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刘慈欣科幻作品典藏(附典藏卡片共8册)(精)》包含刘慈欣8本图书,是目前齐全的合集! 《三体》,一部让人在平凡生活中抬头仰望星空的科幻小说! 《三体Ⅱ·黑暗森林》,一部让人仰望星空时充满敬畏之心的科幻小说! 《三体Ⅲ·死神永生》,一部让人敬畏宇宙时依然心怀希望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以时间为线,收录了刘慈欣发表处女作以来所有创作的优秀短篇科幻小说,是迄今为止全面的版本。 《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以时间为线,将作者历年发表的代表性文章结成文集,系统展现其科幻理念的变迁与演进。通过本书,读者可进一步深入刘慈欣的奇妙世界,领略独特的科幻之美和它带来的思想上飞一样的自由。 另外还收录《球状闪电》和《超新星纪元》两部作品。 内容推荐 《刘慈欣科幻作品典藏(附典藏卡片共8册)(精)》收录8部作品。 《三体(典藏版)》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无人料到,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啼鸣,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四光年外,为了生存挣扎的“三体文明”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三体Ⅱ·黑暗森林(典藏版)》 庞大的三体舰队杀气腾腾直扑太阳系,尖端科技被锁死的地球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唯一的突破口在于三体人透明的思维。于是,人类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 “面壁计划”与人类的太空舰队,哪一样才是人类的希望?“黑暗森林”意味着什么?文明在波谲云诡的宇宙中又该如何存续? 《三体Ⅲ·死神永生(典藏版)》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太阳系中,直面宇宙残酷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球状闪电(典藏版)》 某个离奇的雨夜,一个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并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少年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未曾想,多年后,他的研究被纳入“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强大武器。 及锋而试,大西北戈壁滩上升起冰冷的“蓝太阳”,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在人类面前…… 某个离奇的雨夜,一个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并在一瞬间将少年的父母化为灰烬。少年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他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但未曾想,多年后,他的研究被纳入“新概念武器”开发计划,他所追寻的球状闪电变成了下一场战争中决定祖国生存或是灭亡的强大武器。 及锋而试,大西北戈壁滩上升起冰冷的“蓝太阳”,世界变得陌生而怪异。一个完全未知的未来,在宇宙观测者的注视下,降临在人类面前…… 《超新星纪元(典藏版)》 御夫座的一颗恒星能量爆发,强劲的粒子洪流横扫地球,成年人的基因尽遭破坏,面临死亡。地球即将成为孩子们的世界,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交接顿时成为头等大事,种种匪夷所思的游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一个个孩子国家领导人从游戏中脱颖而出。 当地球上唯一一批成年人在他们自掘的巨大洞窟——终聚地——永远地安眠之后,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Ⅰ——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Ⅱ——梦之海》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想象力纵横恣肆,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厚重的人文情怀隐藏在灵动精致的故事结构中,代表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的成就巅峰。 《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刘慈欣的评论、随笔,少有专业名词带来的距离感,文字质朴,观点鲜明,趣味盎然。本书将他零散发表于各报刊及网络的此类文章以时间为线进行了梳理,系统阅读,会真切感受到作者广阔的视野、超常性的思维,以及他在科幻观念上的坚持与变迁。这本文集,其实是对“为什么是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高峰?”之类问题的回答。 刘慈欣的评论和随笔,视角独特、意趣盎然,凝聚了他对科幻、宇宙、科学和人生的多维思考,是融入他科幻佳作中的智慧的另一种表达。 目录 《三体(典藏版)》 1.