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消失的地平线(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詹姆斯·希尔顿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消失的地平线(精)》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代表作,获得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全世界有百万读者因为这本书而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

本书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

本版为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不但适合家庭收藏和阅读,更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内容推荐

詹姆斯·希尔顿著的《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英国驻巴基斯坦的领事康维及助手马林逊上尉、法国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美国人巴纳德在飞机失事后的神奇之旅。侥幸生还的他们来到了一座寺庙里,这里隐藏着世外桃源般的幽静和神秘;附近洁白无瑕的金字塔状的卡拉卡尔雪山,单纯得如同出自一个孩童的手迹;狭长的蓝月亮山谷内,生活着自足幸福的人们,淳朴而热情。翠玉似的草甸、明镜般的湖泊、丰富的金矿、辉煌的寺庙、肖邦的失传之曲、永不老去的少女……万物都沉浸在宁静的喜乐中,没有繁杂的琐事和无谓的纷争,时光缓缓流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得让人窒息。在这里——Shangri-La(香格里拉),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尾声

破解“香格里拉”之谜

试读章节

5月中旬的巴斯库,局势变得更糟。到20号这天从白夏瓦安非到巴斯库疏散白人居民的空军飞机都已抵达。

需要疏散的人约有80来个,大部分都安全地乘军用运输机飞吐了群山众壑。有几架式样不一的杂牌飞机也投入此项遣送任务之中,其中有一架小型客机,是印度禅达坡邦主借给空军使用的。

上午10时左右,有四个乘客上了这架飞机,他们是:东方布道团的罗伯特·布琳克罗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领事赫夫。康维和副领事查尔斯·马林逊上尉。

以上这几个人的名字后来曾出现在印度和英国的报纸上。康维,时年37岁,在巴斯库待了两年,他所从事的工作,从所经过的事情看来,就像是赛马中下错了赌注,欲罢不能,而他生命中的一个片段也就此告一段落。

本来,几个星期之后或者在英国休几个月的假之后,他将要被派驻另外一个地方,东京或者德黑兰,马尼拉或是马斯喀特。从事他这种职业的人永远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他在领事馆工作已经十来年,这十年时间已足够检验他的工作能力,估价出自己有多少机遇。他清楚那些肥缺并不属于自己,而这也的确令他得到安慰,而不只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那种聊以自慰来表明自己根本不喜欢那些肥缺。他更乐于做一些不太正式却有情趣的工作,即便薪水不高,通常也不是常人眼中的好工作。这无疑在别人看来他办事很不高明,而实际上,他自己感觉还干得蛮不错,因为这十年他过得还算充实而愉快。

他身材高大,有着深古铜色的皮肤,一双灰蓝色的眼睛,棕色的头发修剪得短短的。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严肃而忧郁,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可一笑起来他又显得有些孩子气。他工作太过于紧张或者喝酒过量时,左眼附近会出现一丝轻微的抽搐。在撤离前一夜他一直在捆扎和销毁文件,所以当他爬上飞机时,他脸上的那种抽搐更加明显,他已经精疲力竭了。而令他特别高兴的是他被安排进这架邦主的豪华座机而不是拥挤不堪的军用运输机。当飞机升向高空时,他让自己尽量坐得舒展一些,他是那种能适应艰苦条件的人,很少会想到要什么舒适的生活来做补偿。

他的精神又振奋起来,心里想着尽管可能要忍受到撒马尔罕的艰辛路程,但从伦敦到巴黎他将舒适而安逸地在飞机上度过。

飞了一个多小时后,马林逊说他觉得飞机并没有按直线飞行,然后马上坐到最前面的位子上。他是个二十当头的小伙子,粉棕色的脸颊,看上去很聪明但缺乏很好的教育,这是公立学校的局限造成的,不过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他被派往巴斯库的主要原因是有一次考试未能通过,在巴斯库,康维与他共处了六个月,现在康维有些喜欢他了。可康维不愿费神与他说话,他懒洋洋地睁开眼说道:“飞机飞哪条航线,飞行员应该最清楚。”

又过了半小时,疲倦和飞机马达的轰鸣快使他睡着的时候,马林逊再次打扰他说:“我说,康维,我觉得费纳并没有在驾驶这飞机?”

“哦,他没有在驾驶飞机?”

