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
虚构的文艺作品里,最好看的黑道是马龙·白兰度出演的教父;非虚构的真实生活中,最迷人的黑道是海上杜月笙。
高阳说杜月笙“逆取顺守,最终修成正果”。这是说他做事:烟赌起家,然后上海滩大亨,进而法租界公董局华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恒社领袖,上海地下抗战指挥……一步一步脱黑入白,最后收名于蒋介石的挽额“义节聿始”。新中国方面,至少尊他为爱国人士。
然而,这些事功,放进世界黑道老大博物馆,并不算亮眼。有的是更震撼、更高端、更曲折、更好玩的故事。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
有两种杜月笙的传记值得一读。一是章君毂的《杜月笙传》。章著杜传,是杜月笙传记的开辟之作,全面记录他门生弟子的集体回忆。另一种是拾遗所著《杜月笙外传》。拾遗是杜月笙秘书胡叙五的笔名。去年,香港重出《外传》,恢复作者原名,书名改为《上海大亨杜月笙》。章君毂笔下的杜月笙是一则传奇,胡叙五笔下的杜月笙是一个人物。人物比传奇更真实。拿两种传记参照而读,可以看清杜月笙行事为人的不同凡响。
杜月笙的高明,第一条是他不贪财,不爱钱。小人物也可以说自己不贪财,不爱钱。但我们没见过大钱,没赚过大钱,标榜清高没有多少分量。杜月笙是赚钱的能人,敛财的高手。当年的三鑫公司是上海黑色经济的旗舰,不义之财的金库。他后来还开过银行,经手提调的大单生意无数。可是他临死之际,处分的遗产不过十万美金。这十万美金,还是朋友替他存下来的。
杜月笙的钱,很多取之无道,但散之有道,用得其所。胡叙五说:“他未必笃于疏财,但能够张眼吃亏;他未必果于仗义,但能够热心好胜。他的金钱像潮水般涌来,依旧让它像潮水般淌去。凭着这些身外之物,他从四面八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一九三〇年,上海法租界电车工人大罢工。法国总领事无计可施焦头烂额之际,被迫请出杜月笙调停。他和资方与工人代表数度磋商,条件渐渐谈拢,但双方在价钱上还差四五万块钱。杜月笙此时一面向法资担保限日复工,一面答应工人一个铜板都不会少。结果他自掏腰包垫出了相当于今天几百万的差价,“做媒赔了女儿”,维稳平权两相宜,皆大欢喜。
我特别喜欢章君毂讲的一个故事。杜月笙初入黄金荣门下,领到第一笔奖金,黄金荣的老婆桂生姐给了他一大笔钱。黄金荣说,小孩子怎么能给这么多钱。桂生姐坦然应对,我这是试他__假使他拿了钱去挥霍,狂嫖滥赌,那他再能办事,不过是个小白相人。假使他拿钱去存银行买房子开爿店面,那他就是一个不合行当的普通人。现在他花大笔钱清理旧欠,结交朋友,等于说他不但要做人,还要做个人上人。我断定他才堪大用。
这个故事点明了杜月笙一生散财的逻辑。实际上,杜月笙看淡钱财,“张眼吃亏”的胸襟,桂生姐、黄金荣都比不上。
他们更比不上杜月笙礼敬文人的气魄。杜月笙一生都是个半文盲,但他始终钦重书生优待文人。国学大师章太炎,自负帝王学的杨度,都是杜家常年资助的座上客。他礼敬文人,交友为重,基本上不求回报。杨度在杜府顶着记室(秘书)的名义,光拿钱,不干活。非但不干活,杜月笙还替他搜集各地的州府县志,助他写作《中国通史》。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