的基本常识,有的甚至在家庭或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国学持负面态度。最后,古籍文字深奥,不易理解,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一些读者即便有阅读兴趣,也只能敬而远之。而且,国学典籍汗牛充栋,鱼龙混杂,从业已出版的相关书籍来看,或失之艰涩,或失之庞杂,实在引发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国学走出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国学一个正确定位,继续振兴国学,弘扬经典国学教育,剔除国学中的糟粕成分,撷取其中的精华。鉴于此,我们从浩浩群籍中撷精集萃,汇编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包括《山海经》《老子》《韩非子》《古文观止》等传世经典,力求以点带面,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国学的风貌。为读者打造一条通向国学的画廊,让读者与先贤近距离接触,领略其智慧,掌握其精髓,体味经典古籍的独特魅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疏一漏百,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