科学边界 2.台球 3.射手和农场主 4.三体、周文王、长夜 5.叶文洁 6.宇宙闪烁之一 7.疯狂年代 8.寂静的春天 9.红岸之一 10.宇宙闪烁之二 11.大史 12.三体、墨子、烈焰 13.红岸之二 14.红岸之三 15.红岸之四 16.三体、哥白尼、宇宙橄榄球、三日凌空 17.三体问题 18.三体、牛顿、冯·诺伊曼、秦始皇、三日连珠 19.聚会 20.三体、爱因斯坦、单摆、大撕裂 21.三体、远征 22.地球叛军 23.红岸之五 24.红岸之六 25.叛乱 26.雷志成、杨卫宁之死 27.无人忏悔 28.伊文斯 29.第二红岸基地 30.地球三体运动 31.两个质子 32.古筝行动 33.监听员 34.智子 35.虫子 尾声·遗址 后记 《三体(Ⅱ黑暗森林典藏版)》 序章 上部 面壁者 危机纪年第3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4.21光年 中部 咒语 危机纪年第8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4.20光年 危机纪年第12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4.18光年 危机纪年第20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4.15光年 下部 黑暗森林 危机纪年第205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2.10光年 危机纪年第208年,三体舰队距太阳系2.07光年 跋: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 《三体(Ⅲ死神永生典藏版)》 第一部 公元1453年5月,魔法师之死 危机纪元元年,生命选项 危机纪元4年,云天明 危机纪元1-4年,程心 危机纪元5-7年,阶梯计划 第二部 威慑纪元12年,“青铜时代号” 威慑纪元13年,审判 威慑纪元61年,执剑人 威慑纪元62年,奥尔特星云外,“万有引力号”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16:00-16:17,威慑控制中心 威慑纪元最后十分钟,62年11月28日16:17:34-16:27:58,威慑控制中心 威慑后一小时,失落的世界 威慑后六十天,失落的世界 威慑后第一年,澳大利亚 威慑纪元最后十分钟,62年11月28日16:17:34-16:27:58,奥尔特星云外,“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 威慑后第一年,移民完成后第六天清晨,澳大利亚 威慑后第一天至第五天,奥尔特星云外, “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 第三部 广播纪元7年,程心 广播纪元7年,智子 广播纪元7年,云天明 广播纪元7年,云天明的童话 广播纪元8年,命运的抉择 广播纪元8年,地一日拉格朗日点 第四部 掩体纪元11年,掩体世界 掩体纪元11年,“光速二号” 掩体纪元11年,星环城 第五部 掩体纪元67年,银河系猎户旋臂 掩体纪元67年,“星环号” 掩体纪元66年,太阳系外围 掩体纪元67年,冥王星 掩体纪元67年,二维太阳系 第六部 银河纪元409年,我们的星星 时间开始后约170亿年,我们的星星 时间之外,我们的宇宙 跋: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 《超新星纪元(典藏版)》 引子 第一章 死星 第二章 选拔 第三章 大学习 第四章 交接世界 第五章 超新星纪元初 第六章 惯性时代 第七章 糖城时代 第八章 美国糖城时代 第九章 超新星战争 第十章 创世纪 附记 《球状闪电(典藏版)》 序曲 上篇 中篇 下篇 后记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混沌中的科幻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消失的溪流 电子诗人 理想之路 “SF教”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 明天晚上有电影 在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会暨北师大科幻联谊会上的发言 《异度空间》访刘慈欣 科幻与魔幻的对决 三维的韩松 我们是科幻迷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 《超新星纪元》后记 文明的反向扩张 被忘却的佳作 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远航!远航! 我们需要的科幻 从大海见一滴水 《球状闪电》后记 《球状闪电》访谈 五十年后的世界 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 快乐的科幻 也祝柳文扬生日快乐 西风百年 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 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中国科幻小说年选》前言 关于人类未来的断想 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寻找家园之旅 在平淡中创造神奇的三十年 《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完成 技术奇点二题 重返伊甸园 AI种族的史前时代 科幻文学中的青春和梦 一个和十万个地球 重建对科幻文学的信心 漫游在末世的美国大地上 雷·布拉德伯里 科幻阶梯阅读荐书榜 奇点前夜的科幻小说 