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知道自己的国家叫“中国”,自己是“中国人”。我们也知道,在历史上,从夏、商、周到大元、大明、大清,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一般并不直接称其朝代为“中国”。直到清末,特别是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作为国号,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国号简称的“中国”,才从意义纷繁的各种习惯用法中横空出世,并广泛运用于官方文件、外交文书以至普罗大众的笔谈巷议等各种场合,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国号与名号的两重意义,至此才真正统一起来。
由名号到国号的简称,“中国”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而这样的蜕变之所以能够完成,是因为“中国”这个名号早就经历了数千年的生长演进,已然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和文人士大夫的脑海之中。如此,要理解国号简称的“中国”,就必须追寻名号“中国”的生长演进过程,回答诸如“中”与“国”两字本来的含义、“中国”名号的文化象征意义、“中国”又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贯古今、涵括全域的通称等等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胡阿祥、沈志富编著的这本《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吧!
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表现在称谓上,除了14个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外,古今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胡阿祥、沈志富编著的这本《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作为《中国国号的故事》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中国古今名号的故事、域外有关中国称谓的故事。所谓中国古今名号,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习惯的自称。所谓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则是域外人或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特别的他称。这些习惯的自称与特别的他称,构成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以外的另一部分“中国”的称谓。涵义多变、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又正是本书的介绍对象——“中国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区别于“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的两大特点。
引言
上篇 中国古今名号
中国
1.释“中”释“国”
2.“中国”名号的起源
3.前800多年的“中国”:地域的“中国”
4.前800多年的“中国”:文化的“中国”
5.后2200多年的“中国”
华夏
1.夏国号的起源
2.从国号到名号:“夏”的多重应用
3.释“华”
4.从华、诸华到华夏
中华
1.合中国与华夏而为中华
2.中华之于地理
3.中华之于文化与民族
禹迹与九州
1.古史的神话传说与神话传说中的禹
2.“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3.与禹迹、九州相关的众多名号
四海与天下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赤县神州与冀州、齐州
1.大九州的想象
2.赤县神州
3.冀州与齐州
4.“博览宏识”的大九州说
下篇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China(支那)
1.关于“支那”缘起的各家说法
2.“支那”缘起于“秦”
3.“秦”与“支那”释义
4.近现代中日有关“支那”之争
附:“支那”: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体现
Serice(赛里斯)
1.丝路与丝国
2.长在树上的羊毛
3.寻找赛里斯国
Taugas(桃花石)
1.桃花石即“陶格司”
2.桃花石之起源与名义
3.从“桃花石”到“桃花石汗”
Cathay(契丹)
1.鄂本笃寻访契丹与契丹成为中国的称谓
2.契丹族称的含义与契丹以中国自居
3.域外文献中的契丹
其他称谓
1.通过三例可见一斑
2.汉、唐
3.吴
4.中国、中华
结语
附篇 中国民族的族称
一、因异而认同:从“华夏”、“汉族”到“中华民族”
1.主动自认的“华夏”与被动自认的“汉族”
2.蛮、夷、戎、狄及其“汉化”
3.“中华民族”的内涵与外延
二、源远而流长:从“汉”国号到“汉”族称
1.语日“天汉”,其称甚美:探寻汉国号之源
2.且可称汉,以怀人望:梳理汉国号之流
3.表著功业,显扬天下:俯瞰“汉”流域
三、壮回满维藏蒙:中国现代主要少数民族族称的来源
1.“种田人”的民族:壮族
2.“言行一致”的民族:回族
3.英勇善射的民族:满族
4.“维护你我、团结协助”的民族:维吾尔族
5.纯净圣洁的民族——藏族
6.敬长生天的民族:蒙古族
后记
