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魔力的侗族大歌
还小的时候,耶哕耶。
坐独凳咯,耶哕耶。
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耶哕耶……
陈曦的歌声很嘹亮,从歌声中就能听出这个少年勇敢不害羞的性格。
歌声很整齐,侗族人仿佛生来就会唱歌一般,几个大人站在中间,唱得认真专注,七八岁大的孩子们也毫不示弱,稚嫩的童声清脆,一点儿也没落下节拍。
唱大歌用的是侗语。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分南、北部两种方言。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侗族书写一般使用汉字。
陈曦之所以能猜到今天会在鼓楼召集族人唱侗族大歌,是因为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陈曦唱得洪亮而又认真,站在他身后唱歌的母亲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侗族人是天生的歌者,大家都唱得很认真,比陈曦还小的孩子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侗族孩子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歌班的组建也有讲究,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寨子里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孩子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陈曦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婆和妈妈教他唱大歌的场景,就像如今教妹妹那样,一遍又一遍,柔软的歌声铭刻在了记忆里,文化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叔叔的鼓在正中央,大家就围绕着鼓站成一个半月形,侗族人唱歌是不用伴奏的。陈曦挨着鼓,妈妈站在他的后面,—只手搭上他的肩膀,同样唱得很认真。陈曦常常会来鼓楼和大家一起训练唱大歌,他喜欢这样没有任何伴奏但却整齐优美的歌声。
侗族有句民谚这样说: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民间音乐,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
在陈曦心中,侗族大歌是有魔力的,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有宏大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需要三个人以上才能演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乐声能够模拟乌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听众仿佛来到大自然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侗族大歌,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清晰。
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担任。
明明只是一首歌,明明连指挥和伴奏都没有,可是却能从歌声中听出花开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流水潺潺、万物复苏的声音。
陈曦每每听到大歌,都像初次听到一样惊叹,妈妈笑着告诉他,正因为侗族大歌这样神奇又富有魅力,才能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一代代流传下来,它还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歌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唱歌和吃饭一样重要。
陈曦很赞同这句话,回去的路上他站在高处,能看见远方巍峨的山,云雾缭绕,看起来像仙境一样美妙。他还能听到经久不歇的侗族大歌在悠悠地唱着,也像云雾一样包围缭绕着侗寨,轻灵又庄重。
陈曦回去的时候,村寨又是热热闹闹的。叔叔们要去稻田里忙活了,婶婶在小溪边刷洗竹篓,两三只水鸭悠闲地在溪水里梳理茸毛,另一个婶婶站在溪水中,正泼水赶着家养的群鸭。
侗寨的山多水也多,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水养育了一代一代的侗家人。陈曦自然也很喜欢爬山玩水,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水里嬉戏打闹,大人们在屋檐下乘凉话家常,一切都很静谧美好。
有时候陈曦觉得,侗族人的歌声比表情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奶奶给妹妹唱歌,就像是在告诉小妹妹她的宠爱,而现在田里忙活的叔叔,小溪边洗衣的婶婶,也会愉快地唱起歌,好像在说,只要有勤劳的双手,侗族人就没有什么做不到。
妈妈说大歌唱的就是侗族人的田园生活,对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生活不是处处融合在了歌声中吗?
墙边的母鸡伸长脖子招呼着后面毛茸茸的黑色小鸡,示意它们跟紧自己,它也要回家了。天色已经很晚了,傍晚的岑旁村也格外美丽,黄昏的天空还挂着橘色的太阳,但一朵朵的白云并没有散去,层层叠叠铺开,下一刻又随风转移,远处树影婆娑,勾勒出一片墨色。这个时候仰头看鼓楼,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鼓楼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一种无声的语言来讲述那些安宁的、生动的、美好的一切。那就是彩色的画——那些美轮美奂的图案。
鼓楼的瓦檐上彩绘或雕刻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每一层的图案都很精致,有吊脚楼、鼓楼、芦笙,还有松鼠、鱼、虾、鸡等好多的小动物。这些色彩明丽的小动物安静地卧在鼓楼上,陪着它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陈曦以前问过奶奶:“为什么要把小动物画在上面?”
