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中国文艺批评家作家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安裴智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95年2月16日,早春的北京,春寒料峭,冷风飕飕。我应约来到京东红庙北里文化部宿舍楼的一所公寓,一位满头银丝、穿着深蓝色中式褂子、戴着深度黑色眼镜、满口川音的86岁老人接待了我。这位精神矍铄、说话有力、思维清晰的长者,就是我国老一辈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先生。王朝闻先生居住的宿舍楼极普通,与他美学大师的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客厅里靠墙立着一个古雅的雕花书柜,柜子内外,摆满了书籍与各种形状的石头与雕塑,琳琅满目,很有特色,营造出一个很有浓郁氛围的艺术世界。在这个由书籍、石头与雕塑构成的艺术客厅,我拜谒了王朝闻先生,并就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生态境遇、存在的问题以及文艺的出路、走向、抉择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一次学术访谈。

对于王朝闻先生,我很早以前就开始接触他的艺术作品与文艺理论著作了。1981年初夏,我初中毕业前夕,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到离家乡30多里远的文水县云周西村,参观“刘胡兰烈士纪念馆”。那时我年方15周岁,参观、学习、了解了另一个15岁同龄少女在34年前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心灵倍感震撼与感动。纪念馆内,矗立着一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的雕像,至今14年过去了,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向上仰起的头颅,齐耳的短发,高挺的鼻梁,紧闭的双嘴,凸起的胸脯,紧握的拳头,朴素的衣着,笔直的身体,忧郁、愤懑而坚毅的眼神,把这位15岁少女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丰满生动,极有精神内涵,也因此深深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及至长大成人,迈人大学殿堂,才在一本书里得知,这尊《刘胡兰》圆雕作品,竟是出自大名鼎鼎的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先生之手。

说到王朝闻先生对我们这些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学术影响,不得不提他主编的《美学概论》。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概论性质的美学教材,此书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次集体探索的成果,哺育了一代学子,功莫大焉。以今天的目光视之,也许此书的观念传统、保守了一些,但对我们这些80年代的莘莘学子来说,刚刚从精神废墟与文化荒漠中走来、带着青春的梦想与光泽、带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追求,在拨乱反正、文艺美学尚处于萌芽状态和起步阶段的高校,《美学概论》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我对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浓厚兴趣,正应追溯到80年代中期大学春秋之季。正是读了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之后,我狂热地爱上美学与文艺理论。除选修文艺美学课程外,我还在课外阅读了大量有关文艺美学的书。经典的美学,新出版的当代美学、文艺学,都买来读。当时,北京大学出版的“文艺美学丛书”数十本,我都买了,由此对新中国成立后几次美学大讨论以及美学论争的代表人物与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后来,我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方向为“元明清小说与戏曲”,又对中国古典小说美学、戏曲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P5-6)

后记

跋 如沐春风的心灵对话

安裴智

直到进了高校,才有机会对过去20多年副刊编辑生涯中的这几十篇文化访谈文字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编辑,付之剞劂。这一点是过去未曾想到的。重读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于沧桑岁月中写下的这28篇访谈文字,回想20年前穿行于京都的大小胡同、楼堂馆所、机关学校,迈进一个个文坛耆宿、学林硕儒和艺苑时彦的会客厅,拜谒访谈之情景历历在目,却又似乎恍若隔世,不禁感慨系之。

