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日记分为九部分,虽然不完全,但基本包涵了他的人生重要的各个阶段的日记。《岁月如水流去》主要有“日本日记”“新加坡日记”“北行日记”“赴京日记”“苏行日记”“旅德日记”“四清日记”“1967年初春日记”和少量的文革期间的日记。夏衍日记是研究夏衍的重要史料,是“夏衍自述”丛书中一本,其他两本是《懒寻旧梦录》和《夏衍书信》。
| 书名 | 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夏衍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夏衍日记分为九部分,虽然不完全,但基本包涵了他的人生重要的各个阶段的日记。《岁月如水流去》主要有“日本日记”“新加坡日记”“北行日记”“赴京日记”“苏行日记”“旅德日记”“四清日记”“1967年初春日记”和少量的文革期间的日记。夏衍日记是研究夏衍的重要史料,是“夏衍自述”丛书中一本,其他两本是《懒寻旧梦录》和《夏衍书信》。 内容推荐 夏衍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同时在外交、统战、秘密工作等诸多领域有杰出的成就。夏衍的一生见证了20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他的回忆录、书信和日记是了解现代中国的一手史料,弥足珍贵。《岁月如水流去》收录了夏衍的日记手稿。 目录 出版说明 日本日记 新加坡日记 北行日记 赴京日记 苏行杂记 旅德杂记 “四清”日记 1967年初春笔记 “文革”日记 附录我的家史 试读章节 1967年初春笔记 我最早接触苏联外交官是在重庆时期,我们常去枇杷山苏联大使馆见潘友新、罗申和费德林,那算是“熟朋友”了。在当时,作为《新华日报》记者,也偶尔出席英国大使馆,美国新闻处的茶会、酒会。当时,觉得两个世界,两种制度,代表两个阶级的外交机构的做法、形式、礼节,甚至外交官的仪表、辞令……没有什么差别,稍稍不同的,就是苏联大使馆比较“随便”一点而已。 我不知道列宁时期的苏联外交官是怎样的,也穿黑色礼服吗?也讲究“外交辞令”吗?也铺张浪费吗?我想列宁时期一定会有一些无产阶级的特征的。——当然这也难说。因为李维诺夫、维辛斯基、莫洛托夫,也是受西方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解放了,在外国设有许多使馆,外国也在北京派了许多使节。我们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的外交官是完全不I司于西方的“职业外交家”的。有一个明显的特别英明的特点是:建国后我们派出的外交人员主要是两个来源,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军队政治工作人员中调出的,其次是从前“外事组”的人员。这一点是有很大意义的(大概起用王任叔是唯一的例外)。但是,是不是有框框?是不是也有一种无形的不成文法,一种强有力的习惯势力在我国外交事务中存在呢?我看,有,而且一个时期很厉害。 一提到外交,人们就会联想到彬彬有礼,联想到金碧辉煌,联想到漂亮的服装、丰盛的宴会,等等。资本主义世界有所谓“职业外交家”。凡是言不由衷的语言一般称之为“外交辞令”,似乎外交是一个尔虞我诈的代名词,外交官是一个以欺诈为职业的人物。 这一切我们沾染了一些没有?我认为有。 在这方面,有一种无意识地以西方资产阶级职业外交官为正宗、典范的心理。外交官的仪表、辞令、服饰,大使馆的布置陈设……花钱的规格,汽车的规格,馆邸的规格——好像,一个国家的地位的高下,对世界、人类革命的贡献,全由这些来决定,来衡量似的,这不是事实? 一言以蔽之,我们(包括过去的苏联)没有建立起一种无产阶级外交的特有的风格气度!作风!也就是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机动的灵活性,既朴实大方,不失尊严,又能接近驻在国群众,而不铺张浪费。我看,“抗大”的三句话,完全可以适用于外交工作,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我们说过“要和美、英、法比一下”的想法,有他发五百张请帖,我发他一千张的想法。至于花钱,也是如此。参观大金塔,缅甸和尚照例请你捐钱。翻本本看看。啊,某国大使捐了五百,那我们捐六百吧。如此之类,例子是有得举的。 我现在想,这是一种以西方资产阶级外交当作“正宗”,而力求向他们看齐的一种民族自卑感、阶级自卑感。当然,这方面,我们一开始也是强调了向苏联学习。 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其本质是虚伪,明明是骂娘的抗议照会,但一开头一定是××谨向××外交部致崇高的敬意……这不是虚伪到可笑吗? 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尼泊尔人、马里人、桑给巴尔人、缅甸人可以穿他们的民族服装参加国际会议、宴会,而我们七亿人的中国却大部分要穿西装? 有一次李富春同志问我们:“为什么出国文工团一定要穿西装?谁规定的?”我说:“据我所知,外交部、对外文委都没有这种规定,但是因为文工团的男同志在外国参观游览常常穿一律的(同时常常是一个颜色的)中山装。外国人造谣说,是一批穿军装的特务。后来就‘圆通’了,可以穿西装,也可以穿中山装。”问题在于对外国人的造谣如何看法,顶不顶得住。自反而缩,为什么不“虽千万人吾往矣”? 中国菜是世界有名的,这不是坏事,但发展到主观主义地一定要把自己认为最名贵的燕窝、海参给外国人吃,这就很可笑了。