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全新散文集。
2、张炜曾出版《兔子作家》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有良好的销售记录和读者口碑,本书延续“兔子”的主题,力求带给读者这份写作者的宁静和快乐。
3、《海边兔子有所思(精)》适合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散文。
4、唯美装帧,精装典藏。
| 书名 | 海边兔子有所思(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张炜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全新散文集。 2、张炜曾出版《兔子作家》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有良好的销售记录和读者口碑,本书延续“兔子”的主题,力求带给读者这份写作者的宁静和快乐。 3、《海边兔子有所思(精)》适合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的散文。 4、唯美装帧,精装典藏。 内容推荐 如果一个写作者胡编乱造,就不如记录一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更好。 《海边兔子有所思(精)》收录著名作家张炜近年来在海边居住时产生的对人生、事物以及写作的观察和思索。他喜欢“小地方”,不习惯吵闹。平时觉得有机会写出自己的心情已经很幸福了。写出好的文字,就有一份自我欣赏的快乐。 张炜曾出版《兔子作家》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有良好的销售记录和读者口碑。所有的好作家都是一只会思考的兔子:勤奋,好奇,单纯,善良。本书延续“兔子”的主题,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这份写作者的宁静和快乐。 同时收录近年来张炜重要创作篇目之创作感悟。 目录 序 一辑 海边兔子有所思 鸟之倔犟与幽默 拉网号子考 少年难忘狮子崖 42年前的“新作” 作家的品质 红楼乌托邦 林子深处的声音 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老船出海 二辑 半岛故事与法兰西情怀 陡峭和危险的入口 半岛文化的奇特 写作者的源路 文字的河流 一场没有隐喻的书写 记得住的日子 三辑 一只毛茸茸的瓜 人世间最昂贵的审美 也说《徐福辞典》 “发海”的声音 游走中的写作 苍老的乡土 作者的图书馆 对新批评的期待 在纸上做得更好 四辑 一地草芒露珠灿 经典的反面 四个环境 时间里的觉悟 超验阅读及其他 文章大事与日常生活 精神的地平线 那根命运的手指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海边兔子有所思 我生活的海边有许多兔子,它们俊美、和平、友爱、单纯、活泼、机灵,是我最喜欢的生灵。这些小家伙与白沙和树林相得弥彰,是这里最好的居民。春天,当我们看到一只母兔带领几只小兔在林中嬉耍,会觉得眼前这个世界无比美好。 它们的现实世界和我们的心灵世界接通的一刻,会使我们格外幸福。 注视一下它们的眼神,会觉得它们正在想什么。它们的心灵世界一定是十分丰富的。尝试着去探索它们的心灵世界,就是我的心愿。 如果与它们有过长时间的接触,并且产生了友谊,就会爱它们,理解它们。它们依恋和期待的目光,使我久久难忘。 它们注视过我少年时代的写作,分享我的欢乐,也感受我的痛苦。我有时想象自己也是一只兔子,穿行在无边的海边林野中,因为写作,带来了那么多的幸福和哀伤。 这些兔子是友伴,是读者,是知音。它们在倾听和阅读,最后也拿起了一支笔。 眼镜兔正在成长为一个不错的作家,它的作品打动了林中万物。它讲出的是树木小獾小狐刺猬等所有动植物的故事,大家都喜欢,都需要。 它学习写作的过程很不简单,有成功也有失败。它总是把成功的经验,把走过的弯路告诉其他伙伴,让它们免蹈覆辙。它还在林子里办过小作家班,讲述自己怎样写作。 它发现写作不光是纸上的事,还要把林子里的事做好并记住,然后才能写好。 它首先是林子里最爱学习的一只兔子,其次还是林子里最爱思考的一只兔子。星星,月亮,海浪和风,英雄和小虫,都让它向往和接近。它不知疲倦地倾听,知道的林中故事越来越多,所以当它面对一张纸的时候,总有写不完的话。 小读者跟上这只眼镜兔去林子里,看它怎样一路向前,怎样学习和写作,一定是最有趣最有意义的。 它们都是海边的常客,眼镜兔对它们十分熟悉,而且相互间成为极好的朋友。它能讲出它们的许多故事,知道它们的许多心事。 眼镜兔对它们只有好奇,而没有伤害。它们都知道这是一只友善的兔子,有作家梦,所以才不停地写啊写啊。它们后来发现它把自己也写进故事中了,担心有什么不好听的话,要来看了,一点都没有。 它们很高兴,说:“有一只兔子作家做朋友,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只要那只眼镜兔还在写,我就会不停地讲下去。