1991年7月底,我在北方某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太原日报》副刊部工作,负责编辑“双塔”文学评论版。先后分管文艺副刊的两位副总编辑,均是甚有造诣的文艺评论家。其中一位是美学家马奇先生和蒋培坤先生的门徒、人大中文系60年代毕业生,兼着山西省美学学会的常务副会长。也许是有这种文化和美学的情缘,他们非常重视报纸的文艺评论,以一种高屋建瓴的美学眼光,将文艺副刊办成了20世纪90年代为数不多的有全国影响的副刊之一,在首都文艺界很有名气。于是,组约京城和全国名家稿件成为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1992年秋天开始,我每年有两三次要到北京组稿,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机会,我从教科书的文学史里走了出来,走进了一个个老作家的家里和生活中,也就是走进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活中的文学史,得以亲承謦欬地聆听文学前辈的教诲,面对面地感应文学大师的心跳和呼吸,清享一个个“藻耀而高翔”的翰林鸣凤的玉屑之谈。如慈祥高洁、爱心荡漾的一代文豪冰心,幽默睿智、潇洒奇逸的天才翻译家萧乾,耀古擎天、名满神州的文坛“鬼才”端木蕻良,鹤发童颜、飘逸洒脱、专爱收藏各种奇异怪石的美学家王朝闻,一生钟情中华文化、写一手漂亮书法的红学家周汝昌,童心未泯的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神采飞扬的剧作家吴祖光和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健康爽朗、激情洋溢的诗人臧克家、牛汉,慈眉善目的作家荒煤,英俊伟岸的评论家冯牧,蒲黄榆畔的一代文仙汪曾祺,淡泊清淳的丹青妙手胡挈青,永葆一颗艺术童心的漫画家丁聪、方成,气质飘逸的书法家沈鹏,幽默洒脱、机智聪慧的作家王蒙,宅心仁厚的小说高手和文史随笔高手李国文,喜爱收藏古旧酒瓶的小说家林斤澜,永远作沉思状的“大墙文学”作家从维熙,文笔灵秀、以一部作品擘画、开辟了一个文学的新时期的作家刘心武,一代名门闺秀、才女作家宗璞,有文学界美男子之称的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唐达成,有一颗知识分子良心的俄罗斯文学专家蓝英年,学识渊博的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憨态可掬、笑口常开的著名作家莫言,以笔为戈、针砭时弊、耿介不阿、骨头最硬的“四大杂文家”——牧惠、邵燕祥、舒展、蓝翎,等等。

那时,我的足迹遍及京华的各个角落,从东郊十里堡到西郊魏公村,从北大畅春园到劲松蒲黄榆,从朝内南小街到安外东河沿,从赵堂子胡同到复外大街,从西便门外到团结湖东里,从沙滩红楼到水木清华,从西直门外到崇文门内,高楼馆所,四合小院,胡同深处,寻常巷陌,凡有人烟处,皆藏龙卧虎,有我欲寻访的高士仙人。无论是白雪皑皑的严冬,还是酷暑逼热的盛夏,无论是沙尘飞扬的初春,还是枫叶红了的金秋,在京华这个首善之区,都留下我这个外地文学青年风尘仆仆匆匆走过的身影。读大学时在教科书中通过文学作品认识的一位位大师和作家就这样走入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中。聆听这批堪称灵魂与脊梁的知识分子畅谈对文学和人生的看法,宛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风扑面,甘泉灌心,真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是一种难得的文化盛宴和精神洗礼。这不仅因为他们个个才高八斗,谈吐雅致幽默,更主要的是,他们那超越了世俗功利的冰雪人格,犹如诗仙灵均所讴歌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真正体现了一种“玉是精神难比洁”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品格。他们是时代的良知,承载着东方民族的希冀。走进这批高人的心灵世界,仿佛踏入一片未经人踩过的碧绿青翠的芳草地,也如驾着飞艇远离浑浊的岸边驶入一片寂静而蔚蓝的天然海域,使我又看到了滚滚红尘、滔滔浊世中清纯明净的一面,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他们正是我长久以来所苦苦寻觅的香草美人、心灵美人。美人身上所闪耀着的良知与正气、爱心与责任,水晶般明澈光亮的书卷气,火焰般忧国忧民的热血情怀,“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高洁人格以及那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锋芒,像千年雪山上遇虹而化的雪水,汩汩地流进我干枯的心田,使我长久贫瘠的心灵丰腴膏润起来。

