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并再现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波澜壮阔的历程,全面反映并诠释了“雨花英烈精神”,也展示出江苏作家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上的满腔热忱和艺术追求。丛书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塑造出了富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性。作家们注重历史的还原,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再现历史的场景,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的可读性。
辛易著的《忠贞(吕惠生烈士传)》为该丛书之一,描写了吕惠生烈士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
| 书名 | 忠贞(吕惠生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辛易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并再现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波澜壮阔的历程,全面反映并诠释了“雨花英烈精神”,也展示出江苏作家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上的满腔热忱和艺术追求。丛书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塑造出了富于感染力的英雄形象、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性。作家们注重历史的还原,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再现历史的场景,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的可读性。 辛易著的《忠贞(吕惠生烈士传)》为该丛书之一,描写了吕惠生烈士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 内容推荐 辛易著的《忠贞(吕惠生烈士传)》真实再现了吕惠生的革命事迹。1926年冬,北京国立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吕惠生实业报国无门,回家乡安徽省无为县,与进步人士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之中。1940年开始直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1945年被准备接受改编的伪军扣留逮捕,随后在南京惨遭秘密杀害。 目录 第一章 回归故里 第二章 抗争 第三章 辗转 第四章 共策同筹 第五章 一心向党 第六章 走上革命路 第七章 忘我 第八章 钱多粮足 第九章 大江币 第十章 惠生堤 第十一章 律己 第十二章 根据地教育 第十三章 抗日自卫军 第十四章 解放无城 第十五章 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回归故里 傍晚时分,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园的林阴小道上,三个青年学生边走边交谈着。其中面目清秀的是无为县的吕惠生,他说:“二位学兄,我还是想实现实业救国愿望,四年前我考北京农大就是这个目的。” 一同走着的黄人群、卢光娄相互望了一下,没有马上应答,默默地继续往前走。 这是1926年的夏季,不远处的小树林传来知了嘈杂的叫声,黄人群瞥了一眼小树林,打破沉默说:“你们听,知了叫得多高兴,它们在地下呆了很久才破土而出,可刚开始享受自由和快乐,就离死神不远了。” 吕惠生咂摸着黄人群的话,笑着对卢光娄说:“光娄兄,你看人群兄就像一个哲人,他是不是隐喻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呢?” 卢光娄和吕惠生是老乡,也是无为人,听吕惠生问他,想了想就笑道:“人群兄这是变着法子提醒你我,在现实社会中,不切实际的希望、梦想,再美好也将成为泡影。” 卢光娄这是帮着黄人群说话,吕惠生就说:“我的梦想实业救国,真的不切实际吗?” 卢光娄说:“实业救国本无不可,但现在社会污浊不堪,光靠实业是救不了国的。惠生,你与我、人群兄都是国民党员,用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改造社会才是当务之急。” 吕惠生说:“我虽由二位学兄介绍加入国民党,但实业救国的愿望却不会放弃的。” 黄人群接话:“惠生,我和光娄兄当初也是抱着实业救国之念考进农业大学的,但现实社会告诉我们,社会不变革,靠实业救不了国。两年前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中山先生受邀进京共商国是,三民主义在我们学校一时成为热议话题,我们都是那时加入的国民党。这两年,我反复研读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切实感到当今社会不改造,中华民族就没希望。” 吕惠生不吭声了。他尊重两位学兄,知道他俩将来是做大事的人,但自己从6岁开始读书,一直读到24岁,早已形成了实业救国思想。他的小学老师周佛航,参加过孙中山第一次革命,对三民主义知悉尤深,但课堂上讲得最多的还是实业救国。在周佛航的引导下,他中学上的就是安徽省中等农业学校,毕业后又进京投考农业大学。 三个人默默前行,知了叫声显得更清幽了。 来到一个岔路口,吕惠生说想独自走一走,便与二位学兄分手。他望着二位学兄离去的背影,想到所学知识将无用武之地,不禁替他俩感到惋惜。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并最后能够毕业,吕惠生有着切身体会,不仅经济上能负担得起,还要有本事考得上。 吕惠生出生在安徽无为县十里乡吕巷村。父亲是晚清秀才,家境不是十分宽裕,但孩子都被父亲送到了学堂。吕惠生读私塾时,先生出联考他:“春雨润花”,他不假思索,即以“秋风枯草”对之。对得如此工顺,塾师逢人便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1922年投考北京农业大学,两千五百多人报考,他从中脱颖而出,成为50名新生中的一员。 黄人群和卢光娄家境也不富裕,读书艰辛程度不在自己之下,眼见学成却毅然决然弃之不用,难道当今社会真如他俩所说,到了不社会改造民族就无希望的程度?但同学中加入国民党的又有多少像他们呢? 其实,两位学兄真的与普通国民党员不同,他俩还是共产党员。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由中共党组织安排加入的国民党。这一特殊身份,吕惠生直到他俩被国民党杀害时才知道。 毕业了,同学们相互道别,个个志向高远。二位学兄道别时送给吕惠生一本《三民主义》,叮嘱他有空仔细读一读。 毕业走出学校,吕惠生暂住在大哥吕兰生家里。 吕兰生在冯玉祥部下任财政专员。读书时吕惠生很少来大哥家,大哥没有怪他,读书嘛,就要有读书的样子。现在终于毕业了,兄弟俩到一起似乎有谈不完的话,但大哥最关心的还是三弟吕惠生的前途。 大哥问:“惠生,找到差事了?” 吕惠生摇头:“还没,想投谒许床玑司长。” 许床玑是农业界大佬,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农林司任职。大哥听了很高兴,说农商部有他的朋友,可以托朋友给吕惠生引见。 P1-3 序言 信念之光民族脊梁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强 南京雨花台,是一处历史名迹,更是一个革命圣地。它风光秀丽,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吟哦诗篇;它壮怀激烈,众多先贤志士在此演绎壮丽人生;它记忆殷红,无数革命先烈、共产党人在此献出宝贵生命。近现代以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中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组织编写的“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丛书,以真实的人物故事,生动诠释了雨花英烈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恽代英、邓中夏、何宝珍、施混、徐楚光、陈原道等,这一个个英烈,是不灭的火种、不朽的丰碑,闪耀着革命信念的光芒,挺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雨花忠魂”丛书,是深沉的革命历史见证,是深厚的红色文化传承,是深刻的思想教育启迪,展现了江苏作家对革命历史的正确认识、对雨花英烈的景仰之情、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现在,江苏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部署,积极投身“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缅怀雨花英烈,就是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和不朽精神,从中汲取养分与力量,砥砺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我们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就是要在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引导人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以此告慰那些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辈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