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可主编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继《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之后,《新周刊》再次以数十位亲历者的视角,丰富地呈现中国九十年代的特殊风貌,为今天的中国提供审慎的借鉴。

本书既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忠实的社会记录,也可以为当今的各界人士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九十年代既区别于八十年代激情四射的理想主义,也不同于新世纪变幻莫测的意气风发。周可主编的《我和我的九十年代》选取广泛反映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思想的文章,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的特质和情怀,完整记录那个时代的奋进和幻灭,为今天怀旧的人们增添一抹回忆,也为这个时代奋发向上的人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目录

序一·一个被低估的年代

序二·我的九十年代,我们的九十年代

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九十年代找到源头

九十年代·断代史

 九十年代断代史

 九十年代语录

九十年代·社会

 一个属于上海的黄金时代

 一座大坝和它背后的百万移民!

 左手内地,右手香港

 国企下岗潮: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中美关系: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

 社会辞典

九十年代·文化

 无人认领的九十年代

 一场平民文化的狂欢

 《我爱我家》:一部剧演活一代中国人

 传媒人刘春:那是一代电视人的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当年的电影有种强韧的力量

 先锋已死.有事烧纸

 贴地飞行的《佛山文艺》

 追“四大天王”,看盗版港片

 演员赵雅芝:我有白娘子的一点温婉

 作家金宇澄:上海这个森林,什么动物都有

 文化辞典

九十年代·艺术

 跑步进入后现代

 吕澎:九十年代,艺术闻到钱的味道

 张颂仁:让中国艺术家被世界看见

 王璜生:人民需要真正的美术馆

 侯瀚如:一个“艺术导演”的世界观

 岳敏君:创作需和现实有所关联

 张晓刚:活在迷茫与反省之中

 艺术辞典

九十年代·经济

 一代打工族的青春与爱情

 “网络新闻教父”陈彤:新浪如何成为新闻门户?

 企业家张宝全:海南地产泡沫亲历记

 “榜爷”胡润:发现中国大富豪

 百万股民“炒”深圳

 “刁民”王海:那个揭市场伤疤的人

 小霸王学习机:山寨中国的生意经

 财经辞典

九十年代·生活

 潇洒走一回

 中国第一代名模的乐与路

 “新锐设计师”刘洋:一夜之间,中国男人变帅了

 摄影师赵钢:上万张底片记录《我的大学》

 中国人的“生活导师”

 生活辞典

试读章节

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国有企业尾大不掉,改变极其艰难。不少试水者甚至身陷牢狱。1998年,中国企业界最大的争议是一个叫褚时健的企业家该不该被判处死刑。

褚时健将西南边陲一间默默无闻的小烟厂,做到业界老大,到九十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年创造利税达200亿元以上,占到云南财政收入的60%。1997年.“红塔山”的无形资产为353亿元,在中国所有品牌中位居榜首。在褚时健任职的17年间,红塔集团总计纳税800亿元。一位中央领导在视察该企业时说:“这不是卷烟厂,这简直就是印钞厂。”

1996年底,中央纪委信访室接到匿名举报,对褚时健展开调查。一手缔造了“红塔现象”的褚时健锒铛入狱。褚时健算了一笔账:红塔每给国家创造14万元利税。他自己只拿到1元钱的回报。“褚时健现象”是一面镜子,照见国企改革的一系列困境。这一困境仍困扰至今。

2000年后,褚时健因身体有病被保外就医,与妻子在云南哀牢山承包了两千亩山地种植甜橙。之后,褚橙的故事令中国企业家以与老人合影为荣。

国运关乎企业命运、个体沉浮。九十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完成人世谈判,北京办成了亚运会,神舟飞船飞天,但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民生——房改、医改、下岗和下海将人们一把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民间编排国企下岗潮:“七十年代下放,八十年代下海,九十年代下岗。”由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劲上升期,那轮下岗潮对社会整体冲击不大,很快就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机会消化掉了。而2016年则遭遇中国经济“三期叠加”,困难要远大于九十年代。

房改开启了中国房价二十年上涨之路,并且没有终止的意思。被房价击破了一代人梦想的80后抱怨说,至少60后、70后赶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商品房房价也还不算高,SO,请别跟我谈什么伟大理想。

医改从一开始就饱受诟病,以药养医的方针将医护人员与患者推到矛盾的焦点上,医患关系紧张至今。难道九十年代医改市场化的路子走错了吗?