……

这28篇访谈文章大多已在《太原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发表过,其中一些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化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刊《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国家文化部与山东大学合作的重点项目《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散文新思维》、中国作家网、《山西文化》、《山西文学》等报刊转载,在国内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主要领导等权威人士的高度关注与较高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先生多次在电话里对发表于《深圳特区报》文化副刊的这个深度文化访谈的系列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陈建功副主席称赞笔者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对文学现状的认识特别到位,对作家创作特点的归纳与把握特别准确,访谈所提问题有学术水准,这样的深度学术访谈是一般新闻记者所无法驾驭、完成的。非常可惜的是,今天读者见到的,只是每个长篇访谈文章的一部分,由于报纸篇幅所限,访谈文章在《深圳特区报》发表时被删掉许多重要的文字,而因为工作调动,2012年2月我离开《深圳特区报》时,由于走得匆忙,没有来得及仔细整理、拷贝报社内部邮箱的稿件。等到此次编辑书稿之时,方才发现,保存访谈全稿的邮件已全部被删掉,这样,只得选用报纸上发表时被删后的残稿,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名人访谈稿件已经丢失,这都成为遗珠之憾,难以挽回。

这部访谈录的付梓出版,得到了文艺界诸多学贤时彦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衷心感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先生,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阎晶明先生,两位老师对此书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先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张德祥先生,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名作欣赏》副总编辑傅书华教授,三位评论家均系当代文学批评界的翘楚,也是我20多年文艺副刊编辑生涯中的良师与挚友,他们在百忙中作序,为此书增色不少!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出版中心主任、文学博士郭晓鸿女史的认真审稿,使拙著得以顺利出版;感谢傅书华先生为拙著的编排体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也感谢《深圳特区报》美术编辑曹丽华女士、江川先生对本书图片的精心编辑处理,都使此书锦上添花。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立项资助和人文学院“三育人”课题项目立项经费的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2016年10月6日于深圳香蜜湖

目录

序一 媒体优势与批评精神 贺绍俊

序二 学术访谈的价值 傅书华

序三 重温思想涌动的文化涛声 张德祥

第一辑 文艺批评家篇

 艺术的选择与选择的艺术——王朝闻先生访谈录

 《红楼梦》: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典——周汝昌先生访谈录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良心”——蓝英年教授访谈录

 盛世修典复兴昆曲文化——吴新雷教授访谈录

 散文的审美特征与文体追求——刘锡庆教授访谈录

 思想史视阈下的东方艺术研究——郑培凯教授访谈录

 历史与汉堡:文化共享还是文化殖民——张柠教授访谈录

 全球化视阈下的“韩流文化”——马相武教授访谈录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80后写作”——白烨教授访谈录

