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分类
作者 (法)让-克罗德·里昂德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原初自我:超我,理想自我

自恋其实蕴含着自我存在的意味,使得人们可以对自己有所觉知并说出:“我,我!”但也不局限于此。“我”是弗洛伊德精神结构中的一个组成。但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我们则将此称为“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之一”——可以参照心理特点图例。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心理过程的实际情况,仅此而已。我们可以说“我”是在随时随地触发的盲目冲动(包括最危险的情况)与精神心理现实之间的缓冲。“我”可以消化这些冲动,让它们不至于威胁主体的安全。在爱的过程中,“我”也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抑制原始冲动,让它们接受规则,实现升华,也就是让这些冲动升华成有社会价值的有益之物。我们还可以把“我”视作是意识觉知:它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没有成长了的“我”,就没有爱一一这里的“爱”指的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渴望相结合,让双方得到满足。

有时,“我”的始祖会掌控住局面,这时我们就会更接近于情欲而非爱。我们将此称作“理想自我”,更明确地说,我们把这称为“原初自我”,因为这也是原初自恋的萌芽:是“我”的原基,征服、全能、母爱的主宰,不考虑任何现实情况,它想拥有一切……不能忍受任何沮丧,而这种沮丧要靠消灭敌人或彻底崩溃才能化解。我们也可以说,“原初自我”是母亲所钟爱、珍视的完美孩子。这个“我”还没有自我,这时的孩子还只是被用第三人称称呼:“宝宝想要……”

有时,在情欲中,我们把爱的对象视作是奇妙的全能:通过投射机制,我们会把对自身的愿望赋予他/她,前者实现了我们假想的狂妄;我们赋予他/她所有的权力,也难怪最终总会有些失望……

“理想自我”和“超我”会在儿童成长的后期出现,同时伴随着恋母情结的消失。而恋母情结则会在我们对爱的思索、爱的缺失及爱的过剩中起到罗盘一般的作用。不过首要问题其实是:我们是否有情感的倾注?

恋母情结的第一个模式是父与子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在儿子被要求遵守禁止乱伦的法律后得到解决:此后,他自己会放弃把母亲作为配偶的意愿,这并非受外界规则的压制,而是来自于主观意愿,来自于“超我”,即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你不该这样做!”此外,这个声音还会夸大其词,就连很小的邪念、丝毫没有付诸实践的无意识幻想也要被斥责!“超我”严酷异常,甚至无须做坏事,只要动了念头便会有罪恶感——可谁不会产生这些念头呢?最常见的情况是罪恶感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只能感受到一些表象症状:贬低自我、抑郁、想要自我惩罚……

在“爱”中,“超我”必定会检测出恋母情结出现前的所有征兆,并据此做出负面或禁止的审判:变态、心术不正、肮脏、乱伦……但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也就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地克服恋母情结,这种情节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残留……(P8-10)

后记

在“爱”与“失爱”的国度中航行,我们也同时穿越了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今天的经历构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

我们看到爱的缺乏除了来自于缺失,还可能来自于爱的漫溢。就像是饮食过剩会带来身体超重,没有被“正确地爱”也会带来心理超重。所以问题就不仅仅在于:我是不是被爱?我是否付出爱?而是在于:如何爱?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要区别情欲和爱,尊重他者和尊重自己常常遗忘的渴望,这才是决定性的。

我们所有人都有一条漫漫长路要铺设,这条路起源于在子宫中的最初融合(可以说那时的我们并不真正存在却又是存在的),终止于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条路也暗含着缺失和限制。而自由的代价就在于此。

感谢一直鼓励我的罗瑟琳娜·达维多(Roseline Davido)编辑;感谢心理学家阿涅斯·萨洛蒙(Agnes Salomon)的建议;感谢马赛厄斯·莱尔(Mathias Lair)的审校,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我在此感谢他们。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自恋、情欲与爱