九十年代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年代,伴随打工潮风起云涌,“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浦东)”,这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黄金时代。

1991年一部电视剧《外来妹》热播荧屏,一代打工妹支撑起“中国制造”的半壁江山。作为第一代农民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带走一丝城市福利。他们的子女农二代、三代就没有那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性了,于是,人工成本上升,工厂招工难,九十年代的“中国制造”模式难以为继。

新的时代到了,再也没人闹了。  湖南台的《快乐大本营》刷新了年轻一代的娱乐方式。年轻人避重就轻,远离政治话语、宏大叙事。

对。经济第一,政治第二,尤其是个人经济上的成功。

我是1992年到的广州。彼时满大街放着《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等伪伤感的流行歌曲。没有了摇滚的激烈,也没那么惆怅,大家都忙着挣钱呢。

我初步落脚在海印桥下的一间广告公司,那里商业气息扑面而来。猛吸一口,喔,一个时代开始了。

普通百姓只想着怎么发财。至于怎么迎接新时代,让文人骚客自行去伤感吧。

P6-7

序言

我的九十年代,我们的九十年代

蒋方舟

联结一个世代的人的暗号,永远是他们共享的记忆。

对于美国婴儿潮一代来说,主导他们青年时期的社会想象,围绕着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展开:从二战后的丰裕到古巴导弹危机;从越战到反文化与民权运动。不管政治和文化立场如何,同一代人总是在同一个记忆场域中成长并活动,这种共同记忆,展现出每个时代独特的时代精神。

当代中国的社会想象起源于九十年代。这并不是说中国庞大而沉重的过去没有发挥其无微不至的影响力,只不过,看惯进步、富裕和繁荣的国人所感知到的那个中国,只有相当年轻、浅近的历史。从打击“投机倒把”的中国到全民炒股的中国,从凭票供应的中国到电商疯狂打折的中国,并没有相隔一个世纪。对于已经是社会主心骨的60、70后来说,前一个中国是渐行渐远的遗迹;对我这样的85年后生人,后一个中国是我们出生、成长的理所当然。

在我们还蹲守电视机旁的年纪,《太空堡垒》和《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所有孩子的共同话题。没有人质疑国家在一天天好起来。生活的改善不只在《新闻联播》里。也在每一年的生活里。这片土地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来就和动荡与不安无缘。我们懵懂地听到“亚洲金融危机”或者1998大洪水之类的名词,但举国一致的努力总是可以渡过难关。1997年香港回归是许多人爱国自豪的最初记忆,我们的九十年代结束于中华世纪坛迎接新千年的焰火,以及2001年申奥成功。

九十年代对于我们更多的是模糊和混沌,一如所有人回望童年仿佛都隔着层磨砂玻璃。但对我们来说,更加光明、请晰的二十一世纪和之前模糊的十年并没有明显的断裂:我们还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只是从不够好变得更加好。

在当时的我们无法感知到的幕后,九十年代是个更加粗犷、却从来不缺生气的时代。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它真正的开端。一切似乎都不允许了,但一切似乎都被允许了。冯仑和潘石屹开始炒房,瀛海威时空开通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王国,大学开始扩招,而毕业生开始自谋生路。世纪末的“野蛮生长”要到很久之后才开始被规范和整顿,为了满足“入世”标准并且为经济全面转轨做好准备,整个国家开始了一场痛苦的转型。许多家庭的生活从此分成前后两个部分,而后半部分并不都是美好。

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努力拥抱市场经济和“国际化”,仿佛急切地要从上个十年突然结束的混乱与彷徨中找出道路和意义。“思想淡出、学术凸显”是对八十年代的回答,也是对八十年代的判词。经世致用的最高律令下,法律、经管成了最新的时髦专业,生物学则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科。曾经统一在人文和启蒙大旗下的文化队伍愈发分化,一并坍塌的还有曾经坚不可摧的文化战线中的等级制,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不再是文化人单一的价值与认同的来源。

市场带来了困惑和混乱,但也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九十年代是文化和产业第一次并列的时代,也是我这种“离经叛道”的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走入“文坛”的特殊节点——到了文化产业真正繁荣的二十一世纪,整个“文坛”的重要性都已不复当年。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九十年代的主题无疑是“变化”。但变化——有时是激烈的变化——从来没有离开当代中国历史的字典。九十年代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当代中国最为强大和持久的主题——“稳定、改革、开放、发展”——得以生根发芽的土壤。九十年代的“变”,某种意义上奠定了如今“不变”的基础,为变革应该有的方向和模式设定了标准。也正是因为如今的繁荣无非建立在九十年代所开创的基础上,这段记忆才能够作为社会各个世代的社会想象,服务于当今中国的话语系统。

我们今天回忆九十年代,不是把它当作连接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插头,而是在怀念一个有着独特地位的、某个黄金时代的起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