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自我:超我,理想自我
自恋其实蕴含着自我存在的意味,使得人们可以对自己有所觉知并说出:“我,我!”但也不局限于此。“我”是弗洛伊德精神结构中的一个组成。但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我们则将此称为“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之一”——可以参照心理特点图例。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心理过程的实际情况,仅此而已。我们可以说“我”是在随时随地触发的盲目冲动(包括最危险的情况)与精神心理现实之间的缓冲。“我”可以消化这些冲动,让它们不至于威胁主体的安全。在爱的过程中,“我”也是最重要的:“我”可以抑制原始冲动,让它们接受规则,实现升华,也就是让这些冲动升华成有社会价值的有益之物。我们还可以把“我”视作是意识觉知:它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没有成长了的“我”,就没有爱一一这里的“爱”指的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渴望相结合,让双方得到满足。
有时,“我”的始祖会掌控住局面,这时我们就会更接近于情欲而非爱。我们将此称作“理想自我”,更明确地说,我们把这称为“原初自我”,因为这也是原初自恋的萌芽:是“我”的原基,征服、全能、母爱的主宰,不考虑任何现实情况,它想拥有一切……不能忍受任何沮丧,而这种沮丧要靠消灭敌人或彻底崩溃才能化解。我们也可以说,“原初自我”是母亲所钟爱、珍视的完美孩子。这个“我”还没有自我,这时的孩子还只是被用第三人称称呼:“宝宝想要……”
有时,在情欲中,我们把爱的对象视作是奇妙的全能:通过投射机制,我们会把对自身的愿望赋予他/她,前者实现了我们假想的狂妄;我们赋予他/她所有的权力,也难怪最终总会有些失望……
“理想自我”和“超我”会在儿童成长的后期出现,同时伴随着恋母情结的消失。而恋母情结则会在我们对爱的思索、爱的缺失及爱的过剩中起到罗盘一般的作用。不过首要问题其实是:我们是否有情感的倾注?
恋母情结的第一个模式是父与子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在儿子被要求遵守禁止乱伦的法律后得到解决:此后,他自己会放弃把母亲作为配偶的意愿,这并非受外界规则的压制,而是来自于主观意愿,来自于“超我”,即有一个声音大声地说:“你不该这样做!”此外,这个声音还会夸大其词,就连很小的邪念、丝毫没有付诸实践的无意识幻想也要被斥责!“超我”严酷异常,甚至无须做坏事,只要动了念头便会有罪恶感——可谁不会产生这些念头呢?最常见的情况是罪恶感处于无意识状态,我们只能感受到一些表象症状:贬低自我、抑郁、想要自我惩罚……
在“爱”中,“超我”必定会检测出恋母情结出现前的所有征兆,并据此做出负面或禁止的审判:变态、心术不正、肮脏、乱伦……但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也就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地克服恋母情结,这种情节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残留……(P8-10)
在“爱”与“失爱”的国度中航行,我们也同时穿越了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今天的经历构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
我们看到爱的缺乏除了来自于缺失,还可能来自于爱的漫溢。就像是饮食过剩会带来身体超重,没有被“正确地爱”也会带来心理超重。所以问题就不仅仅在于:我是不是被爱?我是否付出爱?而是在于:如何爱?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要区别情欲和爱,尊重他者和尊重自己常常遗忘的渴望,这才是决定性的。
我们所有人都有一条漫漫长路要铺设,这条路起源于在子宫中的最初融合(可以说那时的我们并不真正存在却又是存在的),终止于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条路也暗含着缺失和限制。而自由的代价就在于此。
感谢一直鼓励我的罗瑟琳娜·达维多(Roseline Davido)编辑;感谢心理学家阿涅斯·萨洛蒙(Agnes Salomon)的建议;感谢马赛厄斯·莱尔(Mathias Lair)的审校,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我在此感谢他们。
人类对爱的需求,是一种本能
爱,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含义颇多。爱是真心对待,爱是愿意付出,被爱能给予人满足。法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认为,爱这个词是一个混合词,其中既包含了对自己的爱,又包含对子女的爱,对父母的爱,性爱,情欲,对真善美的爱……
为什么我们需要回顾人生?
