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百姓集体变穷
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压力下,各级政府同时也面临着确保经济增长的要务。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发展挑战与美国相似。投资、外贸、内需都呈现出疲软状态,唯一的不同是:奥巴马政府快破产了,中国政府却不差钱。由于不差钱,于是投资冲动再度悄然升温。地方政府官员纷纷“跑部进京”,搞得发改委传达室每日人声鼎沸,周边旅店、餐馆再现了2009年的辉煌。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全面押宝投资,有两个问题不容回避:基础建设的边际效益已经严重下降,回收成本的周期在不断延长;而对于所谓新能源项目的大肆立项审批,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论证,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推波助澜的危险大增。
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实质推进,尤其是民企国民待遇未获真正落实的背景下,最近启动的货币宽松政策只会便宜银行、央企和房地产商。
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中国普通百姓收入快速增长便成为空中楼阁。
首先的一个信号是2012上半年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下降。《最低工资规定》明确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2012上半年,全国共有16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月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不足17%,明显低于2011年25个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地区平均22%的增幅。经济减速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被认为是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低于去年同期的首要原因。
当2012年整体难言乐观之际,正常情况下,百姓实现家庭借助投资实现保值增值的途径有三:一是楼市,可惜多数城市房价不顾国家三令五申,竟在严厉宏观调控下爬升到天文数字,不论其中泡沫成分多大,至少多数工薪族已无力将其当成投资利器。二是股市,尽管新一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试图励精图治,努力完善股市治理结构,使其真正回归价值投资轨道,但无奈实体不振,加上过去积重难返,普通散户在备受摧残后,信心难以短期重塑。此外,2012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依然延续去年的发展势头,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虽然商业银行已发行理财产品将近15000款,达到2011年全年的53%。不过,即使这些产品被宣传得天花乱坠,但实质上缺乏保值增值的真实基础。三是收藏,其实这个行当的口号是不冤不乐,缺乏专业知识和投机实力的普通百姓在前一阶段只能充当可怜的被洗钱的分母。
于是,城市居民被迫将收入变回储蓄。统计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历了短期的存款流失后,接下来大幅攀升,新增存款高达1.8万亿元。当然,其中诱因除了对收入增长和保值增值普遍悲观之外,还有就是社会不完善带来的心理恐慌。
养老、医疗、教育成本近年来持续飙升,尽管国家福利这些年有所完善,但仍基础薄弱、水平初级,难以让百姓放心消费,成为制约内需的重要瓶颈。最近关于养老金空账和延迟退休年龄引发的社会热议是其生动写照,而其中养老双轨制等体制不公更是激发巨大民怨。
或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CPI的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但背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的骤降,都足以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的真实预警。更遑论当前M2(广义货币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大关——超过2011年GDP两倍以上,通胀压力空前。
