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振辉、张西平主编的
《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分上下两册,共收关于“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章三十七篇,包括《利玛窦与在华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中国地图:罗明坚和利玛窦》、《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小斯当东》、《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等,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人物研究、中西文明对话四个部分编辑。
| 书名 | 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鄂振辉,张西平主编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鄂振辉、张西平主编的 《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分上下两册,共收关于“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章三十七篇,包括《利玛窦与在华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中国地图:罗明坚和利玛窦》、《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小斯当东》、《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等,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人物研究、中西文明对话四个部分编辑。 内容推荐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来华传教士,被称为明清之际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学界一般认为,由利玛窦所开启的近四百年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变迁,比如佛教之传入中国,就是一种单向度的文化交流,这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在欧洲和中国同时展开的文化传播。因此,将利玛窦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压缩为中国基督教史的理解是狭隘的,同样,仅仅从晚清来思考中西文化关系也是不够的,尤其在中国重新回到世界发展的中心的时刻,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四百年,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今天的中国文化复兴和学术重建的进程中。 鄂振辉、张西平主编的《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上下)》精选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栏目的近40篇文章,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人物研究、中西文明对话四大板块,旨在将中国文化近四百年的发展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加以理解,并从全球化史的角度展现中国近代文化的内部发展与外部传播,揭示中国近代文化的演进与发展、价值和意义。本书注重基础文献的翻译、重要历史文本的考据、重大或关键历史人物的研究;亦注重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从个案、文本、事件和学派等角度做思想史的探讨,以展现中西之间相互影响的交错文化史的多维画面。 目录 序一 重新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 序二 彰显地域特色 促进文化交流 西学东渐 利玛窦与在华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 《天主实义》之成书过程再考辨 西来何意:利玛窦的知识传播和信仰传播 简论晚明“西洋哲学”之输入 索隐派与《儒家实义》的“以耶合儒”路线 瞻礼单述论:兼说西历的东传 马礼逊的《印刷自由论》版本探源及价值新论 中学西传 卫匡国《中国语文文法》对欧洲“中文钥匙”的影响 马若瑟语言研究代表作《汉语札记》之版本流变考 中国地图:罗明坚和利玛窦 罗明坚编绘《中国地图集》所依据中文原始资料新探 《中国哲学家孔子》成书过程刍议 东方的“哲学之父” 卜弥格与中医的西传 十七世纪来华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中医译介研究 清朝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及其儒学译述研究 东方智者的话语 《印中搜闻》视域中的中国社会信仰和习俗 汉语西传 人物研究 从《利玛传》到《畴人传》 利玛窦的家庭教育及耶稣会人文主义教育背景 Matteo Ricci之中文名字“利玛窦”新释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 试论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与儒家基督徒之学术交往 金尼阁的语言学思想和礼仪之争 首位《四书》英译者柯大卫生平诸事考述 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小斯当东 中西文明对话 文明的冲突与权力的博弈 朱彝尊对西洋传教士及其书籍的看法 黄宗羲与儒耶哲学对话 天主教东传与清初文人的思想重构 明末清初天主(上帝)存在证明的“良能说” 孔子:中国的苏格拉底,还是塞涅卡? 明末至清前期“子学”比附“西学”的境遇和意义 “耶道对话”的新尝试 《身见录》与《海国闻见录》之比较 传教士与中芬文化交流 编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