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显奇梦母怀六甲五台山文殊化身
藏历火猴年(1356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白玛乃丹以文殊菩萨的化身乘愿来到雪域东部多麦地方的宗喀,欲选母投胎。就在此时,牧居在宗喀耶摩塘(今青海湟中黄树湾)的鲁本格·勒巴端智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位大德高僧身着一件有很多花鬟严饰的法衣,系着像三十三天界的树叶一般的黄绫僧裙,来到他面前对他说:“我是从内地五台山来的,想向你借一处住所。”说着便进了他家的佛堂。鲁本格心想:“自己平时一心专诵《文殊真实名称经》,那高僧莫不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降临?”继而又梦见从金刚刹土飞来一光焰炽盛的黄金金刚杵入于妻子的怀中,他想:“这是金刚手菩萨的法器,贤妻莫不是要生一个不同寻常的男孩?”就在同一时间,大师之母香萨阿曲也做了一个奇梦:在一鲜花盛开的草坪上,许多穿着各式服装的女人在那里排成一长队,她自己也在其中。这时,只见从东面来了一位面容白净俊秀的善童子,双手捧着一个晶莹的净水瓶;西面来了一位身穿红绸衣的少女,她右手持一束孔雀翎,左手拿着一面大明镜。童子和少女走到一起低声商量了一会儿,然后那童子指着列队中的女人,一一向少女问道:“你看这位怎么样?那位可以吗?”少女摇着头对所指女人均一一说出了她们不合适的理由。最后童子指着香萨阿曲向少女问道:“这位如何?”少女满面笑容地说道:“可以。”于是童子向香萨阿曲说:“请您沐浴吧。”并将净瓶中甘露之水倾注于她的头上,口中念诵“如佛降生时”等偈句,对其进行了沐浴。这时香萨阿曲感到身垢全净,乐意盎然。那位善童子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那位少女则是度母的化身,他二位是受命为宗喀巴选择投胎转生父母而来的。鲁本格与香萨同曲从梦中醒来后,顿时感觉到神志清明,身心安乐。居住在鲁本格家周围的乡里邻舍也都做了奇梦,梦中见到许多僧人从西藏大昭寺迎请释迦牟尼像到宗喀鲁本格家中,同时还看见日、月、星一并出现在他家上空。次日天明,空中降下天雨瑞花,异香遍地,天乐自鸣,大地微动,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现象令乡亲们皆感到惊叹不已。
翌年,即藏历火鸡年(1357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阴历正月初十日夜间,大师之母又做了一个奇梦:她突然看见空中云端显出一尊如须弥山一般高大的金身,金光四射,伴随悠扬美妙的佛乐,侍童侍女环绕着金身自上空徐徐而降。金身越降越小,待降到她的头顶时,仅成为五寸大小,继而进入她的体内,那些侍童侍女也随之进入。醒后全身有难以言表的乐感,这时她怀上了六甲。因香萨阿曲是一位慈祥贤慧、六根清净、崇信佛法、时常煨桑顶礼佛宝、口诵六字真言、完全勤精于善业、远离一切过失的藏族妇女,所以文殊菩萨的化身选定了她为投胎对象。自此,香萨依梦境和自身的感受,觉悟到她怀的非一般凡夫俗子,于是她更加殷勤地珍摄自身、清除秽气、谨守梵洁。
怀胎十月以后,临盆的前几天,她家的一头犏牛总是离群跑到莲花山湾里吃草,香萨几次从这里赶了回去。有一天晚上,那头犏牛又不见了。次日东方刚发白时,香萨又来赶牛,犏牛草足水饱后卧在山脚下的草地上,怎么赶都赶不动。这时,香萨感到腹部有点不适,隐隐作痛,不一会儿,天空撒下天雨瑞花,空中佛乐悦耳,青草散发异香,一个可爱的圣童降生于人间,这天正是藏历火鸡年(1357年)阴历十月初十日。大师的入胎和出世都是农历十月初十日,但在有的传记中记载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其实大师的涅槃日为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有的有关大师的传记中说:“他在母胎中受到自显慧所成的庄严无量宫殿的加持,同时作利益成熟许多殊胜有情的事业而安住于胎中,诞生时,不是从胎门而出,而是开启其母胸间之黄门而诞生。”由于圣童是至尊文殊菩萨的化身,降生后由诸天童子以手捧持,天女以智慧甘露沐浴其身,清除一切胎秽,并用孔雀翎拂拭,然后唱起了梵语的赞歌。这时,护持善法的天龙神众以遍满虚空的供品作供养。
以上记述显然说明了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也如佛陀出世时一般,出现了吉祥瑞兆。刚出生的圣童果然相貌出众,肌肤洁白如睡莲,顶圆如伞盖,天庭饱满,眉清目秀,鼻丰而高隆,双耳垂肩,身圆膀宽,四肢舒展修长,唇红齿白,耳聪目明,凡圣者之三十二大丈夫相和佛身八十种随好无不具备。
P5-7
宗喀巴大师是以文殊菩萨的化身转生于雪域东部宗喀地方的一代宗师,为格鲁派始祖。他以无量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披肝沥胆的精神振兴雪域颓败的佛教,引导雪域众生走上正法之道,让他们从农奴社会中逐步解脱出来,获得人身自由。他的这个美好愿望受到了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者、一些“宗”(相当于县一级地方组织机构)的“宗本”以及广大僧俗的欢迎和支持。广大僧俗认为他是佛陀再世,因此又被尊称为“第二佛陀”。他的一些高足和别派的许多高僧亦对其产生了无比的崇信和敬仰之情,纷纷为他著书立传,讴歌他的功德,因而出现了各种版本的传记或密传。就笔者所见到的传记种类就有27种,其中一位名叫桑桑乃仁巴奇美的高僧先后撰出过三种不同的传记,《噶丹教法史》中也都收有大师的传记,另外一些人物传记中也收有大师不同版本的传记。