针对宏观经济存在的难题,中央在坚持房产调控的前提下,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要注重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使中国经济重回实体振兴的主渠道。
但这是政策微调难以完成的任务,而全局的、深层制度变革又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下步履维艰,令人扼腕。因此,对于多数百姓而言,经济下行之年多数只注定普遍变穷——除非你买双色球彩票,意外中了5.7亿。
P10-12
我先后去过多次日本,最近一次是2013年3月,最重要的活动是与日本百名博友对话。由于钓鱼岛纷争日益炽烈,这次出访显得比往日特别。到达那天,北京PM2.5是东京的7倍。与1 0年前相比,日本没有太多变化,不像北京每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对日本的误读和日本对中国的误读一样严重。也就是说,在多数国人借助抗日神剧、媒体报道和村上春树、宫崎骏建构的日本印象之外,存在着另一个日本,而这个日本有助于你摆脱对其简单的愤怒和仇恨。
虽然日本个别政客极力地在为军国主义招魂,但多数日本国民大多没了战争年代的壮怀激烈。东京地铁上下班期间充斥着拥堵不堪的白领,不少穿着入时的女子都拎着一个LV包——和国内稍有不同的是,她们手中的包几乎都是正品。普通日本人的梦想是努力打拼,过好自己的日子,至于和邻国关于历史问题的PK和领土争端,他们认为是安倍政府的事情,钓鱼岛远没自己的生活重要。
安倍上台后,推出了货币宽松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支持率始终高居70%左右。这主要是经济有了一些起色,而不是首先由于他右翼的立场。
日本真正缺银子的是政府,负债率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0%,且短期缓解无望,但这些年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却在整体上升。
走出冷战的日本和改革开放的中国都有一个使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正常国家。日本的麻烦在于历史,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侵略罪行,是其迈向全球真正意义上的强国之路的最大障碍。中国的问题在于现实,面对着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体制变革的滞后和价值的沦丧,进而制约着整个民族全球化崛起的历程。
日本人更愿意了解征服过自己的美国怎么想,而中国人则希望他们能真诚地学习德国,对自己无辜死去的先人忏悔。也许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中国能真正全方位超越这个可怕而可敬的对手,而不仅仅是GDP的超越。因此,了解曰本就比简单地谴责、愤怒、靠抗日剧意淫显得迫切。只向强者屈服
日本文明史与中国唐代的启蒙息息相关。来到日本,流连于其古都寺院,会惊讶于其保护文化的卓绝努力。让人油然产生一种错觉:中华文明在一个曾落后封闭的岛国如此生动地延续,且香火不灭。
他们的修旧如旧是一流的。不少寺院的古树梁柱在腐朽后,尽可能保持原貌,都有完整的结痕——这形成一个奇观:一个梁柱,两块原木,无缝连接,相差千年。
日本佛教流派甚多,但多数都香火旺盛,每到节假日,各地信徒纷至沓来,自觉修行,一个个面容虔诚,庄严肃穆。
这些流派不一的宗教帮助当代日本人去认真找寻生命的价值。不论是东日本大地震还是福岛震后爆发的核泄漏危机,日本的寺庙都扮演了募集善款、扶危济困的关键角色。崇尚自我牺牲、注重自我修行的日本普通国民往往有着超越世俗之上的信仰——敬畏死亡,是对生命之苦的最高礼赞。
奈良是生动的标本。当整个唐文明因为安史之乱全面走向封闭和衰落时,奈良却在默默地继承着汉文明最宝贵最璀璨的香火。
自71 O年至784年奈良曾是日本的首都。除了汉文明的传入,西方的文化、艺术、建筑技术则通过古代通商道路——丝绸之路传入日本,存有以东大寺、法隆寺为首的世界文化遗产、佛教建筑、佛象雕刻等许多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值本人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自觉地肩负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肩负的一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最大的个体自由,整个社会自我治理的前提才会实现,才能够推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文化的塑造,制度的约束,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启蒙。如何超越日本?
