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国埃德蒙德·胡塞尔所著、倪梁康翻译的《》一书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两卷组成。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可以看做是现象学哲学的历史导论。从古代怀疑主义哲学家开始,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莱布尼茨,直至康德,作者从他作为严格科学哲学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观点出发,对历史上这些具有超越论哲学之倾向、萌芽或某种预备形态的哲学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判性的考察。作者从这种历史考察中得出:哲学按其理念本来应该是绝对证明自身正当的科学,但是,历史上的哲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这种理念。因此,需要一种有关超越论的主观性的科学,一种有关根源的科学,一种“第一哲学”。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概念、原理、方法和原则的最后来源,其他所有科学均可视为这门第一哲学的分支。 下卷《现象学还原的理论》,作者是要从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讨论着手,建立一种超越论现象学形态的“第一哲学”。胡塞尔将重点放到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上,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一般说来,方法的构想与论证是哲学的本质部分。哲学只有借助一种能从科学上进行最后辩护的思想而进行构想和论证的方法,才可能成立。其次,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它要求系统地摆脱自然的现世主义态度,使一切世间事物都超脱出来并将它们提升到纯粹的主观性。在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在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存在论、方法论与认识论达到了理论上的统一。当这种研究使认识一切可能的事件在与认识的关联中达到自身给予的直观、并达到规定之最终可想象的清晰性时,超越论的主观性也就得到了最终的理解。总之,胡塞尔在这部著作中,一方面通过理念史的批判将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与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种种超越论哲学尝试加以对比,以突出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特征与本质。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自己哲学方法论的详细阐明,突出了自己哲学最根本的问题,由此将自己的哲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哲学体系向世人展示出来。由于这两个部分作为本书上下两卷设计独特、配合巧妙,因而减轻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为人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哲学提供了有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