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民国老司机
民国那么多老头儿,最爱的就是蔡元培,一个培养了无数民国男神与女神的老司机,幽默风趣,自由博爱。他让你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闪闪发亮的。
生平: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参照德国大学的理念,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受业: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在德国,接受著名历史学家兰普莱西指导。
传道:蒋梦麟、罗家伦等。
言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品藻: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哪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约翰·杜威
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一)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长: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许多官僚的关系……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吗?
(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三)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
执掌北大的10年间,这位怀抱教育救国信念的校长7次请辞,这是其中之一。
对于他的频繁挂冠,胡适认为:在这混浊、黑暗、无耻的国家里,在这怯懦、不爱自由的民族里,蔡先生的不合作主义是不会成功的。
而蔡元培却始终坚守这种“洁癖”—在黑暗的势力面前,知识分子的“退”有时比“进”更重要。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校长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新北大。
北大后来的面目就是经过蔡元培点化后而得以根本改变的。它显赫的传奇也被人这样描述: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已属奇迹,还能排除阻力开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
而这一切皆得从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对蔡元培发出的一份急电说起: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回国,以慰瞻望。启行在即,先祈电告。” 手握着用词极其殷切的电文,面对着当下的时局国情,蔡元培一度犹豫,陷入沉思之中。
他与吴稚晖商量此事,友人说了一句:中国事,云不可办,则几无一事可办;云可办,则其实亦无不可办。
他又想到,要使中国转危为安,只有从教育入手。
他忆起,当年普鲁士受拿破仑蹂躏,哲学家、教育家费希特改良大学教育,对于挽救普鲁士贡献很大。普鲁士之所以战胜法国,人们都归功于小学教师。之所以有那一代小学教师,得力于高等教育。
他自己很清楚:我的兴趣就在大学。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时,他就和时任次长的范源濂谈及过此: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
最后,孙中山的意见是:如果你去北大做校长,有利于革命思想向北方传播。
19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蔡元培将开启他生命中伟大的新篇章。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眼前的北大有两大弊端:学科之凌杂,风纪之败坏。
蔡元培的解法是:救第一弊,在于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