这是一张超越日本必须重视的清单:首先我们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 0倍。抛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中国的人均GDP仍只是日本的1/10。克鲁格曼来华走穴时称中国工人的收入是美国工人的4%,而日本工人收入约是美国工人的3/4,为中国工人的20倍。
1955年,日本就进入到了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并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仅从工业结构上看,中国大约只相当于日本40年前的水平。直到今天,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升级才刚刚大幕拉开。即使目前日本对外贸易遭受重创,其制造业王国的地位依旧相当牢固。
2007年,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15倍。
尽管中国企业目前在500强的数字年年上升,但基本以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为主,很难全面真实地体现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在于产品的全球输出。更在于价值观的输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同。身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不仅发动了进军美国好莱坞的产业并购大戏,其动漫产业也始终位列全球领先阵营,在亚洲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不久前一次针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他们迷恋的20个卡通偶像,其中19个来自日本,唯一来自中国的是古老的孙悟空。
西方著名学者帕森斯曾认真做过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和秉承孝道治国、社会经济横向关系发达的中国不同,日本则将忠视为全民追随的精神圭臬,垂直关系强大,容易形成统一的目标并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共同实施,而个体公民则养成了严肃、勤俭、不懈怠、谨慎的品格。
要超越一个国家,首先需要真正读懂它,尤其是承载了我们太多复杂情感的日本。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我由衷地希望,今天超越日本不仅以国家的名义,更要以每个普通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名义;不仅以经济总量,更以人类共同价值和情感的名义。这样的超越也值得我们全情付出并百折不挠,超越日本的最佳方式其实是超越自己。与其恨她,不如知她。
这是一本很仓促也很局促的书。
我的书总是一波三折,命运多舛,最后呈现的内容与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和很多爱惜羽毛的学者不同,我的羽毛在若干年的新闻工作中被修葺得尽可能符合时代的需要。您尽可以放心阅读。
其实,没入能逃脱这样的修葺,只是修葺的工具和最后呈现的结果不同。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炼狱。我不可能随时发出真实的声音,但始终拒绝撒谎。真诚是一件需要支付昂贵成本的事。有时你需要伪装成中国病人去躲避明枪暗箭。
感谢互联网提供了自由写作的平台。无论博客还是微博,都对促使国民平等交流、推进社会监督弥足珍贵。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只属于这个神奇的时代,伴随着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而灰飞烟灭。这个时代充满物质和欲望的喧哗与躁动,也充满对道德和法治的思索和追寻。
这本书基本脱胎于我日常的演讲集,试图从这个时代最敏感的断面,描摹出一次次利益瓜分后的众生相,以及这场财富盛宴背后的复杂动因。
改革开放35年,中国完成了令世界惊讶的造富运动,也形成了令人忧虑的贫富差距、阶层鸿沟和官民对立。用纯粹经济和技术的眼光无法理解中国当下的财富现状,更无法梳理出未来前进的路径。
中国历来强调民本主义,但左右国家命运的却是精英的质量。在朝气蓬勃的20世纪80年代,无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总体上是统一的,站立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情感饱满,积极进取,奏响着浪漫主义的强国乐章,引领公众去完成自我情感的解放和个人价值实现。
今天,伴随大国崛起的舞步,整个社会被利益切分成苦乐不均的群体,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裂变成泾渭分明的阵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市场经济面临方向和方法的双重拷问。
再唤中国共识成了当下最紧迫的时代课题。
公平正义会成为一代中国人追寻的梦想。这不仅需要每个自我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更有赖于整个国家构建起法治市场的环境。
决定一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是技术,决定社会质量的是制度,决定文化质量的是信仰。从这个角度上,GDP数量位列全球第二的中国仍需给力。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在同一条巨轮上,休戚以共。
不管公知如何被妖魔化,但其使命在全球都是统一的:恪守常识和良知的底线,并肩负两种职责:一是批评监督公权力,二是对大众完成现代性启蒙。从这个角度上,合格的公知不多,被人诟病应多些自我的反思。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公知,也没有帮助教化别人的爱好,但坚持体面生活、独立思考是始终不渝的追求,并接受由此带来的误会和孤独。
书中的文字便是这些思考的结果,无法完美,但充满赤诚。
我属鸡,但曾有过大雁翱翔天空般的梦想。我无法变成
大雁,但梦想的光芒却始终没有泯灭。
这是我全部的不幸和幸运。
解析经济危局,把握财富走向,著名时评人石述思再度出击。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家对内要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对外要与其他国家展开各种经济博弈;民营企业步履维艰,面临着融资、信誉、技术等多重危机;个人理财难寻出路,低靡股市不敢轻入,投资房产政策受限。银行储蓄不断贬值。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石述思说中国2中国各阶层财富报告)》观点独到,解剖犀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时评人的良心,也看到了中国人都应该感到忧虑与反思的社会经济现状。
《一个国家的伤痛与希望(石述思说中国2中国各阶层财富报告)》主要由石述思新浪博文、演讲稿、电视视频等文章辑录而来,分别从价值观、贫富差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等方面解读了当下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