 1 自恋

原初自恋:绝对的爱

继发自恋:爱自己

原初自我:超我,理想自我

 2 情欲的心理分析

暴力与情欲的危害

愉悦与情欲

爱的情欲表现

情欲的尽头

乱伦与情的心理分析

情欲的原初自恋

 3 爱

爱即缺失

按规则爱

第二部分 个体成长中的爱与爱的缺失

 4 出生前即被爱

出生前即被爱

孩子的出世要有两代人的期盼

孕育

失恋后得到的孩子

消失的父亲

通奸生下的孩子

母亲去世或失踪

父亲去世

作为替代品的孩子

在兄弟姐妹中的地位

母亲的怀孕体验

 5 出生和幼儿期的动荡

出生,爱的起始符

初见

无助感

坏乳房

“过好”的乳房

初次性欲

必须禁止

禁止施虐

以爱禁止

听之任之

当爱与性相关

当父母偏爱女孩或男孩时

初爱,即乱伦

 6 青春期,爱的忧伤

青春期,恋母情结再现

父母角色的衰落

同性别团体

实验和错误

挚爱

第一次爱的忧伤

战胜俄狄浦斯式的悲痛

一夫一妻,一妻一夫

第三部分 缺失的父母

 7 当父母抑郁时

母亲产后抑郁症

死去的母亲和非幻觉精神病

逃避责任的抑郁父亲

父亲抑郁

恋母的孩子和弱势的抑郁父亲

如何应对?

 8 抛弃子女的父母

出生时即被抛弃

父亲抛弃子女

 9 专制型父母

权威和转移

专制型父母

绝对服从法令的父母

爱与惩罚

如何应对?

 10 自恋的父母

通过子女实现自我

具有男权气质的母亲及其儿子

教练型父母

自恋型母亲

以自己为中心的父母

如何应对?

 11 “太爱”孩子的父母

对孩子的影响

放任自流的父母

如何应对?

 12 暴力的父母

暴力病

奇怪的接受

言语暴力

如何应对?

 13 反常的父母

爱到极点

怎样摆脱乱伦?

反常的自恋父母

如何应对?

总结

第四部分 缺爱的症状

 14 我做得不够好,我还不够好

自恋不足

对理想自我太过苛求

满足于失败

依赖他人的看法

感觉低人一等

 15 我感到羞愧,我有罪恶感

羞愧的传统

罪恶感

不被爱的原因

制造失败综合征

犯罪

 16 我抑郁

抑郁和抑郁处境

抑郁还是忧郁?

如何应对?

 17 我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最初的抛弃

有毒的抛弃

“医院病”婴儿

象征性的缺失

害怕被抛弃主义

如何应对?

 18 我感觉自己不存在

像废品一样被抛弃

不存在和羞愧感

从恐惧症到失去自我

如何应对?

 19 我恨他们

暴力的开始

犯罪

侵略性的好意?

必须反抗

缺爱孩子的反抗

 20 无论怎样,我总是无法感觉被爱

孩童之爱的绿色天堂

拒绝失去

爱的终止

俄狄浦斯,当你依恋我们……

第五部分 生活的考验

 21 父母离异

不确定的爱

幼儿时期父母分开

俄狄浦斯时期父母分开

青春期父母分开

冲向敌人!

家长化的孩子

 22 青少年犯罪

危险的年龄

社会反抗心理?

儿童时期的灾难

青少年的悖论

主观性缺失

如何应对?

 23 爱的抛弃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冲击

还爱着却被抛弃

在情欲中被抛弃

恨,避免哀悼的方法

如何应对?

 24 疾病的考验

心灵还是身体?

自闭症的战役:基因还是爱?

心身医学

器官神经官能症

想象的疾病

现实神经官能症

器官疾病和爱自己

疾病是考验

 25 哀悼,失去

哀悼的作用

杀死死亡?

病理学哀悼

和逝者一起离开

当前的哀悼和对第一个客体的哀悼

愤怒

当我们难以缓解悲伤

哀悼相关的身体疾病

无动于衷

孩子的死亡

孩子的哀悼

 26 失业,社会地位下降

解雇

幼儿期体验

双重痛苦

脆弱的恶性循环

我们遇到的快乐的失业者

如何应对?

结语

序言

人类对爱的需求,是一种本能

爱,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含义颇多。爱是真心对待,爱是愿意付出,被爱能给予人满足。法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认为,爱这个词是一个混合词,其中既包含了对自己的爱,又包含对子女的爱,对父母的爱,性爱,情欲,对真善美的爱……

为什么我们需要回顾人生?