拥抱星舰文明 城市,由实体走向虚拟 给女儿的一封信 壮丽的宇宙云图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吗来了? 2013年,转化中的科幻文学 珍贵的末日体验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三体》英文版后记 黑暗森林猜想 诗意的科幻 星海中的蜉蝣 编后记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Ⅰ)》 鲸歌 微观尽头 宇宙坍缩 带上她的眼睛 地火 流浪地球 乡村教师 混沌蝴蝶 微纪元 全频带阻塞干扰 纤维 命运 信使 中国太阳 朝闻道 天使时代 人和吞食者 《梦之海--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Ⅱ)》 梦之海 西洋 诗云 光荣与梦想 地球大炮 人生 思想者 圆圆的肥皂泡 镜子 赡养上帝 欢乐颂 赡养人类 山 太原之恋 2018年4月1日 时间移民 烧火工 圆 试读章节 《三体(典藏版)》 汪淼觉得,来找他的这四个人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两名警察和两名军人,如果那两个军人是武警还算正常,但这是两名陆军军官。 汪淼第一眼就对来找他的警察没有好感。其实那名穿警服的年轻人还行,举止很有礼貌,但那位便衣就让人讨厌了。这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横肉,穿着件脏兮兮的皮夹克,浑身烟味,说话粗声大嗓,是最令汪淼反感的那类人。 “汪淼?”那人问,直呼其名令汪淼很不舒服,况且那人同时还在点烟,头都不抬一下。不等汪淼回答,他就向旁边那位年轻人示意了一下,后者向汪淼出示了警官证,他点完烟后就直接向屋里闯。 “请不要在我家里抽烟。”汪淼拦住了他。 “哦,对不起,汪教授。这是我们史强队长。”年轻警官微笑着说,同时对姓史的使了个眼色。 “成,那就在楼道里说吧。”史强说着,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手中的烟几乎燃下去一半,之后竟不见吐出烟来。“你问。”他又向年轻警官偏了一下头。 “汪教授,我们是想了解一下,最近你与‘科学边界’学会的成员有过接触,是吧?” “‘科学边界’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学术组织,成员都是著名学者。这样一个合法的学术组织,我怎么就不能接触了呢?” “你看看你这个人!”史强大声说,“我们说它不合法了吗?我们说不让你接触了吗?”他说着,刚才吸进肚子里的烟都喷到汪淼脸上。 “那好,这属于个人隐私,我没必要回答你们的问题。” “还啥都成隐私了,像你这样一个著名学者,总该对公共安全负责吧。”史强把手中的烟头扔掉,又从压扁了的烟盒里抽出一根。 “我有权不回答,你们请便吧。”汪淼说着要转身回屋。 “等等!”史强厉声说,同时朝旁边的年轻警官挥了一下手,“给他地址和电话,下午去走一趟。” “你要干什么!”汪淼愤怒地质问,这争吵引得邻居们也探出头来,想看看出了什么事。 “史队!你说你——”年轻警官生气地将史强拉到一边,显然他的粗俗不只是让汪淼一人不适应。 “汪教授,请别误会。”一名少校军官急忙上前,“下午有一个重要会议,要请几位学者和专家参加,首长让我们来邀请您。” “我下午很忙。” “这我们清楚,首长已经向超导中心领导打了招呼。这次会议上不能没有您,实在不行,我们只有把会议延期等您了。” 史强和他的同事没再说话,转身下楼了,两位军官看着他们走远,似乎都长出了一口气。 “这人怎么这样儿?”少校小声对同事说。 “他劣迹斑斑,前几年在一次劫持人质事件中,他不顾人质的死活擅自行动,结果导致一家三口惨死在罪犯手中;据说他还和黑社会打得火热,用一帮黑道势力去收拾另一帮;去年又搞刑讯逼供,使一名嫌疑人致残,因此被停职了……” 、 “这种人怎么能进作战中心?” “首长点名要他,应该有什么过人之处吧。不过,对他限制挺严,除了公安方面的事务,几乎什么都不让他知道。” 作战中心?那是什么?汪淼不解地看着面前的两位军官。 接汪淼的汽车驶进了城市近郊的一座大院,从那只有门牌号码没有单位名牌的大门,汪淼知道这里是军方而不是警方的地盘。 会议是在一个大厅里举行的,汪淼一进去就对这里的纷乱吃惊不小。大厅周围是一圈胡乱安放的电脑设备,有的桌子上放不下就直接搁地板上,电线和网线纠缠着散在地上;一大摞网络交换机没有安在机架内,而是随手堆放在服务器上;有好几个投影仪的大屏幕,在大厅的角落里呈不同角度随意立着,像吉普赛人的帐篷;烟雾像晨雾般在半空浮了一层……汪淼不知道这是否就是那名军官所说的作战中心,有一点他可以肯定:这里在处理的事情,已经让人们顾不上其他了。 临时拼凑的会议桌上也是堆满了文件和杂物,与会者大多神情疲惫,衣服皱巴巴的,有领带的都扯开了,好像熬了一夜。主持会议的是一位叫常伟思的陆军少将,与会者有一半是军人。经过简单的介绍,他知道还有少部分警方人员,其他的人都是和他一样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几位还是很有名望的科学家,而且是研究基础科学的。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还有四个外国人,这些人的身份令他大吃一惊:其中的两个人也是军人,分别是美军空军上校和英国陆军上校,职务是北约联络员;另外两人居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在这里的职务是什么观察员。 