奶奶摸摸他的头,眼角细微的皱纹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种慈祥的韵味,她告诉陈曦:“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希望这些小动物们健康地长大,这样我们族人家家户户都能有个好收成。”
族人们把美好的祝愿画在鼓楼上,也把平静而和谐的日常生活画在鼓楼上。陈曦看着吊脚楼和鼓楼长大,也会逗松鼠玩耍,当然还有他最喜欢的,那就是去溪里抓鱼虾。这些生活细节被栩栩如生地画在鼓楼上,绘织成了一个无声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他的童年,也有他的未来,侗族人的一生,似乎都由鼓楼上的画温柔地讲述了出来。
P11-18
着眼儿童,关注民族,行程数千里,笔下几万言。
——著名作家 阿来
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样重要。《我是中国孩子》项目,让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觉得把它推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为过。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人类学专家 滕星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是祖国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朵鲜花。《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精选五十六朵“花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中国故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巫达
我是中国的孩子,这个“中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这个具体的“中国”会生长在小读者的心灵深处。
——清华附小CBD校区校长 李怀源
岑旁如画,童年如歌
山清,水秀,天蓝,靠水而居,侗家鼓楼座座。侗族一集的主人公——陈曦,生长在一个叫岑旁的侗族村寨里。岑旁村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富禄乡,三江县如今是广西唯一的一个侗族自治县,在这里,侗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都十分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整个村子的建筑都是木结构,高低错落有致,古朴归真。雨丝纤柔地飘着,我们一行人扛着拍摄器材走在被雨水润湿的石板路上,心也找回了久违的宁静。初见陈曦,就被他胖嘟嘟小脸上洋溢的快乐笑容所感染。我们的镜头里,记录最多的也是他的笑脸,有羞涩地捂嘴笑,有小诡计得逞后得意的笑,还有前俯后仰的哈哈大笑,看得出来,对于这个侗族少年来说,每一天都有新的快乐值得期待。
陈曦的妹妹只有六个月大,每天咿咿呀呀。哥哥陈阳此陈曦大两岁,是陈曦最好的玩伴。天气好的日子里,两个人常一起去小河里抓鱼。把手浸在河水里,接着就是静静地等待。功夫不负有一心人,陈曦抓住了一条小鱼!两个人如获至宝地把小鱼握在手里,还不断轻轻抚摸小鱼的头。两兄弟会如何处理这条小鱼呢?
侗族人的稻田里从不打农药,而是施天然有机肥。两兄弟把抓到的小鱼放进了稻田里,还说小鱼会把田里的杂草吃掉,留下秧苗。等到秋天,稻子成熟,小鱼也长大了,这时就能荤素双丰收啦!
把大鱼从稻田里捞回来以后,腌制成酸鱼,这可是侗族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味佳肴。侗家的酸味菜肴可不是用调料调制的,而是把食物裹上糯米和盐,放在坛子里腌上十天半爪月,甚至一两午,让食物自然发酵,形成的独特的酸味。陈曦把酸鱼放在烤架上微微烤热,用手撕着吃,酸酸辣辣,回味无穷。瞧陈曦边吃边吧唧小嘴,吃得多香啊。
侗族还有一道美味——油茶。侗族人有每天饮油茶的习惯,陈曦的家里每天都会喝油茶。奶奶先把茶叶过滤出来,再把爆糯米花加入碗中。棕色的油茶浸湿白色的糯米花。先喝完油茶,再晃一晃茶碗,被油茶浸透的糯米花已经充分保留油茶的香气。一碗下肚,唇齿留香。喝完抿抿嘴,不自觉地发出“啊”的感叹。
陈曦家有一座茶园,在很高的山上。一大旱,他就和哥哥上山采茶。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一路上总有“惊喜”。城市里的孩子在动物园里才能看见的野生红头鸡,在这里的山上经常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寨子里的叔叔常带着家养的红头鸡上山,还带着几扇月铁丝做成的小门,这是怎么回事呢?叔叔把小门安置在地上,从竹笼里放出这只红头鸡,学着红头鸡扑闪翅膀的样子扇动衣服。红头鸡叫了一声,不一会儿,草丛里就有了动静。草丛里钻出了一只野生红头鸡,刚好被提前设置好的铁门困住,这样就成功地捕获了一只红头鸡。这种捕猎的方法很古老,在还没有猎枪的年代就开始使用了。
背着小竹篓,唱着侗族大歌,穿梭在山林的小路间。终于到茶园啦!茶园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期待陈曦的故事!
王小欢
《我是中国的孩子·侗寨里的少年》编导
陈曦是个活泼可爱的侗族小少年,他在岑旁的侗寨长大,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童年:采茶、摘杨梅、去小溪里捉鱼、上山捉红头鸡。他有两个最可爱的玩伴,天真的妹妹,以及无所不能的哥哥。他每周最幸福的事就是跟着哥哥漫山遍野地跑:去茶园、看斗鸟、听侗戏、唱大歌。虽然一年里,侗寨有两百多天在下雨。看!现在天空又落下了雨丝,不过没关系,进到风雨桥里去。那里藏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呢,外面的大雨下得没完没了,可孩子们却在里面玩得欢天喜地。
《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图书是根据同名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编写而成,共分为3辑,每辑10册,每册以一位儿童作为主人公,讲述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故事,有放学后的游戏,有趣的风俗节庆,还有成长的烦恼,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
伍思宇著的《侗寨里的少年》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侗族少年陈曦的故事。
从海南岛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从西藏雪域到小兴安岭北麓,从西双版纳到新疆伊犁,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30万公里,真实记录每一份感动和纯真,描绘儿童成长与真实生活,追寻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展示思考现代民族的发展变迁,千里行程,装不下一路寻来的种种感动;笔下万言,道不尽中国的孩子的故事……
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改写,一改专业化、学术化的民族类图书创作风格,转而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为主,在小主角的个人经历、生活背景中穿插介绍其民族的文化传承。在这套图书中,既有孩子们放学后的游戏,又有有趣的风俗节庆,既有孩子们成长的烦恼,又有他们对远方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围绕 “民族”与“儿童”两个关键词,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观察到宏观思考,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记录了各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礼仪服饰、传统文化……
伍思宇著的《侗寨里的少年》是“我是中国的孩子”系列之一,讲述了侗族少年陈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