“刚才那家伙转过头来,我发誓他不是费纳。”

“这很难说,隔着玻璃板。”

“在任何地方,我都认得出费纳这张脸。”

“哈,他可能是别的什么人,这没有什么。”

“可费纳肯定地告诉过我是他来驾驶这架飞机的呀。”

“他们一定改变了主意,让他去开别的一架了吧。”

“那么,这人又是谁呢?”

“我亲爱的孩子,我怎么会知道呢!你可不要以为每个空军上尉的脸我都能记得住。”

“我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我认不出这家伙。”

“那他一定是其中你不认识的一个了。”康维笑了笑继续说道,“我们很快就可以到达白夏瓦,到时你去和他交个朋友,亲自问问不就得了嘛。”

“这样下去,我们根本到不了白夏瓦,飞机完全偏离了正常航线,还飞那样高,根本看不清到了哪里。”

康维并不担心,他习惯于乘飞机旅行,所以把一切都想当然。更何况,到白夏瓦之后,他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急于要做,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见的人,所以,航程是6个小时还是4个小时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还未结婚,到了白夏瓦也不会有什么温柔的问候,他是有些朋友,其中有几个也许会带他上夜总会请他喝酒,这是一种惬意的期待,但他也不是特别渴望这样。

当他回顾过去同样愉快却并非完全令他满意的十年时光时,并没有那种怀旧式的叹息。变幻无常,难得的空闲间歇之后又变得很不安定,这就是他自己对过去十年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世界局势的概括。他想起巴斯库、北平、澳门和其他一些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最遥远的要数牛津,战后他曾回到那里当过几年学监,讲授东方历史;在铺满阳光的图书馆里查阅那些尘封的资料;推着自行车在校园漫步,这情景很吸引人,但并没有让他激动;他仍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仍然是过去的一部分。

一阵熟悉的倾斜,提醒他飞机就要降落。他很想开开马林逊的玩笑,打趣他那坐立不安的样子,要不是那小子突然站了起来,让他的头砰地撞到舱顶上,他真会这么做。这时,马林逊把正在过道另一边座位上打瞌睡的美国人巴纳德弄醒。“我的上帝!”他惊叫起来,“看那边。”

P22-25

序言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了使他蜚声全球的旷世奇作——《消失的地平线》。

这部离奇、带有神秘主义和谜一般“幻灭”色彩的作品描写了一段非同寻常但似乎又不太完整的“历险”故事:四个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西方人,即小说主人公英国外交官康维和他的助手——年轻气盛的马林逊,女传教士布琳克罗小姐及一个正在潜逃中的美国经济诈骗犯巴纳德,为逃避印度革命的风暴,他们不约而同地乘上一架用来撤离的小型飞机,准备飞经巴基斯坦回国,然而飞机却出乎意料地被劫持到西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的神秘处所——一个深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世外桃源”。这个被小说家冠之以“香格里拉”的神奇乐园就处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而这个被称作“蓝月亮”的山谷的正前方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金字塔似的雪山,那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他们还惊奇地发现,这山谷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别致的花园所点缀,溪水边栖息着涂过油漆的茶馆和玩具似的房屋;他们觉得这里的居民似乎非常成功地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

由此,这四个人开始了他们在“香格里拉”奇特的经历。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们不同的个性、各自对这次“历险”的不同反应和态度在作家细腻的笔端生动地展露出来,主人公康维这位曾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且才华横溢的“杰出”人物,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磨难之后变得迟滞和落魄,而后来近十年始终漂泊不定的外交官生涯使他看尽了世事的变幻无常,而远离了尘世喧嚣的“香格里拉”却给他疲惫的心灵以莫大的抚慰,他深深地为之倾倒以至于再也不想离开这片神奇的乐土;布琳克罗小姐自负而固执,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的本行,出于传教皈依当地居民的目的,她准备留在香格里拉;那位经济大萧条的牺牲品,被警方通缉追捕的“诈骗犯”巴纳德,因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藏身之地而暗自庆幸,但得知“香格里拉”有金矿之后,又野心勃发,开始编织新的“发财”梦;而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马林逊对整个事件都抱着怀疑态度,对一切都显得狂躁不安,唯独对“香格里拉”那位美丽可爱的满族姑娘却爱得直截了当,敢想敢做甚至于要带着她逃离“香格里拉”……无论如何“香格里拉”确实影响并改变了这四个人的命运。而作家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远离战争、远离西方所谓“文明世界”,充满和平、宁静、自由、幸福,却又似乎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通过对这四个人物深入而带讽刺意味的刻画,揭示和透射出当时西方民众在经济衰退和战争阴影之下寻求心灵解脱的普遍心态。