 文化美学视阈下的名著改编现象——张德祥先生访谈录

 “深圳青年作家群”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地图——李敬泽先生访谈录

 文学,正“与狼共舞”——阎晶明先生访谈录

 《五作家批判书》:向文坛浮躁之气开炮——李建军教授访谈录

 历史语境中女性的爱情悲剧——张红萍女士访谈录

第二辑 作家艺术家篇

 文学变革旅程中的醒目界碑——莫言先生访谈录

 以童心写“真文学”——曹文轩教授访谈录

 深圳呼唤“撼世力作”——陈建功先生访谈录

 语言自觉与精神追问——李锐先生访谈录

 站在文化的源头审视人性——李锐、蒋韵夫妇访谈录

 传统的取舍与文化的叩问——杨争光先生访谈录

 有历史高度的文学抒写——杨黎光先生访谈录

 在审美创造中培养想象力——张锐锋先生访谈录

 为孩子们烹制精美的精神大餐——樊发稼教授访谈录

 “诺奖”评委何以在“乡巴佬”家举行婚礼——曹乃谦先生访谈录

 文学是缓慢的精神历史——盛可以女士访谈录

 诠释文学的尊严、纯正与美丽——盛琼女士访谈录

 海马美学与“东方好莱坞”模式——葛小刚先生访谈录

 在艺术想象中寄寓社会内涵与人性深度——黄铁山、陈希旦、罗宗海三先生访谈录

跋 如沐春风的心灵对话

序言

重温思想涌动的文化涛声

张德祥

读安裴智这本《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它把我带回到世纪之交的特定文化环境中,刚刚过去的一幕幕文化景观如在眼前,距今也仅十来年光景,但又有些恍若隔世。确实,这十来年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兴起之后,思想文化传媒领域的各种八卦层出不穷,耸人听闻、虚张声势,唯以“抓人”为目的的“标题党”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把人的精神带入了碎片化、感性化、粗鄙化,以阅读量、点赞量为衡量标准,“文章”也一惊一乍起来了,魂不守舍、装傻卖萌、瞒天过海。回过来读这本批评家、作家访谈集,文字是那样平静舒缓,似促膝而谈,娓娓道来,诚恳而真切。是的,这里的访谈,是谈思想,谈思考,谈艺术,谈文化,谈精神,谈问题,谈天道人伦意境,所以有一种纵深感、辽阔感,有一种灵性与觉悟。虽然这里的观点我未必全都认同,但每一位受访者的态度都是认真的,都是严肃思考后的表达。杂志与报纸,是阅读,是理性,是思考。杂志与报纸的出现,实际上伴随着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杂志与报纸的衰落,使与其相伴的心境与思维习惯也渐渐退场了。短短十来年,传媒发生了新变,电子传媒、数字化新媒体的兴起,视觉冲击力与听觉震撼力替代了静夜思,除了喧嚣与炫目,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些文字带来的平静与宽阔。因此,读《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温馨,重温思想与文化的绵长与恒远。

现在媒体上流行明星访谈、真人秀、绯闻之类隐私爆料,很少看到对没有视觉听觉刺激力的作家、批评家的访谈。因为这种访谈没有收视率、点击率,更深的原因是这类访谈做起来难度很大。要访谈一个作家,就要熟悉他的作品;要访谈一位学者,就要熟悉他的学说。这就要求访谈者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要有充分的访谈准备,才能与受访者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与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是一种深入灵魂的访谈,是一次有准备的探险。采访者的水平决定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水平决定能否调动受访者的思维活力。我们在《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里看到的每一篇访谈,应当说,思想张力十足,精神饱满,充分调动了受访者的思想储藏与思维活力,尖锐、深刻、酣畅,实话实说而又新见迭出。就对世纪之交文艺界活跃人士的深入访谈而言,我还没有看到谁能与安裴智比肩。从这个意义来看,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文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多侧面、多角度聚焦近20年来文艺思潮趋向。即使今天读来,涛声依旧,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思想涌动的拍岸激情与心灵旌旗的激扬。是的,我看到安裴智用学术智慧的钥匙打开了受访者的学术心灵,我看到的是真诚与坦荡,而不是今天的各种“秀”。  安裴智先后在北方与南方的两家大报做了20多年副刊编辑。后来,他又转行进入深圳特区的一所大学工作。这个访谈录里所收文章,大多是他在做副刊编辑时写成。我们知道,编辑记者是为他人作嫁衣,看起来是一个没有多少创造性的职业。实际上,只有真正从事过这个职业的人,尤其是具有敬业精神的编辑,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职业的重要与难度。副刊编辑是专家也是杂家,一个好的副刊编辑,不仅要知识扎实、文字功底好,更重要的是有见识与眼光,识文知人。在这一点上,安裴智当之无愧是难得的人才,这得益于他的学术修养。你看他对周汝昌先生的访谈,实际上就是忘年交的相知相惜:“周先生虽是一位以考证出名的、好像是钻故纸堆的‘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却也是一位有着曹雪芹、贾宝玉那种真性情与李贽所说‘童心’的才情学者。他是以一颗富有激情的诗人之心来解读《红楼梦》,因而他的红学随笔是他与曹雪芹、贾宝玉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我以为他对周汝昌先生的访谈是建立在深悟周先生的人品性情与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是一种轻松自如的对话,也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话。你再看他就“张爱玲现象”对张红萍的访谈,是我看到的对张爱玲现象解读最中肯、最到位、最妥帖的一篇文章,不管市面上流行什么奇谈怪论,学者自有自己的定力与灼见。

