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昧著的《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精选了辛词24首,包括诗人小传与作品赏析两部分。每首作品,都配以与诗词意境相呼应的优秀传统中国画。辛弃疾是一个英雄,但他的壮志豪情无法在一个怯弱平庸的朝代实现,只能寄之于词。政治上的失败成就了他文学上的成功。杀敌报国的英雄情结和政治失意的牢骚,是辛弃疾大半生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内容,也因而形成了辛词与一般文人词相区别的豪雄特色。他的词,可看作他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精神的忠实纪录。同时,他在词的创作中大胆开拓创新,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本书细致解读辛词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他的词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意象阔大,气魄恢宏,充满阳刚之美;感情浓烈,或慷慨悲凉,或低沉落寞,或热情激昂,其力量皆不可抵挡,震撼人心。
辛弃疾一生不曾改变他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宏伟的报国理想,辛词豪放之中,又多悲壮之气,但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的佳作。辛弃疾将一切可写之事都写入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其艺术语言更是变化多端,是词在语言艺术上的一次重要革新。刘中昧著的《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解析深入细致,是进入辛弃疾人生和艺术世界的桥梁。
不料,就在辛弃疾成功完成使命之时,起义军中张安国叛变,勾结金兵杀害了耿京。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闻此讯,迅即率领五十多人马,急驰数百里,突袭济州(今山东巨野),在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张安国,并劝服营中耿京旧部上万人起义。辛弃疾带着这上万人摆脱金兵追赶,昼夜疾驰到达建康,将张安国斩首示众。年轻的辛弃疾成为了传奇英雄,南宋朝野为之震动:“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之后,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军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个并不理想的开头,似乎已经预示了他后半生倾尽全力,却始终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年,南宋朝廷在张浚的主持下出兵北伐,最终失败,与金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从此,主和派重新当权,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朝廷对金一直俯首称臣,不敢言战。辛弃疾的大半生,就生活在这悲哀的四十多年里。
在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辛弃疾的抗金主张和复国言论始终不被统治者采纳。不仅如此,来自沦陷区的他还不断受到朝廷中人的猜疑、歧视、排挤。当权者明知他才识超群,却不肯重用。这样,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始终沉于宦海底层,先后担任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添差通判、司农主簿等一系列无关紧要的“佐贰之职”。辛弃疾满腔热情投归南宋,却遭受如此待遇,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无奈的他不免在词中发发牢骚:“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尽管沉于下僚,辛弃疾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期间,凭着对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深刻了解,辛弃疾不断为朝廷北伐之事献计献策。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于乾道元年(1165)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乾道六年(1170)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这两篇政论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和进取方略,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强国措施,显示了辛弃疾经邦济世的非凡才能。然而,这些策论并没有引起统治集团的重视,反倒在文人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赢得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共鸣和赞誉。
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任滁州(今属安徽)知府,开始了他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宦生涯。他宽征薄赋,招收流民,恢复生产,训练民兵,实行屯田,使荒凉落后的滁州很快就面貌一新。这之后,他又连续担任了好几个州、府、路的行政长官,职位较前十年有了提升。
在地方任上,辛弃疾恪尽职守。他任江西提点刑狱,三个月平息茶商武装叛乱;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讨平农民暴动。辛弃疾做这些事时,手段比较狠辣,但他的内心却是矛盾的。他曾上书朝廷,指出老百姓上山为“盗”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要想平息人民的暴动,就必须严肃官纪。 面对辛弃疾卓著的政绩,南宋朝廷却加强了对他的防范,频频调动其职务,以免他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会培植起个人势力。湖北任上两年后,辛弃疾被支到湖南,任潭州(今长沙)知府兼湖南安抚使。在那里他兴修水利,赈济饥民,整顿乡社,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一年之后,又被调离,改任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辛弃疾针对当时社会弊端,在地方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触动了某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引起了不少官僚的不满乃至嫉恨。淳熙八年(1181)冬,他被人罗织罪名,弹劾免职。
P4-5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优秀诗篇。此后每个历史年代,诗歌创作都结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名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这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并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试图由此将古代中国人创造的最可珍贵的文化瑰宝介绍给当代海内外读者。
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对中国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诗歌至唐代而达到高峰,呈现出后人所称誉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从李白、杜甫等诗人身上,从他们留下的诗歌中,不难看出“风”“骚”以来优秀传统的回响。他们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家、社会、民生等问题;而这种主题,往往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灵历程去感悟,通过描绘自然界山川万物、人间世事民情来体现的。在唐诗的辉煌之后发展起来的宋代诗歌,成就也相当高,但最能表现此年代文学特殊成就的是词。宋代优秀的词家把这种长短句诗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凄清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神采的篇章。本书系介绍的诗人、词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五代南唐的李煜,宋代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是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星座。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克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象空间。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宛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与诗词意境相呼应的优秀传统中国画。由此,本书系的每一本书不仅引导读者欣赏、涵泳中国古典诗歌佳作,同时也带着读者一起领略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除了“诗情画意”的特色外,本书系以各位诗人、词人单独成册,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各分册包括诗人小传与作品赏析两部分。对每篇作品的赏析,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题解交代创作背景;句解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对某些难懂的字词作注释;评解部分则提要钩玄,对作品特色进行点评。我们的本意,首先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继而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个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祖先的这些遗产。久而久之,这些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会积淀下来,构成每个人头脑中一道美丽的艺术长廊,不断给人以教益、激励和艺术享受。我们期望,本书系所介绍的诗词名篇能够成为这道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所介绍的诗人、词人,都各有很多传世名篇,限于篇幅,书中每人只选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限于编辑水平,书中会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