从所有人的脸上,汪淼都读出了一句话:我们已经尽力了,快他妈的结束吧! P1-3 序言 写在“基石”之前 姚海军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夕、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后记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内科幻作家们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的,那时的科幻小说中,外星人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外星人抚慰着人类受伤的心灵;童恩正的《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球镜像》中,人类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却怀有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来同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相比之下,对宇宙间各文明关系的研究却有可能更定量更数学化一些,因为星际间遥远的距离使各个文明点状化了,就像在体育场的最后一排看足球,球员本身的复杂技术动作已经被距离隐去,球场上出现的只是由二十三个点构成的不断变化的矩阵(有一个特殊的点是球,球类运动中只有足球赛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结构,这也可能是这项运动的魅力之一)。 我曾经陷入宇宙文明点状化的这种思维游戏中不可自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发时间,我常常编些无聊但自觉有趣的软件,现在网上重新流行的“电子诗人”就是那时的产物。那个时期,我还编过一个宇宙点状文明体系总体状态的模拟软件,将宇宙间的智慧文明简化为点,每个点只具有描述该文明基本特征的十几个简单参数,然后将文明的数量设置得十分巨大,在软件中模拟这个体系的整体演化过程。为此,我请教了一位可敬的学者,他是研究电网理论的,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高手,算不上科幻迷,但也是爱好者,他对我那个错误百出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软件运行时,最多的一次曾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了三十万个文明,这个用现在看来很简陋的TUBO C编的程序在286机上运行了几个小时,结果很有趣。当然,我只是个工程师,没有能力进行这样级别的研究,只是一个科幻迷玩玩儿而已,从科学角度讲得出的结果肯定没什么意义,但从科幻角度讲却极有价值,因为那些结果所展示的宇宙间点状文明的演化图景,不管正确与否,其诡异程度是很难凭空想出来的。 我认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 当然,《三体》并没有揭示那个宇宙文明的图景,其中的两大文明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图景,只是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们最近的恒星都有智慧文明,那这个宇宙一定是十分拥挤的,可为什么它看起来却如此空旷?但愿有机会在“地球往事”的第二部中继续描述。 那个将在“地球往事”中渐渐展开的图景,肯定会让敬畏心中道德的读者不舒服,但只是科幻而已,不必当真。 从《三体》连载中得知,国内科幻读者喜欢描述宇宙终极图景的科幻小说,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我是从八十年代的科幻高潮中过来的,个人认为那时的作家们创造了真正的、以后再也没有成规模出现过的中国式科幻,这种科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完全技术细节化,没有形而上的影子。而现在的科幻迷们已经打开了天眼,用思想拥抱整个宇宙了。这也对科幻小说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遗憾《三体》不是这样的“终极科幻小说”。创作《2001:太空漫游》式的科幻是很难的,特别是长篇,很容易成为既无小说的生动、又无科普的正确、更无论文的严谨的一堆空架子,笔者对此还没有信心。 哦,这个设想中的系列叫“地球往事”,没有太多的意思,科幻与其他幻想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真实还牵着一根细线,这就使它成为现代神话而不是童话(古代神话在当时的读者心中是真实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往事的回忆总是真实的,自己希望把小说写得像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真实记叙,但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 设想中“地球往事”的下一部暂名为《黑暗森林》,取自八十年代流行过的一句话:“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哦,最后说的当然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书评(媒体评论) 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了独特的趣味。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刘慈欣近乎完美地把中国5000年历史与宇宙150亿年现实融合在了一起。 ——韩松(科幻作家) 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