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出嫁前,闺房就更热闹了。出嫁前的一个月,村里的姐妹们纷纷聚拢了来,她们陪着即将出嫁的姑娘,身姿宛如被风吹动的树尖尖儿一般,摇曳出无数的灿烂。百灵鸟般的歌喉,飘起的是一支支的哭嫁歌。她们是哭却又是唱,她们在哭嫁歌中表露出的是对于媒婆的憎恨,表达的是与家人和姐妹们的难舍之情。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她们的那些哭声而动容,眼泪不由自主地从眼眶里溢出来。那是土家姑娘们荡气回肠的哭嫁歌,也是土家姑娘们诉说衷肠的离情歌。
窗棂上的那些花朵以及那些吉祥的图案也会动容起来,它们从姑娘小的时候就陪伴她,那个时候它们就像一个个的精灵,会在那里逗着她,惹着她,用各样的姿态陪着转角楼里的姑娘们欢笑。听到那些笑声,各样的月光也跑来了,各样的青枝绿叶的树带着馨香跑来了。那些美丽的鸟也不知什么怎么知道了,它们的心也怦然心动起来,它们腾起个身子,划出一条条优美的弧线,扑地一声朝姑娘的闺房里飞去。它们那飞跃的动作,它们那飞跃出的喜悦,都会通过能工巧匠们的手而凝固在那些窗棂里。闺房里的窗棂是属于土家山寨里的姑娘们的,那里盛满的是她们成长的故事,他们茁壮成长的心事。闺房里的姑娘时不时地会待在窗前,对着窗棂上的那些鸟儿诉说,对着窗棂上的传奇诉说,对着那些吉祥的图案诉说,她们期望自己的未来吉祥,期待自己的未来幸福。
窗棂上的那些花朵,或者窗棂上的那些鸟儿,似乎都听懂了姑娘们的心事,它们会静静地站在一棵树枝上,或者静静地坐在一处场院里,对着月光,手抚琴声,像姑娘的心事一般叮咚出一串串的山谷之音,或者清泉之韵。
土家族的转角楼里盛满的又何止是姑娘们的心事啊,那里还有着能工巧匠们的聪明才智,建筑之奇,雕刻之美,居山之妙,常常令进入山寨的外地人惊叹不己。转角楼二楼之上那些廊柱大多吊着脚,外地的人受宋祖英的歌声感染,总是自作多情地将其称为吊脚楼,但龙山的土家族人世世代代都是以转角楼而称之。宋祖英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过,因为她的那支盛满民族风情的歌,生生让外地人将转角楼改了个称呼。
转角楼的悬起或者说吊着的廊柱之美,在土家山寨里那是生动而形象的杰作,那是绣球飞来后凝结起来的,那是金瓜飞来了而凝结起来的。生活中各种姿态的圆都蜂拥了来,于是,转角楼的那些悬起的廊柱,总让人感到吉祥。到了这里,所有的人都会惊叹于万物之圆,惊叹于能工巧匠们的精巧构思和他们那精湛的技艺。
转角楼的二楼之外设的是走廊,悬挑的走廊更是富有特色,有设两面走廊的,有设三面走廊的,走廊外装着木质的栏杆。每当我站在转角楼下瞅着那些走廊,或者踮着脚在走廊里行走时,我生怕自己弄出的动静会将那驻足着的鸟雀们惊走,生怕自己稍不注意,会惊动那些灿烂的花朵。有时候我还会担心,自己的脚步声会不会惊扰传说里的那些人、那些物和由他们共同织成的那一幅幅精美的画。这里的花仿佛是从山里偷偷溜来的,鸟就像是从山间枝头突然飞来的,那些《三国演义》或二十四史里的人物似乎是穿越了时空跑来的,戏剧里的那些传说似乎是从哪个剧院里偷偷溜来的,它们都像商量好了一般,从历史里溜了来。或粗犷,或秀婉,或沉静,各样的姿态,各样的风格都汇集到了这里,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叫作中国的文化史,什么叫作中国的建筑史,什么叫作中国的传奇史了。
飞檐翘角到了这里也打破了皇城的专利,当你还没翻越一座山,或者当你刚刚翻越一座山,在你所有的行程里,你都会从那青青的树林里或者一片片的翠竹里,看到隐隐而出的那些飞翔的姿势,它们就像一只只翱翔蓝天的大鹏鸟,或似一只只翔舞的凤凰。有些正欲展翅飞翔,它们的面前是重峦叠嶂的山,是荡气回肠的绿莹莹的河。
儿时的时候,我常常会从这座山越过那座山,从这道河蹚过那道河,那些缥缥缈缈的晨雾之间,总有无数的转角楼与我不期而遇,那时也就知道什么叫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恍惚之间,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音乐之声在山野里悠悠地飘了起来……
P31-33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人都会让人产生记忆,也有很多人值得我们用心感恩。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贫穷而歧视你,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卑微而把自己的目光抬得高高。他们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会用一种友爱的方式来待你,他们对你的帮助不求回报,他们明白现行的潜规则,但他们不会让你潜规则。
在经历的无数岁月里,我算是个比较幸运的人,因为,我遇到了那些不求回报而真心帮助我的人。对于那些不求回报的帮助者,我把他们的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心里。是他们的帮助,让我一步步地稳稳地走着;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拥有了创作的潜力。
