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灭亡的教训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一定要重视战争,避免在战争中失利,否则就会使国家灭亡。南唐灭亡的史实,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五代十国时,十国之一的南唐是建立在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带的小朝廷。据史书记载,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即位后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环境比较安定,南唐吸收了不少从北方流亡过来的劳力,使这里的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当时少有的繁荣气象。
此时,在北方,后汉大将郭威起兵推翻后汉的统治,建立了后周。郭威文武双全,他招贤纳士,革除弊政,减少赋税,终生保持节俭。经过郭威的精心治理,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国富民强。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郭荣即位。郭荣本姓柴,父亲柴守礼是周太祖郭威妻子的哥哥,后来由于家道中落,投靠姑父郭威,遂改名为郭荣,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周世宗。郭荣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史称“周世宗英毅雄杰,以衰乱之世,区区五六年间,威武之声,震慑夷夏,可谓一时贤主”。
刚继位时,郭荣就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他虽然在即位五年以后就患病辞世,但在这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后周已经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五代十国动荡的社会局面和频繁的朝代更迭中,郭荣认识到要想维持国家长期的繁荣稳定,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于是他进一步整顿军队,对作战时贪生怕死的将领加以惩处,建立了一支精锐的禁军,为此后的南征北战创造了条件。
随着后周军力的增强,郭荣开始不断兼并各国土地,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而努力。
在向西攻取了后蜀统治下的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之后,郭荣立即将兵锋指向了南唐。
南唐虽然地富民丰,但南唐中主李璟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才华出众,应该说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但在治理朝政方面显然是碌碌无为的。他的周围经常聚集着一批文人,这些人身居要职,终日陪李璟饮酒作词,打发时日,使朝政更加混乱了。
就在南唐君臣醉生梦死的时候,后周军队在周世宗郭荣的带领下,开始南下侵扰南唐,严重威胁着南唐的统治。
周世宗郭荣从显德三年(956)开始,三次亲征南唐。第一次南征时,后周军队进展顺利,但由于后唐将领刘仁赡死守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大军一连攻打了好几个月,始终无法攻克,只好退兵。
957年,郭荣又一次亲征南唐,强攻拿下了寿州,但很快又撤兵回到北方。
第三次南征是在958年,因为准备充足,又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加之郭荣注意收服民心,结果后周军队一鼓作气拿下了南唐的江北十个州,郭荣到达长江北岸,驻于迎釜镇(今江苏仪征)。
后来,后周大将赵匡胤率水师杀过长江,扰乱江南敌营,向南唐军队示威挑衅。南唐中主李璟被迫求和,又割淮南四州给后周,并削去帝号,向周称臣。这样,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四县尽入后周手中,南唐每年还向后周进献大批贡物。
显德六年(959),周世宗郭荣病死,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即周隐帝,其时只有七岁。一年后,当时的禁军首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陈桥兵变次日,赵匡胤引兵回京,逼周隐帝禅位,改国号为宋。
961年,南唐中主李璟薨,他的第六子李煜继位。作为词人,李煜才华横溢;作为君主,他极不称职。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屠;好高谈,不恤政事。”欧阳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煜骄奢淫逸,喜好声色,又沉迷于礼佛诵经;喜欢空谈,不体恤政事。
北宋在攻灭割据岭南一带的南汉后,形成北、西、南三面合围南唐的态势。为了延缓宋军的进攻,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的财宝,又改革南唐制度,把国主的旨令“诏”贬称为“教”,将诸王降称为国公,尚书省降称为司会府,御史台降称为司宪府,等等。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赵匡胤灭掉南唐,进而统一全国的决心。
974年,赵匡胤以曹彬、潘美为帅,起兵十万讨伐南唐,大败唐兵于采石矶,而后围攻南唐都城金陵,次年十一月攻陷金陵,南唐后主李煜率领群臣出城迎降,南唐宣告灭亡。
南唐的经济和文化在当时是繁荣的,但是南唐君臣们懈于整军备战,整日沉溺于莺歌燕舞之中,终于在北宋的雄兵面前束手就擒。这正应了孙子所说的一句话:“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P7-9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作品。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孙子或孙武子都是对他的尊称。他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人,古人称他为“兵圣”。孙武的生卒年月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生于春秋晚期,出生地是齐国,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大约和孔子同时期。孙武从事军事活动是他由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以后,经吴国名将伍子胥推荐,和伍子胥一同辅助吴王治国练兵。当时吴王阖间非常欣赏孙武和他著成的兵法十三篇,想看看兵法十三篇的可操作性,于是集合了吴宫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被娇宠惯了的两个任队长的吴王宠姬,三令五申之后仍然嬉戏无度,不听号令。孙武随即严命斩首,吴王出来说情也无效,结果一百八十名宫女被训练得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之后,孙武担负起吴国的军国重任,他率领吴军西破强大的楚国,北方与齐晋抗衡,对吴国的崛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喻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甚至政治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曹操、唐太宗、宋仁宗、王阳明、张居正等都曾力主学习此书。在国外,人们对《孙子兵法》更是推崇备至。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比如美国的国防大学、西点军校、海空军指挥学院等就把《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和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在商业领域,《孙子兵法》也是大放异彩,哈佛商学院将《孙子兵法》列为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更是将其奉为圭臬,他的经营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孙子兵法》的军事精华。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该书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未见诸任何文献记载,因此无法确切考证是何人何时所著。据很多学者称是南北朝时檀道济所著。“三十六计”一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传》云:“檀公(道济)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为唯应走耳。”意思是王敬则讽刺东昏侯父子,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才是上策。《三十六计》蕴含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思想,集“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是古代兵家行军作战的决胜宝典。它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智慧,曾使中国历史多次被改写,并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使世界无数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扬名于天下。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称赞它是一本“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而日本人则称其为“运筹帷幄的诀窍”。它既是政治家、军事家的案头书,也是企业家与商人在商海中进退自如的法宝。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已被译为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本书将这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在重现古典兵书原貌的同时,以现代视角对古典计谋进行全新解读。同时,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两部内容博大精深的著作,编者还精心绘制了数百幅精美插图,这些图分为战例示意图、战略解析图和人物事迹图。
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智慧的文字、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孙武等著、思履主编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纯美典藏版)》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两部经典著作合二为一,在原著基础上增设了注释、译文、名家品读、实用谋略和商业案例等栏目,体例科学简明,文字充满智慧。同时,还静心绘制了数百幅精美插图,帮助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里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作品。它们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智慧和内涵,使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不但为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习和运用,而且被众多哲学家、文学家和企业家所借鉴,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导和成功指南。孙武等著、思履主编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纯美典藏版)》合著了这两部作品,内设导读、原文、注释、译文、实用谋略、商业案例等栏目。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真正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