时间是我们珍贵的礼物。我们执着于时间表,却忽视了对时间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我们的时间,分为三个重要的维度:历史、现在、未来。每一个维度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于是引导人们设立目标实现人生非凡的意义。我们不容易忽视未来,是因为那是每个人都对“世间的美丽在高处”赞同不已。我们不断攀爬,又不断地憧憬顶端的风景。

世界颇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说要“活在当下”。人类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是,有许多时候,它脱离了与当下的关系,压抑的创伤、回忆和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憧憬都很容易激发情绪化行为。找到当下的专注力量,的确会提高我们眼前的生活品质,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找到宁静的力量。

而为何我们要注重个体自身的历史呢?我们的每一个记忆都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自我。在任何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关于爱和安全的感受都会随之注入我们的精神里。所以,一个人不可以摈弃和隐藏个体的历史。

几片雪花形成不了暴雪,一场伤痛也不该蔓延一生。

某些艰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回顾过去的人生。正如让-克罗德·里昂德在《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前言中所写的一样:“当前的维度和过去的维度是相互交织的:当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们受伤,是因为它唤起了曾经的痛苦记忆,那些我们没能克服、没能释怀、没能战胜的痛苦过往。”

当缺乏爱时,怎样自我重建?

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只是这永恒循环的一部分。我们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断地进行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一直相信内在的真实存在。

有一次,我在一个书讯杂志读到一句话,大致是说:“我相信,这是一个谁都能幸福快乐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是连成一线的。”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一样,午夜梦回,会想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那些脆弱、沮丧、缺乏爱的一面,我们往往不会对它予以关注,从这些内在的痛苦本身出发,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幸福。

当你最珍视的东西和最纯洁的感情岌岌可危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世界不够好?其实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你想要爱的,与你想要被爱的,都在你的心上。

让-克罗德·里昂德提出,爱即缺失。爱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获得更多渴望的东西。而当我们觉得自己缺乏爱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更深刻地认识和认清这种缺失感具体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摆脱抑郁沮丧。也许是觉得不够被爱,也许是受到伤害,也许是一种被抛弃感,也许是没有存在感、失去价值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不够被爱?或者从未被爱?我们所有人都在寻找人生中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其实在寻找一条出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世间所有的,都是由自己而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爱与被爱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打开自己,用心体会,只有拥抱内在的真实,我们才能超越自我。

等你幡然醒悟,你会发现,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富足、更完善的人生,在等待着你。而这本书,将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你会同千千万万的人相约,和迷失的人一起探寻出你心中的那道光芒。

编者

2017年8月18日

内容推荐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一样,午夜梦回,会想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幸福。那些脆弱、沮丧、缺乏爱的一面和曾让我们面临考验的生活,我们往往不会对它予以关注。当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们受伤,是因为它唤起了曾经的痛苦记忆,那些我们没能克服、没能释怀、没能战胜的痛苦过往。心理学大师让-克罗德·里昂德认为,从这些内在的痛苦本身出发,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幸福。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是法国心理分析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的重要著作,作者不仅深情诠释爱的艺术,还细致的从心理角度分析面临各种危机和考验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这是一本有神奇力量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每一个失落的灵魂重新找回自我的价值,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走向真正无比幸福自信的人生。关于爱,你可能不知道的真相。

1.人类需要爱,是一种本能。爱这个词是一个混合词,其中既包含了对自己的爱,又包含对子女的爱,对父母的爱,性爱,情欲,对真善美的爱……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

2.爱即缺失。爱,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获得更多内心所渴望的东西。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由己及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爱与被爱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3.每一种爱都是具体的。你感到的对爱的缺乏,其实另有隐情。缺爱=(不够被爱感觉or受到伤害or存在感的缺失or被抛弃感or童年创伤or暴力的父母or失去价值的感觉)。

编辑推荐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是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的代表作品!多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

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心理之书,心理大师深情诠释爱的艺术、揭示人生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重重考验和创伤,并予以科学的心理引导,帮助每一个失落的灵魂重新找回自我价值,走向真正无比幸福自信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想要被爱。你的疯狂、羁绊、欲念,都在你的心上。极度渴望爱的时候,该如何自处?翻开书页,你将找到答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