有些人是因为文字而让我知道了他们,也是因为文字而让他们知道了我。文字便将这一个个的姓名串联起来,串联成了一串不求回报、真心助人的闪亮的珠子。因为受到他们的感染和影响,我也尽己所能,像他们一样不求回报地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求回报地去助人,总会让我产生一种羞耻的感觉。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这样,但我知道,这只能成为我的一种心愿,也只能成为所有善良的人的一种心愿。“水至清则无鱼”,总会成为某些人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之所以选择感恩的方式来写这样一篇后记,也是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作为自己感恩的一种方式。从事散文创作已近二十余年了,也终于在四年前将历年在全国各地、各级报纸杂志上所发表的散文作品整理成了这样一个集子。算起来我是从一九九五年开始散文创作的,也是这一年在彭世贵先生所编辑的《团结报》副刊首次发表散文作品。我的散文创作能够走到今天,取得这样的创作成绩,是得感谢像他这样所有的编辑们。
其实,在我所历经的岁月里,需要我感恩的人很多,从儿时的求学,到后来的大学,再到后来的工作历程,我都遇到了许多值得我感恩的人。从《永远的承诺》里的所写到的我儿时的那位周学坤老师,到我读大学期间给过我帮助的时任咱果乡乡长的杨智贵;大学老师丰世雄、高目民、张南生等,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及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研讨班各位老师及鲁院安排给我的指导老师白崇人先生,以及在我的工作历程中所遇到的张登赤、余佳祥、张青山、彭承忠、吴善文、兰明圣、刘昌儒、田清寿、吴善全、向汉品等等,这些人都给过我无私的帮助,他们都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感恩的人。
我的这本散文集能够顺利出版发行,还得感谢出版社和文化公司的编辑老师,是他们的努力,使得我的作品集可以羞答答地面世了。
值得我感恩的人并不只是我的这篇后记中所列出的这些良师诤友,给过我无私的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在此,借助我的这本散文集,我向那些无私地帮助过我的所有的人说一声:谢谢了!
此本散文集中所采用的一些精美的插图,是另一种的记录方式,这些图片均为本人多年拍摄所得。有时候文字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图片是表达的另一种方式,有了图片的衬托,我们在感受到文字里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图片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
从五角钱的串乡走镇开始
对书我是情有独钟的,每到一处集市,卖书的柜台是我的必到之处,看到柜台内陈放的琳琅满目的图书,心里便想,要是这些书都能属于自己该有多好。虽然这是一种奢望,但自己一直在偷偷地积攒着零钱,然后用积攒下的这些零钱去买一本本的书,不知不觉里,自己也积攒下了数百本的连环画。
连环画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农村的孩子们寻求故事和得到精神食粮的重要来源,那个时候乡镇也不叫作乡镇,而是统统称之为公社,各个公社的供销社都专设有几个柜台用来卖书,较大的集市上还专设有新华书店门市部,到了集市,自己的脚总会不由自主地走向这些地方。
喜爱看书的人常常也会聚在集市上的一些书摊,几条绳子扯在墙上,绳子上挂满了连环画,人们围着那样的摊子或站或坐着,看完一本书只需要花上一分钱,这样的钱到现在自然是算不了什么钱了,现在,你也很难再找到一分、两分或者五分钱了。但在那个时代,一分钱可值钱了:学校里的一顿饭钱也不过一分或者两分。如果花上了五分钱,碗里还能多上几片肉。我吃肉的时候很少,因为心里挂念着想买的书,自然会将吃肉的钱省下来,然后,拿着积攒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书。
家里的书也慢慢地多了起来,这时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自己的这些书也拿到集市上去摆摊,每本收一分钱的阅读费,自己不就又可以积攒下一些钱来买书了吗?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便也开始将其付诸行动。
最近的集市有二十里,远者达到三十里路,我背着自己的那些书,开始了步行去各个集市的岁月。幸好各个集市之间的逢集日没有重叠,我便可以从这个集市走出之后,又走进了另一个集市,摆书摊便成了我当时的一段生活。
每到一处集市,我都会将书摊放在供销社卖书的门市部门口的墙边,在那墙上选上几个位置,打上几颗铁钉,铁钉之间用一条条的绳子串起来,一本本的书就挂在那些绳子上,整整齐齐地,倒也特招人的眼睛。
到集市上来看书的人也不少,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各样年龄的人里都有阅读欲望的人。他们选上自己喜爱看的书,然后便拿过我准备的一张张的纸,他们将那些纸铺在屁股之下,有些人则是将身子靠在墙上,这里所出现的各样的阅读姿态,倒一下子成了集市上的一道风景。
虽然自己摆着书摊让人阅读,但我的心里是经受不了供销社书柜里的图书诱惑,有时候身子也会不由自主地移向那样的地方,眼睛盯着那些书,只想将它们全买下。在书柜前待的时间长了,时间便也不知不觉地一点点地溜走了,特别让人窝心的是,等我从那些书店里走出来,自己挂着的那些书一次次地总会少上几本。
幸好那个时代的一本连环画不过几分钱,每到一处集市自己常常还能得到五毛钱的租书费,如果看书的人一旦多起来。一天还能收入一元钱。这与到集市上卖菜的那些农民比,倒也轻松了许多。农民们背上一背篓的蔬菜到集市上卖,每次也不过一两块的收入。