一定要为了表示中国菜的丰富多彩,一桌菜来那么二十几道,这就不单是浪费,而且是强外国人以为难了。在古巴,一位有名的作家和我说:“到中国大使馆参加宴会,对我全家来说是一种享受,但是,是不是菜不要那么多呢?”他拍拍口袋说:“我是带了消化药的。” 不比政治,而比阔气,是不是有这种不自觉的资产阶级思想呢? 这一点,我可以说,十年间,为这个问题和不少人提过,但“积习之深”,到了难改的程度,人们视之为常道了。P248-250 序言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1921年人明治专门学校(今九州工业大学)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读书期间,夏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19年“五四”期间参加学生运动,后参与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加人中国国民党,后担任国民党驻日神田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长。 1927年夏衍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一1930年间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主席团成员、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2月任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1935年发表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等进步报纸。1946年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1947年赴新加坡接触东南亚文化界人士,返港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分局成员,香港工委委员、书记。1949年4月到北平,后入上海,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外交部亚洲司第一任司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党组书记等。“文革”期间,夏衍受尽折磨,锁骨、腿骨均被打断。1977年平反后恢复工作,历任政协常委、文化部顾问、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顾委委员等。 夏衍是著名文学家,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同时在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夏衍的一生见证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夏衍的回忆录、书信和日记等自述文字,是了解夏衍本人,也是了解20世纪新文学运动和社会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为此,我们整理出版了“夏衍自述文字”系列丛书。 此次整理出版,我们的编辑体例如下: 一、本次整理以《夏衍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本为底本,以单行本参校,其中文字有出人处,辨证是非,尽量从作者原意。 二、因资料搜寻不易,《懒寻旧梦录》中所提及的自传文章,如《别桂林》和《走险记》等,附在正文之后,以便读者翻检;书前增加了《日译本序(两篇)》;夏衍谈及的“两个口号之争”、“上海工作六年”以及‘《武训传》事件”三篇专文,也作为附录放在书后。《春秋逝去的贤者:夏衍书信》所收345封书信依日期排序并编号;已署年或据附录、注释等可推定年份者,按年分辑,年份不确者编人最后一辑,增补以。标记;月、日不全者据下限编入:其他情况,先从拼音,次依全集本排序。《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每一时期文字前皆有专文介绍背景,为便于读者理解,正文中部分外文词、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做了简要的注释说明。 三、原稿中用字、标点与当下通行规范不合者,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做了规范处理。文本订正的过程中参考了底本的意见,对脱漏和笔误以[]补正,模糊或残缺处以口标示,衍文以【】标出。书信及日记中的部分外文已译为中文,日文内容用楷体,英文内容用斜体。 四、对文中个别易引起歧义或前后表述不一致处,为尊重原稿,仅以“编者注”形式注出,以示区别。 在“夏衍自述文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沈宁先生的信任和支持,她提供了很多珍贵的手迹和照片,为丛书增色很多;同时,我们也得到沈芸先生和陈子善老师的大力支持,在得知丛书即将出版的消息后,他们慷慨惠赐尚未公布的夏衍书信,以减少遗珠之恨,在此一并致谢。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7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