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世师表(孔子)/中华圣贤传奇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姜正成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十世祖,名叫弗父何,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长子应该继承宋湣公的事业的,但是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

弗父何对这件事表示沉默,可是,他的弟弟鲋祀却不同意如此传位,他杀掉了叔父炀公,并且要立哥哥弗父何为正统。弗父何还是推让,表示不能接受,鲋祀便自立为君了,这就是宋厉公。在这次事件中,弗父何有两次不凡的表现:一次是不与叔父争位,一次是让位给弟弟。在古代,让位即让国,这是一直受人称颂的最高的品德,被认为是圣人之事。

弗父何不接受王位,表现了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千古美名,同时,也让其家族由诸侯转变成了卿大夫,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到了孔子的七世相正考父的时候,正考父因为才能出众,权势非常大。

这个正考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才能,他不仅爱好历史文化,也精通礼乐。据说,《诗经》中的《商颂》部分就是由他校订整理的。现有《商颂》五篇流传下来,是宋国祭祀祖先的乐歌,歌颂了祖先承天有命、威武建国的历史功业。

除此之外,正考父还以谦恭、俭朴的品质受到世人的推崇。正考父曾连续辅佐宋国的三位君主——戴公、武公、宣公,权高势重,地位显赫,然而,他不但不骄傲自满,反而愈加谦恭俭朴。据记载,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写道“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他的意思是说:我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我的地位一次比一次巩固,威望一次比一次高,我却一次比一次谦恭。第一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弯着腰,连走路也是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快走,然而谁也不敢侮辱我。我用这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吃粥,以此充饥糊口罢了。

正考父之所以在鼎上刻下铭文,就是为了留下来警醒他的后世子孙。这只鼎后来成了孔氏的传家之宝。

那么孔子为何氏孔呢?这得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说起。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按照周的礼仪制度,大夫不得认诸侯为祖,周礼认为,五代亲情就尽了。因为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的高风亮节,他们家族从诸侯降为了卿大夫,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的五世祖是宋泯公,泯公至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于是他的后代以字为氏,曰孔氏。

这个孔父嘉的运气就比较差了。他做官做到了大司马,掌管国家军事,深得宋宣公信任。宋宣公临终将位子让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将死,嘱咐孔父嘉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太子与夷,他就拥立了与夷为宋殇公。宋殇公在位的时候,年年打仗,搞得民不聊生。

孔父嘉的妻子非常漂亮。一天,她外出游玩,被太宰华父督撞见,华父督是个好色之徒,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她走来,忍不住脱口而出:“真乃绝色女子也!”就起了坏心,杀死孔父嘉,夺占了他的妻子,还声称是为了安宁人民。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又杀死宋殇公,从郑国迎回宋穆公的儿子子冯,立他为国君,这就是宋庄公。

因为宋国的政治气候非常差,可能还受到华父督的打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为了逃避内乱逃离宋国。因为鲁宋两国公族之间世代有婚姻之亲,可能孔家在鲁国有亲戚,所以全家人都迁居到了鲁国,之后子乙氏一族就一直繁衍在鲁国。这时候孔家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卿大夫降到了士,彻底成为了没落的贵族。其后人只能为鲁国贵族做家臣了。

孔丘的曾祖父孔防叔就是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

P3-4

后记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目录

第一章 在贫贱中成长

 孔门先辈

 定居陬邑

 孔子出世

 孔子童年

 鲁国风尚

第二章 学而不厌

 少年求学

 为父母合葬

 士宴受辱

 少年初仕

 拜师襄学琴

 问礼于老子

 拜于苌弘

第三章 诲人不倦

 创办私学

 教育先驱

 孔子适齐

第四章 仁礼治国

 晏婴与孔子

 四十不惑

 从礼到仁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与阳虎

第五章 孔子仕鲁

 从中都宰开始

 大司寇

 夹谷会盟

 堕三都

 不忍离鲁

第六章 周游列国

 初入卫境

 话不投机

 匡蒲受阻

 子见南子

 离卫前后

 司马桓魋伐树

 陈蔡绝粮七日

 楚地拜访叶公

 孔子与隐士

 重返卫国

第七章 孔子晚年

 重返故园

 整理“六经”

 中庸之道

 与闻国政

 鸣鼓而攻

第八章 孔子授徒施教

 有教无类

 做得好与做得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贫颜回不易志

 与颜回的谈话

 颜回好学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曾子与孝

 杀猪教妻

 子路受教

 大孝闵损

 “朽木”宰予

第九章 巨星的陨落

 不知老之将至

 丧子之痛

 不祥之兆

 爱徒之死

 圣人长逝

第十章 思想长存

 桃李满天下

 孔门十哲

 其他弟子

 儒分为八

 孔学的两种走向

第十一章 孔子的影响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皇帝祭孔

 历代封谥

 各地的孔庙

 祭孔风俗

 儒家文化圈

 孔子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那时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井田制逐步解体,诸侯国则渐渐拥有超级军队,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乱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鲁国作为“礼仪之邦”,是以礼治国的样板,情况稍好。这也就是后来孔子游历诸侯各国治国之道的背景。他一生的经历与他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他年轻时因办学而声名鹊起,后来在鲁国做官,主管过一国的司法工作,离鲁后周游列国,也因为他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在各国基本上都受到礼遇。也正是在学习、游历、思考中,他形成了自己由“仁”“礼”“中庸”等要素组成的思想体系,即是后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他教育人们讲修养、伦理道德,讲政治、社会秩序,不走极端,最终追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孔子还是位大教育家,他创办过私学,这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提倡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性格鲁莽的人,他告之以“三思而行”;但对优柔寡断的人,他则鼓励“再思可也”。孔子虽然德高望重,却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学而不厌。有书记载,他曾经向郯子请教官职名称、向苌弘和老子请教音乐方面的问题。孔子的优秀品质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些事迹很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很多弟子在当时的各国掌握大权,总之,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教育上,还是政治上,孔子都是当时社会的风云人物。他的思想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这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思想后来一直在中国居于正统主导地位。在后世,除了少数政治动乱的时代,孔子的思想都受到众人的崇拜,甚至有时候其人被奉为神,儒学被奉为神学。不仅是在中国,在东亚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明的入侵,中国处于弱势,有些思想激进的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和儒学受到责难。但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势重新强盛,中国人恢复了文化的自信,于是,孔子和儒学又重新受到人们的礼敬。本书沿着孔子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他的出生、讲学、入仕、周游列国、整理文献的故事,内容翔实,通俗易懂。

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圣贤君子的品德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内容推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夫子”、“夫子”。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各国攻伐不断,崇尚功利。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推行他的理想,教育人们讲修养、讲伦理道德,讲社会秩序,不走极端,最终追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各个方面的和谐。由姜正成主编的《万世师表(孔子)/中华圣贤传奇系列》沿着孔子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他的出生、讲学、入仕、周游列国、整理文献的故事,内容翔实,通俗易懂。让我们走进孔子,品读孔子,学习圣贤君子的品德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编辑推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说出这样话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是什么促使他成为一代先师,创办儒家思想?让我们来跟随姜正成主编的《万世师表(孔子)/中华圣贤传奇系列》来看一看万世师表孔子的人生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