2013~2014年,湟中县画师李宝洲等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唐卡绘制了大师传奇的一生,其背景描绘的是青海的山山水水等美好风光,技法则采用了唐卡、国画、装饰画等元素。这套绘画引起了笔者撰写大师传略的极大兴趣,经与画师商议后定书名为《宗喀巴大师画传》。撰稿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藏文传记和寺院志书,其中有克珠杰·格列白桑所著《宗喀巴大师传·起信津梁》、荣增·益喜坚赞所著《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传》、久美·柔白多杰所著《蒙古佛教源流》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大师的记载部分。另外,还综合了土观·罗桑却吉尼玛所著《土观宗教源流史》藏汉文本,罗桑赤列南杰所著《怙主宗喀巴大师广传》藏汉文本,嘉木样·官却晋美旺波所著《塔尔寺志·珍珠鬟》,才旦夏茸著《夏琼寺志》,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主编的《藏族文学史》(下册)等重要资料。撰写时,为了能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笔者除佛教专有名词外尽量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行文。文内出现的地名、寺名、重要人物名等多旁附藏文原文,以便懂藏文者参阅。已约定俗成的地名、人名、寺名未能意译,因为意译会导致理解上的不便,如大师的启蒙上师只能音译为“端智仁钦”或“顿珠仁青”等,再在法名前加上“法王”二字,就比较清楚了。要是按意译译成“义成宝”,那谁也不知道是哪位“义成宝”,因为藏族同一名者比比皆是。例如“宗哲僧格”意译为“勤进狮子”,这在藏区很常见,但为了让人们一看就能知道是哪位“宗哲僧格”,就得在法名前冠上“邬玛巴”三字,于是就成了“邬玛巴·宗哲僧格”,有一点佛教知识的人一看便知道指的是宗喀巴大师的精通“中观论”的上师,若仅采用意译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另外,本书内佛教习惯用语较多,笔者未作专门注释,只是在文内以引号和括号的形式就地解决。文中涉及到的大小寺院约50余处,为了让读者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笔者将一些较有名气的大中寺院用几句话作了简述,一些小寺,或原来有但现已不复存在的寺院则未作介绍。另外,本人为使这位佛教色彩过浓的人物有点生动且生活化的一面,又搜集了部分有关大师在民间的传说予以补充。此外,对宗喀巴大师的个别上师和亲炙弟子特作了考证,如邬玛巴‘宗哲僧格上师,其密宗号为“华沃多杰”,一些传记中将此师当作康巴人,但经考证后,实为安多宗喀西宁人;大师后期八大弟子中的道丹·绛白嘉措,实为宗喀湟中坡家人,比大师年长一岁。书中另有多处以梦幻奇景说明一些哲理的篇章,甚至有文殊本尊现身说法的情节,但因宗喀巴大师已是一位被神化了的佛教界领袖人物,出现上述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书稿中所插宗喀巴大师生平简介的绘画,主要是由湟中县共和镇木场村的李宝洲、李伟春父子二人为主绘,塔尔寺拓然巴‘尖参公保做指导共同完成。李宝洲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学习传统笔墨,重视写生,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画,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览,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奖,倍受褒奖。其个人获得了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壁画代表性传承人,是湟中美协、书协副主席,湟中“八瓣莲花”壁画副会长。其作品被新疆、甘肃、宁夏、北京等地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
拉科·益西多杰
乙未年,藏历木羊年(2015年)元月 西宁古城
宗喀巴(1357—1419年),原名罗桑扎巴,生于湟水河畔(今塔尔寺地方),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伟大的佛教理论家。2013—2014年,湟中县画师李宝洲等人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唐卡,采用国画、装饰画等元素,绘制了大师传奇的一生。藏族学者拉科·益西多杰又对这些新画作配以文稿,按宗喀巴大师诞生、出家、游学求法、证道传法、改革教法、建立宗派、圆满功德等几个节点谋篇布局,文注图、图解文,以画传的著录方式图文并茂的展现了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宗喀巴大师画传》轻松活泼的编排形式和朴实无华的记叙文笔,既消解了宗教色彩过浓带给人难以接近之感,又不失对宗教领袖传记的严谨。全书文字约10万字,另有80多幅绘画,精美大方,形象直观,是普通读者了解藏传佛教格鲁派历史,及其领袖宗喀巴大师的良好读
一三五七年,宗喀巴大师出生于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七岁,受沙弥戒,出家为僧;十六岁,赴藏深造,修习显密经论;二十四岁,第一次收徒传法;四十六岁,完成了“菩萨道次第广论”一书;五十三岁,在大昭寺主持神变祈愿大法会;六十三岁,圆寂于甘丹寺本。
这本由拉科·益西多杰撰文的《宗喀巴大师画传》展现了大师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