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十世祖,名叫弗父何,弗父何是宋湣公的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长子应该继承宋湣公的事业的,但是宋湣公死后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炀公。
弗父何对这件事表示沉默,可是,他的弟弟鲋祀却不同意如此传位,他杀掉了叔父炀公,并且要立哥哥弗父何为正统。弗父何还是推让,表示不能接受,鲋祀便自立为君了,这就是宋厉公。在这次事件中,弗父何有两次不凡的表现:一次是不与叔父争位,一次是让位给弟弟。在古代,让位即让国,这是一直受人称颂的最高的品德,被认为是圣人之事。
弗父何不接受王位,表现了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千古美名,同时,也让其家族由诸侯转变成了卿大夫,政治地位有所下降。
到了孔子的七世相正考父的时候,正考父因为才能出众,权势非常大。
这个正考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才能,他不仅爱好历史文化,也精通礼乐。据说,《诗经》中的《商颂》部分就是由他校订整理的。现有《商颂》五篇流传下来,是宋国祭祀祖先的乐歌,歌颂了祖先承天有命、威武建国的历史功业。
除此之外,正考父还以谦恭、俭朴的品质受到世人的推崇。正考父曾连续辅佐宋国的三位君主——戴公、武公、宣公,权高势重,地位显赫,然而,他不但不骄傲自满,反而愈加谦恭俭朴。据记载,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写道“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
他的意思是说:我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我的地位一次比一次巩固,威望一次比一次高,我却一次比一次谦恭。第一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我在人面前总是弯着腰,连走路也是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快走,然而谁也不敢侮辱我。我用这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吃粥,以此充饥糊口罢了。
正考父之所以在鼎上刻下铭文,就是为了留下来警醒他的后世子孙。这只鼎后来成了孔氏的传家之宝。
那么孔子为何氏孔呢?这得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说起。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按照周的礼仪制度,大夫不得认诸侯为祖,周礼认为,五代亲情就尽了。因为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的高风亮节,他们家族从诸侯降为了卿大夫,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的五世祖是宋泯公,泯公至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于是他的后代以字为氏,曰孔氏。
这个孔父嘉的运气就比较差了。他做官做到了大司马,掌管国家军事,深得宋宣公信任。宋宣公临终将位子让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将死,嘱咐孔父嘉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太子与夷,他就拥立了与夷为宋殇公。宋殇公在位的时候,年年打仗,搞得民不聊生。
孔父嘉的妻子非常漂亮。一天,她外出游玩,被太宰华父督撞见,华父督是个好色之徒,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她走来,忍不住脱口而出:“真乃绝色女子也!”就起了坏心,杀死孔父嘉,夺占了他的妻子,还声称是为了安宁人民。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又杀死宋殇公,从郑国迎回宋穆公的儿子子冯,立他为国君,这就是宋庄公。
因为宋国的政治气候非常差,可能还受到华父督的打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为了逃避内乱逃离宋国。因为鲁宋两国公族之间世代有婚姻之亲,可能孔家在鲁国有亲戚,所以全家人都迁居到了鲁国,之后子乙氏一族就一直繁衍在鲁国。这时候孔家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卿大夫降到了士,彻底成为了没落的贵族。其后人只能为鲁国贵族做家臣了。
孔丘的曾祖父孔防叔就是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
P3-4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那时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井田制逐步解体,诸侯国则渐渐拥有超级军队,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乱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鲁国作为“礼仪之邦”,是以礼治国的样板,情况稍好。这也就是后来孔子游历诸侯各国治国之道的背景。他一生的经历与他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他年轻时因办学而声名鹊起,后来在鲁国做官,主管过一国的司法工作,离鲁后周游列国,也因为他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在各国基本上都受到礼遇。也正是在学习、游历、思考中,他形成了自己由“仁”“礼”“中庸”等要素组成的思想体系,即是后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他教育人们讲修养、伦理道德,讲政治、社会秩序,不走极端,最终追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孔子还是位大教育家,他创办过私学,这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提倡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性格鲁莽的人,他告之以“三思而行”;但对优柔寡断的人,他则鼓励“再思可也”。孔子虽然德高望重,却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学而不厌。有书记载,他曾经向郯子请教官职名称、向苌弘和老子请教音乐方面的问题。孔子的优秀品质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些事迹很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很多弟子在当时的各国掌握大权,总之,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教育上,还是政治上,孔子都是当时社会的风云人物。他的思想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这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思想后来一直在中国居于正统主导地位。在后世,除了少数政治动乱的时代,孔子的思想都受到众人的崇拜,甚至有时候其人被奉为神,儒学被奉为神学。不仅是在中国,在东亚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明的入侵,中国处于弱势,有些思想激进的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和儒学受到责难。但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势重新强盛,中国人恢复了文化的自信,于是,孔子和儒学又重新受到人们的礼敬。本书沿着孔子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他的出生、讲学、入仕、周游列国、整理文献的故事,内容翔实,通俗易懂。
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学习圣贤君子的品德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夫子”、“夫子”。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各国攻伐不断,崇尚功利。他周游列国,苦口婆心推行他的理想,教育人们讲修养、讲伦理道德,讲社会秩序,不走极端,最终追求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各个方面的和谐。由姜正成主编的《万世师表(孔子)/中华圣贤传奇系列》沿着孔子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他的出生、讲学、入仕、周游列国、整理文献的故事,内容翔实,通俗易懂。让我们走进孔子,品读孔子,学习圣贤君子的品德修养,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说出这样话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是什么促使他成为一代先师,创办儒家思想?让我们来跟随姜正成主编的《万世师表(孔子)/中华圣贤传奇系列》来看一看万世师表孔子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