在中国大西北巍峨的天山脚下、连绵的绿洲之间,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美丽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现有人口约1007万,其中95%分布在新疆地区。参考苏北海《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与魏长洪、美丽班《维吾尔族名汉译名称新考》(《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等研究成果,有关维吾尔族及其族称,我们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主要南唐朝末年迁自蒙古高原的回鹘人与南疆绿洲的土著居民经过数百年融合而成。10世纪以后维吾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从一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转向一个以定居为主、从事绿洲农业的民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先祖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的丁零,他们最初是逐水草而居于北方贝加尔湖地区的游牧民族。由于历史悠久、迁徙不定,维吾尔族族名的译写繁多,不下30种。最早的汉译名称见于《魏书·高车传》称袁纥,亦作乌护、乌纥,是高车之一部;此后《隋书·铁勒传》称韦纥,《旧唐书·迥纥传》作回纥,《新唐书·回鹘传》作迥纥。以上所见袁纥、乌护、乌纥、韦纥、回纥,实际都是同名异译的写法,至于将回纥改为回鹘却不是译音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回纥部落联盟与唐朝之间关系的变迁。
隋唐时期,广袤的北方草原地带为突厥汗国统治,回纥部落是突厥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突厥势力不断向南扩展,隋朝建立后对突厥汗国实施分化离间兼以军事进攻政策。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与隋朝的多次战争中战败并走向衰落。隋末东西两突厥势力又起,再度雄踞北方草原,威胁中原地区。唐统一全国后,唐太宗着手解决突厥问题,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联合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地区。唐高宗末年(682年),原来归降的东突厥势力再起建立后突厥。与此同时,回纥在反抗突厥阿史那部族的过程中也逐渐强大起来。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管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首领的回纥联盟联合唐朝大军,推翻了后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灭亡了。此后,突厥退出中国北方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就是势力日渐强盛的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在其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与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回纥借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时吐蕃侵扰,回纥又出兵抵御了吐蕃的进攻。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回纥可汗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将“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朝同意后正式启用。从此一直到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回鹘汗国势力极盛之时,一度控制了东起额尔古纳河、西至伊犁河流域的辽阔地带。至9世纪30年代末期,汗国发生内乱,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为黠嘎斯攻灭。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其中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一支奔往河西走廊,与早先即南渡大漠徙居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这支回鹘人的后裔即今甘肃裕固族。另一支回鹘部众迁至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并向西发展,以高吕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政权,史称高吕回鹘或西州回鹘,其政权存在到元朝中期,这支回鹘人与当地民族生息融合,发展成为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又一支迁到葱岭以西,进入中亚地区与葛逻禄等部汇合,史称葱岭西回鹘,9到13世纪初,这支回鹘与塔里木盆地的土著民族长期交融共同生活,逐步形成r今天这一地区的维吾尔族。
12到13世纪初,今新疆境内的维吾尔族先民先后被西辽和乃蛮政权统治。随后高昌回鹘主动臣服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1324年并入察合台汗国。明初西域地区出现很多割据政权,其统治者多为察合台蒙古贵族后裔。在整个元明时期,维吾尔族的汉译名称更多了。据王日蔚《维吾尔(缠回)民族名称演变考》(《禹贡》卷七第四期,1937年)及冯承均等《西域地名》(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考订,记载于《元史》、《蒙古秘史》、《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黑鞑事略》、《玉堂嘉话》、《常山贞石志》等史料与笔记上的维吾尔族称,就有二十多种,如畏兀儿、畏吾而、畏吾、畏兀、畏午儿、委兀儿、畏吾儿、畏吾尔、畏孤儿、畏古鲁、委吾、委兀、畏午、卫兀、卫吾、卫郭尔、乌鹆、外五、外吾、瑰古、辉和尔、辉和、伟兀、伟吾尔、伟吾而、伟兀尔、魏哥尔、维伊哥儿等,其中以译写“畏兀儿”、“畏吾儿”最为常见。到了清朝初年,又出现了威乌尔、乌衣古尔的译称,不过使用不广。
P283-285
《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作为《中国国号的故事》的姊妹篇,其内容包括中国古今名号的故事、域外有关中国称谓的故事。所谓中国古今名号,指的是由古迄今中国这一区域的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习惯的自称。所谓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则是域外人或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特别的他称。这些习惯的自称与特别的他称,构成了“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以外的另一部分“中国”的称谓。