然而,使这部小说如此走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故事的本身,而是希尔顿为读者留下的耐人寻味的“香格里拉”之谜,这部作品最奇特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对“香格里拉”似真实又似虚幻的描写。《不列颠文学家》辞典评价说,詹姆斯·希尔顿及其《消失的地平线》的功绩之一,就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一奇异的名词。1937年,好莱坞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世外桃源加罗曼蒂克,更使“香格里拉”风靡全球。

希尔顿匠心独运地为小说安排了这样一个谜一般的结局:康维和他的助手马林逊与满族姑娘的爱情纠葛最后竟使他痛下决心离开他心灵的圣殿——“香格里拉”,而“香格里拉”从此也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它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这却成了一道奇妙的文学谜语,希尔顿的读者们和无数文人骚客也深深为这一世纪之谜所吸引和缠绕,整整半个多世纪之后仍余味无穷。20世纪90年代末又横空掀起了一股寻觅“香格里拉”的热潮。先是在新加坡,接着在东南亚各国,然后波及世界各地。搞得沸沸扬扬,却又众说不一:有人说在印度,有人说在巴基斯坦,有人说在西藏,有人说在云南迪庆,有人说在云南丽江,也有人说在四川稻城,还有人认为在四川木里,那么到底谁是谁非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以上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理由,而大家一致公认的:即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及其书中“香格里拉”意境之原型,来源于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南的探险之旅、在云南西北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在美国

《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和众多精彩照片。这一点希尔顿已经在小说的后记中做了明显的暗示。凭这一重要线索,我们可以托引出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文化和生活背景:詹姆斯.希尔顿从来就未曾到过中国,更不可能游历中国西南的名山大川,而他何以能如此传神、逼真地创造出金字塔似的雪山,美丽富饶、被群山环抱的蓝月谷,溪水边的茶馆和玩具似的房屋以及花园式的藏传佛教寺庙等构成的“世外桃源”境界昵?有这样一个事实,在希尔顿那个时代,西方正兴起一股探险热,出现了一些勇于建功立业的探索者,其中受美国地理学会赞助在中国西部进行持久性探险的约瑟夫·洛克最引人注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助理编辑迈克。爱德华兹在回忆洛克探险生涯的纪念文章《约瑟夫·洛克在中国》中写道:“洛克会投那么多稿件令人震惊,他关于中国的九篇文章连同大量摄影作品相继在1924一1935年这段时间发表,给读者的居室增添了些许异国情调,带来远方民族的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这一切,即使是地理学家都知之甚少。”的确如此:洛克翔实生动的探险文章和照片在当时西方社会舆论界及文化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洛克的文章连同他本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探险经历呈现给读者许多与西方所谓的“文明世界’,反差极大的、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料,引起生活在当时被经济危机和军备竞赛弄得鸟烟瘴气、人心惶惶的大环境中的希尔顿先生的关注,点燃了他编织这样一个奇妙故事的激情和欲望,并为他提供了最直接的创作素材,甚至希尔顿在小说中直接引用了洛克文章中的一些语句和他最感难堪的探测失误。由此,我们终于找到了解开“香格里拉”之谜的真正钥匙,我们完全可以从小说原文一些关键性的描写片段中找到佐证,相信各位读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我觉得无休止地争论“香格里拉”具体在什么地方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做无可避免地会带有牵强而主观的成分。因为如果能在现实中找到“香格里拉”,那它诱人的魅力也将荡然无存。就像中国的“龙”一样,意念中似乎无处不在,现实中又无法一睹真容。因为“香格里拉”是洛克笔下和镜头中不同地域的神奇景观和文化在希尔顿笔下的重新组合和再创造,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体现。

1999年10月30日于丽江

(宣科,纳西古乐会会长,牛津大学荣誉博士,著名音乐民族学家。)

后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上许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往往就被拥有它们的人所忽略。

“香格里拉”就是如此,它如此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整整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始终是世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

每一个认真解读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人都会随作者的妙笔神游一番“香格里拉”,it:自己的意念同小说的主人公一道感慰,却又同时拥有得而复失的沉重的失落感,从而明白《消失的地平线》这一书名的深刻寓意。

