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酒后哲学
迪涅教区的一位元老院元老,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他做事直趋目的,在升迁牟利的路上,他总能抓住有利的一切为己所用。在一次聚会上,这位元老和米里哀先生都应邀参加了省长的这次宴会。上甜品的时候,元老已经有些醉意,但还是不失庄重地要和米里哀先生聊天。他说在他书房里,哲学家的书的切面都是烫金的,米里哀先生附和道:“如同您本人一样。”元老滔(tāo)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哲学,他认为世上无善无恶,只有生物,他不相信人的永生之说,认为其只是用来欺骗小孩的鬼话。在受罪和享乐之间,他选择享乐并不愿牺牲和忍让,因为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都将归于虚无,并无差别。他认为宗教的一切都是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稽:jī ],仁慈的上帝是属于平民百姓的,让他们无条件自愿地受罪和受苦,还相信上帝会眷顾。米里哀先生说元老的这套哲学简直是高论,凡是获得这种唯物主义法宝的人,就可以卸去所有责任,能放心大胆地吞噬(shì)一切,地位、俸禄、爵衔、正当或非正当得来的权力、见利忘义、丧尽天良,这些美味的东西吞下去,等消化完了,就钻进坟墓里正寝[指摆正身体躺下,引申为死亡。]。这套哲学专门适用于富人,而信仰仁慈的上帝则是平民百姓的哲学。
9妹妹叙述的兄长
迪涅主教家的两位圣女的一言一行和服从主教的习惯和意愿,甚至先意承志[这里指不等主教开口就能顺着主教的心意去做。]。在妹妹巴蒂斯汀给她的朋友写的信中就能够明白,她在信中描述了他们居住的房间,巴蒂斯汀说哥哥心肠特别好,钱财都给了穷人和病人,尽管他们自身的生活很拮据[缺少钱,情况窘迫。拮:jié]。她说哥哥敢冒任何危险,不让她和马格洛太太担心,临街的房门不锁,下雨天出门,冬天还要远行,不怕黑夜也不怕路上遭遇坏人。巴蒂斯汀和马格洛太太虽然心里担心却不能表露出来,而是要善于体会哥哥的苦心,她俩一同担心,一同祈祷,然后去睡觉,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天主,这就是同心志高远的人的相处之道。
10主教面对鲜为人知的贤哲
离迪涅城不远的乡下,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他名叫C,从前当过国民公会[1792年9月12日组建,法国革命时期的议会。]代表。在迪涅整个地区,只要谈到这个人,大家都不免会谈虎色变[泛指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在人们看来他简直就是个怪物,因为他在以“你”和“公民”相称呼的年代里存在过。他是个无神论者,更是个弑君者[这里指不支持国王统治,他拥护的是共和制。弑:shì],然而他并没投票赞成处死国王,所以在王室复国之后既没将他送上断头台也没将他流放,最终留在了法国。
他的居所离城里只有三刻钟的路程,但却远离所有人家,居住在不知道哪个荒山沟里,自从他在此落脚,通往这个山沟的小路便被荒草覆没了。大家谈起这个地方,就像是刽子手[处决犯人的职业。刽:guì]的家,而主教却念念不忘,他时常眺望那个荒山沟,认为那里有一颗孤独的灵魂,想着应该去看望这个G代表。
终于有一天,侍候G代表的牧羊少年进城请大夫,说那老魔头要死了,熬不过这个夜晚,有的人听了甚至说:“谢天谢地!”主教听了立即前往那里,他到达了那个令人唾(tuò)弃的地方,却不免有点儿心慌。那个庭院破烂,门前摆着一张扶手椅式的旧轮椅,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冲夕阳微笑,牧羊少年站在他的身后正要给他一罐牛奶,而他却说不再需要什么了。老人转过头看到了主教。满是惊讶,他说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登门拜访,他知道这就是迪涅区的卞福汝主教,主教看着G代表的神态也不像病人膏肓[形容病情严重,无法医治。肓:huāng]的样子,感觉自己上了当,G代表却说自己最多再熬三个钟头就死了。
进到屋里后,c代表让牧羊少年回屋睡觉。这位国民公会代表以谦和热诚的目光打量着主教,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人行将化为尘埃时的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主教一向会抑制自己的好奇心,然而对于面前的这位代表,他却禁不住去审视,在他看来,一个国民公会代表不需要法律的保护,也不需要慈悲上帝的保护。主教以谴责[严肃申斥。谴:qiǎn]的口气说:“您总算没有投票处死国王。”而G代表似乎并没有注意“总算”这个词暗含的尖刻意味,答道;“不要太过奖了,先生,我投票结束暴君的统治。”G代表认为人们有个暴君,也就是蒙昧[不懂事理;愚昧。昧:mèi],他投零结束这个暴君的统治,这个暴君产生的王权是伪权威,而科学才是真权威,人只应当由科学来统治。主教认为也由良心统治。G代表说良心就是天生就有的良知的总和。这一观点让主教听了颇为诧异[感到吃惊和奇怪。诧:chà]。G代表认为主教是那种高级神职人员,年金、府邸(dǐ)、骏马、侍从、宴席,人生的享乐应有尽有,然而主教却没有和他讲述自己的真实生活。最后他们又谈到了1793年的革命,G代表眼中的那场革命,总的来说,得到人类广泛的赞同,进步的野蛮行为叫作革命。_这种行为一结束,人们就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受到粗暴对待,但是前进了。主教回应道:“进步应当信仰上帝,不能由不信教的人来扬善。无神论者是人类糟糕的带路人。”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