这只兔子活动的范围还会扩大,因为它还要到河西那片更大的林子里去,到一些陌生的地方去,新的见闻会越来越多。 我只要看到它若有所思的样子,就知道一个新故事又在酝酿之中,就会对它说:“怎么样?先讲给我听听吧?”于是它就让我先听为快了。 其实所有的好作家都是一只会思考的兔子:勤奋,好奇,单纯,善良。 它是食草动物,嫉恶如仇。 它永远站在弱者一边,为正义而歌。 有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这只眼镜兔。互致问候之后,我拍拍它肩上的大挎包问:“又要去采访啊?”它说:“是的。”我说:“你又不是记者,为什么总要采访呢?”它说:“啊,我是记者型作家。” 它的手指上有了老茧。我劝它快些买一台电脑吧,它说: “我的老师不用电脑,我也不用。” “为什么?” “因为用笔更利于思考。” P4-6 序言 这本散文随笔集是我近两年来的新作,除《文字的河流》一篇因大部增订再次收入本集外,其余篇目都是首次收入。 两年时间匆促而过,不可挽留,幸有这些文字存下来,记下了一些场景和心情。 这是我两年来的生活记录、文学记录。有些思绪属于特别的时段,有些则是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它们一起呈现于此。 与虚构的篇章不同,我现在更为重视这些直接的言说和记述。 在作家这里,散文与随笔往往作为一份时间的存根,它们的质地或许另有一种朴素和真实。 我把这一类积累视为“著作”,而把其他的文字看成“创作”。虽然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讲“故事”也没有什么不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是想更多地用一支笔刻下一道道实痕。 后记 这是张炜的一本很特别的随笔集。 张炜精通各种文体,但他首先还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小说内蕴深厚,感染力强,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实喜欢张炜小说的读者不妨也读一读这本随笔集,它为我们深入到张炜复杂而神秘的小说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 作家写作既离不开感性,也离不开理性。由此也可以将作家大致区分为重在感性的作家和重在理性的作家。张炜显然属于后者,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的理性左右着他的感性。但我决不是说张炜是席勒式的作家。席勒当然是理性很强大的,但席勒是把自己的理念直接在小说中宣读出来。张炜显然是用另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念。他的方式就像是山东人的和面,理念是他的发酵粉,他将理念捏碎了糅进文学形象这一大面团之中,蒸出来的馍馍因为理念的作用,会变得又大又松软。所以我们阅读张炜的小说,享受到文学带来的“美味”.也就忽略了它的强大理念。但是,理念就藏在“美味”之中,你接受了“美味”,实际也在悄悄接受作者的理念。当然,如果你想要对张炜的小说加深理解的话,还是要读懂小说中蕴含的理念。这本随笔集有助于你达到这一阅读目的。本集子主要收录的是张炜谈自己创作的文章,类似于创作谈,但比创作谈更加放得开,用张炜的话说,“有些思绪属于特别的时段,有些则是长期滞留在心中的”。而无论是属于特别时段的思绪,还是长期滞留在心中的思考,都始终活跃在他的心里,所以当他谈论这类话题时,似乎在纵橫捭阖,又完全是举重若轻,涉及哲学、历史、文化、政治,足见他的理念不是千瘪瘪的一点概念而已。但是他在这些心情很放松的言谈中,泄露了他隐藏在小说中的理性痕迹。循着这些理性痕迹,我们或许会对张炜的小说有更多的领悟。当然这一切还是通过文学实现的。你必须进入到文学的层面才能有效地触摸到这些理性痕迹。所以张炜本人也提醒读者:“只有融人个性、语言、诗性,并在其中陶醉,这才谈得上领悟和享受。”当然这也应该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写作原则。 张炜的这些随笔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学批评的类型。他对那些只能“从社会层面、历史层面、思想道德层面去研究文学”的评论家很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是把文学知识当成了审美能力。但这样说并非要在文学批评中取消文学知识,因此我对有些作家写的完全凭感觉下判断的评论文章也很不以为然。那么在这二者之间是否就是文学批评的最佳方式?我觉得即使张炜的这些随笔算不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但至少能给我们带夹启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