当然,这些走乡串镇的岁月都是发生在假期之内,开学了,自己又得走进校园。到了校园,阅读的欲望更加强烈。为了买到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有时,便偷偷地从家里多装上一些米或者偷偷地装上一些黄豆,在集市上卖掉后用得到的那些钱去买自己喜欢的那些书。阅读时也是偷着的,有时上课时也忍不住,晚自习之后,也是偷偷地躲着老师,拿着手电藏在被窝里阅读,就是因为这些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直接导致了眼睛的近视。那个时候流行的一句名言倒是影响了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既然自己的眼睛是因为阅读而近视,那自己将来一定也要走上写作之路。这是初三时的想法,但付诸行动却是从大学毕业开始。
在大学里,因为同样的爱好,结识了一位数学系的朋友,在与这他交往的过程中,他给了我一本手抄本的自传,而那本自传插页里的一首优美的诗,深深地将我迷住了。
那时并不知道这首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听这位朋友说了后,我便一次次地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将徐志摩的诗歌全借来,我一边阅读,一边记着笔记。那个时候《青年月刊》上的诗歌也是我所喜欢的,席慕蓉的诗歌也影响了很多人,我将所喜欢的诗歌一首首地抄录在一本本的本子上,那些意境优美的诗歌让我沉醉了许多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结束了大学的岁月,那是一个大学毕业就包分配的时代,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录取率远远比不了现在,一个县能够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考取大学就是相当的荣耀了。有了正式的工作,生活便也有了保障,诗歌创作便开始成了我的精神食粮。让我没想到的是,刚刚创作的第二年,自己的一首诗作就被《青年月刊》刊发了,自从这首诗歌发表后,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一千余名读者的来信。
由于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自己有幸进入了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深造,在学习的五个月时间里,自己与班上的同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各个书市之间去买各样打折的书。毕业返乡时,自己背着买来的一百多斤的书从北京回到了湘西。
创作又怎么能够离开阅读呢?就这样,一本本的书走进了我的家,她们钻进了那一个个的书柜里,书柜挤满了,她们又一个个地溜上我的桌,大桌小桌都被她们挤得满满当当的,更让我感到无奈的是,有些竞然还爬上了我的床,待在那里得意洋洋的。 一直以来,书就像恋人一般,与我进行着思想的交流;创作就像红颜知己,与我进行着灵魂的交流!
创作其实是件极耗神的事儿,但却也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儿。多年的创作生涯,自己的辛劳倒也一步步地有了收获,从发表一首诗歌,到在全国各报纸杂志发表一百余万字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我也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更让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在别人都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自费出版的今天,自己的小说集竟然能被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看中而不需要自己掏一分钱出版,这于我而言更是荣幸之至了!
阅读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阅读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极为充实!人生也因阅读而变得更有价值!
小镇与乡村,民风与民俗,爱情与亲情,自然与风情构成了《吊脚楼上的湘西》这本散文集最基本的元素,作者彭梁心用如丝般细腻的笔触,如雾般飘逸的情怀,一点点地感触着岁月里的温馨和感动。淳朴的人物,浓郁的风情,平静的笔调,温暖而祥和。
《吊脚楼上的湘西》是作者彭梁心著的一部散文集,分六辑编排,包括“青青石板街”、“飞翔在村庄里的相思鸟”、“倾听蛙声”、“永远的风景”、“那水那雾那情”、“无题的恋歌”,收文近80篇,包括《美丽的转角楼》、《腊月山村》、《铃儿叮叮当》等。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岁月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讴歌,对风物的描摹,能让人的心灵一次次地得到净化。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具有直逼人心的思想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