时间是我们珍贵的礼物。我们执着于时间表,却忽视了对时间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角度。我们的时间,分为三个重要的维度:历史、现在、未来。每一个维度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于是引导人们设立目标实现人生非凡的意义。我们不容易忽视未来,是因为那是每个人都对“世间的美丽在高处”赞同不已。我们不断攀爬,又不断地憧憬顶端的风景。
世界颇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说要“活在当下”。人类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是,有许多时候,它脱离了与当下的关系,压抑的创伤、回忆和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的憧憬都很容易激发情绪化行为。找到当下的专注力量,的确会提高我们眼前的生活品质,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找到宁静的力量。
而为何我们要注重个体自身的历史呢?我们的每一个记忆都可以帮助我们塑造自我。在任何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关于爱和安全的感受都会随之注入我们的精神里。所以,一个人不可以摈弃和隐藏个体的历史。
几片雪花形成不了暴雪,一场伤痛也不该蔓延一生。
某些艰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回顾过去的人生。正如让-克罗德·里昂德在《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前言中所写的一样:“当前的维度和过去的维度是相互交织的:当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们受伤,是因为它唤起了曾经的痛苦记忆,那些我们没能克服、没能释怀、没能战胜的痛苦过往。”
当缺乏爱时,怎样自我重建?
世间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类只是这永恒循环的一部分。我们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断地进行生命意义的探索,我一直相信内在的真实存在。
有一次,我在一个书讯杂志读到一句话,大致是说:“我相信,这是一个谁都能幸福快乐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是连成一线的。”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一样,午夜梦回,会想如何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那些脆弱、沮丧、缺乏爱的一面,我们往往不会对它予以关注,从这些内在的痛苦本身出发,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幸福。
当你最珍视的东西和最纯洁的感情岌岌可危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世界不够好?其实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你想要爱的,与你想要被爱的,都在你的心上。
让-克罗德·里昂德提出,爱即缺失。爱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获得更多渴望的东西。而当我们觉得自己缺乏爱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更深刻地认识和认清这种缺失感具体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摆脱抑郁沮丧。也许是觉得不够被爱,也许是受到伤害,也许是一种被抛弃感,也许是没有存在感、失去价值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不够被爱?或者从未被爱?我们所有人都在寻找人生中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其实在寻找一条出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世间所有的,都是由自己而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爱与被爱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打开自己,用心体会,只有拥抱内在的真实,我们才能超越自我。
等你幡然醒悟,你会发现,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富足、更完善的人生,在等待着你。而这本书,将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你会同千千万万的人相约,和迷失的人一起探寻出你心中的那道光芒。
编者
2017年8月18日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一样,午夜梦回,会想如何使自己生活的更幸福。那些脆弱、沮丧、缺乏爱的一面和曾让我们面临考验的生活,我们往往不会对它予以关注。当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们受伤,是因为它唤起了曾经的痛苦记忆,那些我们没能克服、没能释怀、没能战胜的痛苦过往。心理学大师让-克罗德·里昂德认为,从这些内在的痛苦本身出发,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幸福。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是法国心理分析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的重要著作,作者不仅深情诠释爱的艺术,还细致的从心理角度分析面临各种危机和考验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这是一本有神奇力量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每一个失落的灵魂重新找回自我的价值,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走向真正无比幸福自信的人生。关于爱,你可能不知道的真相。
1.人类需要爱,是一种本能。爱这个词是一个混合词,其中既包含了对自己的爱,又包含对子女的爱,对父母的爱,性爱,情欲,对真善美的爱……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
2.爱即缺失。爱,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获得更多内心所渴望的东西。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由己及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爱与被爱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3.每一种爱都是具体的。你感到的对爱的缺乏,其实另有隐情。缺爱=(不够被爱感觉or受到伤害or存在感的缺失or被抛弃感or童年创伤or暴力的父母or失去价值的感觉)。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是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让-克罗德·里昂德的代表作品!多国争相出版,首次登陆中国!
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心理之书,心理大师深情诠释爱的艺术、揭示人生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重重考验和创伤,并予以科学的心理引导,帮助每一个失落的灵魂重新找回自我价值,走向真正无比幸福自信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想要被爱。你的疯狂、羁绊、欲念,都在你的心上。极度渴望爱的时候,该如何自处?翻开书页,你将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