中国有着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表现在称谓上,除了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凡14个,即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外,又古今名号众多,域外称谓繁杂。就名号论,为今人所习用者,若华夏,若中国,若中华,若九州,若赤县神州;至于区夏、有夏、时夏、诸夏、中夏、函夏、方夏、诸华、禹迹、禹甸、禹城、九有、九围、九服、九域、九区、九壤、九宇、四海、四方、四表、海内、天下、冀州、齐州等等,今天虽为一般社会大众所陌生与少用,但在古代却与华夏、中国、九州等名号并行不悖,并且与华夏、中国、九州等名号一样悠久而响亮!再说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英语的China,曰文中的支那,自为今人所熟悉;汉、唐、中国、中华一类,来源也相当清楚。而如Serlce(赛里斯)、Taugas(桃花石)、Cathay(契丹)等等域外人或外国人给“中国”所起的称谓,却已成为历史烟尘所掩盖的旧时他称。
然则无论他称抑或自称,都是中国这个人文地理实体的称谓。个别他称的出现时间、使用时间、消失时间,勾稽域外有关中国的记载,大体能够判断;个别他称的形成过程与流行地域,参诸历史上的中外交通形势,也基本可以说明。至若众多的自称名号,其出现时间多在先秦时期,而又跨朝代、越古今的使用了下来;众多名号的产生原因,则极为复杂,它们或与民族相关,或与文化有缘,或联系着历史传说,或根源于地理观念,又语言的嬗变、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文风的变迁等等,也往往作用于某些名号的形成及其涵义的变化。而事实上,涵义多变、指称的时空范围模糊,又正是本书的介绍对象——“中国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区别于“中国历代统一王朝国号”的两大特点。
两年前,我有幸投考到胡阿祥师门下,师门严谨而自由的学风,让我宛如打开了一片思维的新天地。有时师生间不经意的闲谈,亦令我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国人多有浓厚的名号情结,即如我,就曾为自己颇具几分时代特征的名字而纠结,直到偶得胡师别解,方才释之畅然,而此后的经历,更似有着某种因缘际会,仿佛冥冥之中的注定;又如胡师自解斋号“三栖四喜”有云:“燃香品山水,般若醒古今。馀甘因自在,商鱼亦抒心”——而吾辈琢磨几番,这短短二十字中,不仅烟酒茶书、地理历史文学、猫狗龟鱼尽在其中;及闻胡师好友、南大地海学院张捷教授诠释,竟还兼有儒道释骚之大意——然则中国名号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矣!
回想起来,“三栖四喜斋”同学对于中华国学中的名称学,受到胡师的影响与濡染,可谓感触尤多而且尤深:就学习言,胡师早年的专著《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寻根溯源、抽丝剥茧、辨疑考异,读来真是精彩纷呈、酣畅淋漓;胡师新近的“百家讲坛”讲稿《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中华书局,2013年),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皇朝)国号,解析五千年中华历史变迁,其国号与王朝(皇朝)之名实互证的阐释思路,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大快朵颐。又就研究言,同学们之地名考证,多有尝试,人名分析,兴趣盎然,而在此过程中,汉字之魅力,名号之奥妙,四柱、五行、五音、生肖之配合,得到了切身的体会,研究也因此而别开生面。再就实践言,宋艳梅师姐协助胡师完成的《中国国号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一直为坊间及网上热销与好评的一部读物,当当网一位买家会员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终于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书,看似简单的国号名称里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的许多内容已经超过了浅显的通俗读物的范畴,但是其口语化的讲解又可以让大家毫无障碍地阅读。这确实是一本难能可贵、值得一看的书”——师姐有与胡师合作的良缘,我等则是艳羡已久。
艳羡已久之中,没有想到我也有了如此的良缘!2014年寒假,正当我回到安庆家中专注于一些地方文献与地名资料的搜罗整理时,接到了胡师希望我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相关内容为基础,改写通俗版的《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的电邮。在忐忑不安中,我接下了这项光荣任务,在研读原稿、熟悉体例、收集资料之后,我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初步改写完毕。我所做的工作是,书稿的基本格局与主体内容一依原稿框架,部分章节名称略作通俗化的调整,名号部分稍加改写,域外称谓部分多有增扩,另撰附篇中的“壮回满维藏蒙:中国现代主要少数民族族称的来源”。而让我异常感动的是,对于我交付的初稿,胡师竟然自去年六月至今年年初,以倍于我改写的时间,从头至尾,详加校阅,细作补充,修改润色,逐节定稿,并精选插图150余幅——胡师常常与我等言及:文章千古事,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万不可缺失了“认真”二字。此刻面对着这部与胡师合作的书稿,弟子对于何谓“认真”以及“认真”的重要性,知之深矣!
前两天,胡师嘱我拟写本书的“后记”,我颇觉有喧宾夺主之嫌,毕竟,对于这部书稿,自己只是做了一点辅助工作而已;然而,却之不恭,于是我以诚敬之心,写下以上文字,权充“后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项目”的资助,在此也致以谢意!
2015年1月6日夜,沈志富谨记于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