实际上,这本集子里的每篇访谈,都有其独特的思想闪光之处。而这些,都离不开访谈者灵锐的新闻敏感与犀利的学术洞察能力,能在那样一种日日剧变的历史语境与文艺潮流中,找对风向标,切中访谈之要害,提炼出一些有学术含量的访谈话题,切中肯綮,这需要一种学术眼光与知识结构。访谈包含了提问与回答两个部分,如果访谈者所提问题妥当、有学术水准,专家回答起来也会十分精辟,从而体现学术价值,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如美学家王朝闻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生态与美学研究,以唯物辩证法的审美观来观照与解析现实中的审美现象和艺术实例,话锋所指,直击20世纪90年代偏离文艺发展规律的诸种怪现象,痛击艺苑时弊,揭示美学真谛,铮铮良言有铁板铜琶金石之声,启人心智,催人警醒。再如,俄罗斯文学专家蓝英年在接受访谈时,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世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文学思想与精神追求作出了独到的阐释,认为“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他对人的尊严、对人性的呼唤,对专制制度的痛恶,对民主与自由的追求,这都是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贡献。也可以说,索尔仁尼琴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这样的分析与论断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对于中国学界重新认识与评价俄罗斯“潜流文学”与流亡文学,看清长期以来被尘埃蒙蔽的历史真相,无疑是一剂清醒之良药。再如,著名作家莫言、曹文轩、李锐、杨黎光等谈文学创作,文化批评家郑培凯、张柠、马相武、阎晶明等谈非遗保护、昆曲传承、文化共享、“韩流”入侵、狼图腾现象;文学批评家白烨、李敬泽、李建军等人谈“80后创作”、文学批评与区域性青年作家群的崛起等,都是一种新闻性与学术性的交融与共鸣,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接受文化访谈的30位人物,大多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作家,他们对文艺创作与文学研究的看法代表着当下中国文学艺术中最珍贵的声音,这使得文集中28篇文化访谈文章颇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与时代特点,显示了一种广阔的研究视野与理论立场。学人作家对15年来中国文化艺术思潮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梳理、解读,闪耀着思想光芒,是非常珍贵的一笔文化资源。这些波澜起伏的文化思潮的学术访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学人与作家艺术家丰富而深刻的心灵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文学到影视,从戏曲到书法,从建筑到陶瓷,从园林到茶艺,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真可谓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从访谈的专家类型之多、流派之多、跨越时间之长,说安裴智是个杂家也不为过。作为曾经做了21年的报纸副刊编辑,安裴智是个热心人,视野开阔,知识博杂,结交广泛。28篇文化访谈传递着真、善、美的永恒诗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深刻、典雅的精神食粮。读此书,就似与诸多方家面对面、心照心,享受一次文化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开卷有益。

2016年10月1日于山西东陈翟村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委员,《当代电视》杂志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内容推荐

1995年至2010年是时代转型与文学艺术格局急剧嬗变的历史时期,围绕文化全球化、文化地球村的历史语境,形成了种种文化思潮热点、文学艺术焦点与学术研究的亮点。作者沉浮于时代的波峰浪谷,选取30位有代表性的文艺批评家、作家进行访谈,内容涉及社会转型视阈下文学艺术的生态与选择、消费主义语境下当代文化思潮的流变、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共融与互仿、全球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国学热与读经现象、“非遗”保护与传承、韩流文化、“狼图腾”现象、莫言的文学创作等30多个话题。安裴智著的《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中国文艺批评家作家访谈录》描摹15年来波浪起伏的文化思潮向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记载了王朝闻、周汝昌、蓝英年、莫言等30位文艺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探寻文学前贤与学术时彦精神求索的心路历程,是一部文化访谈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心灵史。受访者多是文坛学林的前辈、中坚与栋梁,他们对跨世纪15年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学艺术现象的深度解析与梳理,闪耀着思想光芒,具有珍贵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全书视野开阔,风格活泼,轻松展读间可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启迪。

编辑推荐

安裴智著的《多面折射的文化光影--中国文艺批评家作家访谈录》以“口述实录”、“口语实录”、“一问一答”的学术访谈的方试,重现访谈现实情境,记载专家学者与作家的人生道路,探究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之个案价值,不仅具有非同录学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价值与精神引领的政治学价值。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