1998年初夏,和段琪先生访美归来,不仅带回美国各界友人的友好情谊,还带回解开“香格里拉”之谜的重要线索——詹姆斯。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奥地利裔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1924—1935年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

约瑟夫·洛克其人确是个与滇西北有过不解之缘的传奇人物。当地人对这位寄情于高山峡谷之间,踏遍了中国西部壮丽雄奇的雪山冰峰,与他喜欢穿藏族服装的纳西助手们相濡以沫的西方人有着抹不去的记忆。而滇西北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及其文化便是终身未娶的洛克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和伴侣,以至于他到弥留之际都“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在西方社会文人学士必读的著名刊物《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长篇纪实散文把富于异国情调的滇西北民族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带进读者的居室,引起他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注意和兴趣,并引发了他创造“香格里拉”意境的灵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要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断,也只有一个途径——去研读小说原著,去发现书中隐隐浮出,却又山重水复的暗示和线索。于是我下决心要找到《消失的地平线》的原著,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当时有一种渴望和感觉,相信书中一定有解开“香格里拉”这一虚幻而又似真实的文学谜语的“钥匙”。

到处打听,寻找小说英文原著,却几乎没有可能,小说早在1933年就已出版,10多年之后这些版本很少面市。非常幸运!还是有远见地和段琪先生找到了小说原著,且是1933年第一版的。“小和,这书你拿去看看,得空把它翻译过来。”这是信任也是关怀,我感到如获至宝的喜悦,同时感到担子不轻。

整整三个月的埋头苦干,近两百页约15万字的译文终于脱稿。仿佛是苦渡江海,终达彼岸,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宽慰,与此同时,小说中一些谜语一般的暗示和描写开始缠绕我的思绪,让我兴奋,让我反复去品味、琢磨。把那些玄妙、离奇的情节串联起来,把似乎是作家有意拼凑、构建的玄妙意境和场景以及作家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渲染过滤掉,小说的现实生活印迹和原始素材的来源就豁然浮现出来,“香格里拉”之谜的谜底也就随之清晰地显现出来——作家希尔顿在他这部得意之作中为读者创造了这样几个谜语:主人公康维之谜、卡拉卡尔山之谜、蓝月亮谷之谜、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之谜和满族姑娘之谜。

这里,译者愿把这些谜语一一破解,与诸君分享这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

在小说的后记中,作家已借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作家卢瑟福”之口做了暗示:“我有幸碰到一个美国旅行家……我问他有没有可能找到康维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山谷,他说不能说没有可能,但从地理特点来看似乎又不太可能。”这美国人又说:“大概是1911年,他曾在青藏高原碰到过一个带着助手和脚夫为美国地理学会进行一次持久性探险活动的家伙。”而本世纪初为美国地理学会在远东地区探险的美国人恰恰只有洛克,但他是1922年开始他在中国西南的探险生涯。希尔顿先生在这个年代上做了点手脚,但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得到。更为奇特的是作家特地为香格里拉添上浪漫的一笔——一个美丽可爱的满族姑娘与主人公康维和同伴马林逊之间的若有若无的爱情纠葛。把西方式的罗曼蒂克故事安排在一个藏传佛教寺庙,这也未免太离奇,但这也只是希尔顿众多奇思妙想中的一例。这里我只想指出一点:希尔顿何以能构想这样一个满族姑娘呢——请看洛克在1924年拍摄的那张“一个纳西未婚少女与两个新娘的合影”照,那新娘完全是一身“满族姑娘”的打扮。

“香格里拉”这一奇妙的“世界”,它的原型地,就在中国的滇西北地区,并包括了四川木里等地区。最后要指明一点,就是小说通篇都写着藏族和汉族,但在描写香格里拉和蓝月亮谷最形象最精彩的片断中(见第六章)却用含蓄、生动的笔调写出了纳西族,这才是希尔顿为读者安排的最耐人寻味的文学谜语。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几经周折之后,《消失的地平线》原版中译本终于可以付诸出版,这对于译者和想读到未经整改的原版译本的读者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本书从翻译到出版,得到丽江地区行署和段琪专员的关心和支持,得到译者所在单位丽江地区行署外办主任李国武及全体同事的热心帮助;纳西古乐会会长、著名音乐民族学家宣科先生特为本书做了序,白沙乡文荣二社的和珑先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提供了赞助,谨借本书之一角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