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苦海大龙谣
苦海是什么?是一望无边的盐碱与沼泽的“沧海”。它最早的样子,就好比是原来天津塘沽、大沽一带,芦苇塘遮天,盐碱滩盖地。幽州曾是大禹的治水旧地。地势是北面环拥高山,是一望无际又数不清的、很难攀爬的险峰奇岭,如同不老天公砌在那里的一面山墙。后来北京人管后墙叫作“山墙”,与此多有关系。幽州南临沧海,远远南望,是海天连在一处的“天”。魏武帝曹操征西时,曾见大西北有一片片白茫茫的沙土地,就想起来,这和他看见的海一样,从此沙漠就叫“瀚海”(旱海)。
幽州虽然是苦海一片,但却是四季分明。英雄大禹治水后,拜别镇守幽州的龙祖,从此归隐。于是,渐渐有人家不断迁徙到这,来此落户。别看这人少得可怜,可参天大树和大小生灵,也包括豺狼虎豹,都和人做起了伙伴。有个叫契丹的部族,也骑着一对对的白马青牛来到这里,以打猎、捕鱼、种地为生。住在这的人家向来是勤劳纯朴、老实巴交,虽然家家户户过得是清贫日子,但过得都是那么随意自在。见这里开始一片安宁,就连南来北去的飞禽走兽,也争先恐后来这里落脚筑巢,和人类朝夕相伴。而龙祖从来都是将这里维持得风调雨顺,五谷丰裕,它除在幽州的几个龙潭内休养生息,并不与人争什么你多我少。
有一年,谷子刚露黄梢儿,苞米才苍皮干叶儿,水里鱼虾正准备孵子。傍晚,就见南面那大沧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旋风,卷着齐天的海潮,如同鬼叫妖嚎一般地咆哮,直扑向幽州。眼看着一棵棵参天大树,皆被恶风拦腰折断,土坯屋也被恶风吹倒卷塌,饱粒的五谷皆被海水吞没掩埋,海水一下就漫上了高山。这时,愤怒的龙祖一跃跳到北面的高山上,准备与来犯的妖魔决斗。别看百姓老实巴交,但何时来风下雨,何时天塌地陷,都会看征兆的。但这回的黑风恶浪,来得忒急忒狠,忒烈忒恶,谁也来不及躲到山上去,无数人被淹没。那情景凄惨不已,连尸首都找不到。
这风浪来得为何这么凶呢?原来是有一群孽龙在兴风作浪。孽龙见大禹去了天堂,看苦海幽州一片安宁,龙祖也已有几万年的高龄,便一心想独吞此地,好做它的行在。
就在孽龙兴妖作虐、祸害幽州黎民百姓时。逃到山上的人们,猛然听到山崩地裂似的一声怒吼。只见一条乌黑的巨龙,从八达岭一跃而起,迎向沧海方向的几条孽龙,像领了千军万马一般,驾踩着惊雷闪电,轰隆隆直取众孽龙要害,将它们分别撞翻在沧海里。此时,海面上水柱冲天,狂风大作,群龙搅在天空,自此,便有了后来人们都说的“龙卷风”。
龙祖与孽龙从天黑一直厮杀到黎明,渐渐累得不支。这时,契丹家族的那无数对白马青牛突然大吼起来,青牛用头上犄角,白马用脚下铁蹄奋力去帮助龙祖,孽龙招架不住,掉头想跑。它边跑边道:“占不了这里,也叫幽州好不了。”于是,它一边逃跑,一边吐着带苦碱的白沫。龙祖在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到东海深处,唤出龙宫内的东海龙王来问罪。而龙王明白,这是因为晚辈们争地争水的内讧,便紧逼着孽龙即刻收回淹没幽州的大水,这才罢休放手。玉皇闻知此事,就道:“既然是龙祖年迈,干脆这里就归东海龙宫管辖吧。”
孽龙不是被龙祖吃掉,就是被咬伤赶跑。大水也退了,镇守幽州的老龙祖,却因年迈已支撑不住,它不断地喘息,但还是将身躯横卧在九龙山,与被它咬死的八条孽龙卧在一处,一起变化成了沙石与粉末,或者落在地上后,被龙涎带到了泥土下面。龙祖用化作沙石的身躯,阻挡住不断涌来的海水,消除了更大的劫难,这里的人们又得以安居乐业。但只可惜,龙祖的苦胆在苦斗中被孽龙抓破,流出的胆汁浸透在沼泽地里,成了幽州的苦水(海)。
从此,所有人对幽州的记忆,只剩下这维持生命的苦水。但龙祖殁后,人们突然又发现,这地方有了一种长在水里的粮食——稻谷。因此不管地下水有多苦,水里盐碱有多么稠厚,人们照样有粮有米吃。为叫不老天下的人都吃上盐和碱,这里不断辟出无边际的盐场、碱场,于是,世间有了“白金白银”的说法。过了许多年后,中原诞生了中医,中药里有一味特别的药,专门治疗跌打损伤,闪腰岔气,接骨舒筋。它的颜色也是白白的,这即是药书里记载的——龙骨。因为龙是神物,龙骨从来也只能是在地下挖出。人们为感谢龙祖带来的无数好处,就管此地段的地形、地貌、山水、云雾,都叫作龙脉,管泉水叫龙泉,龙祖隐匿过的地方叫龙潭,有风水的高山叫作龙脊。
P2-3
从我不记事时,便由姥姥一手带大。因母亲不在身边,所以也就总没有奶吃,晚上哭或尿,都要烦姥姥来照顾我。我经常是口衔姥姥的乳头进入五光十色与红墙绿瓦交织起来的梦乡。直到上小学以后,因还与姥姥睡在同一被窝,落得同学都笑话姥姥“护犊子”。
我是极好动又极淘的孩子,极有好奇心。每晚,姥姥为哄我入睡,就必须要讲一个和前一晚不同的故事给我听,这才能使我安静,在不知不觉中,安然入睡。我常又很可气,总是听姥姥讲完一个,再讲一个,但往往仍无困意。依旧还要不断纠缠,再讲下一个故事。从我记事以来,几乎就没有听到过几个重复的故事,而且有时,姥姥讲的每一个故事,都不得不有几个版本。姥姥说,这是她没文化的缘故。
姥姥满姓为纳剌氏,为那拉氏分支,其汉姓为“安”字,属镶黄旗纳刺世家。而我的姥姥、姥爷都属仁义、诚实、憨厚性格之人,做事从不敢投机取巧。到他们这一辈,已世代久居北京,绵延香火十余代。但均未受到过优良的教育。清末时,满族间贫富的急剧变化,贪官污吏处处作梗于清王朝内部,政令朝秦暮楚。一批文人义士们,曾为振兴中国而屡遭挫败。我所接触的所有满族家庭,都非常惧怕以文字为狱的现状,虽有些许文化,但从不敢招摇过市。
民国后,姥姥嫁给年纪大他近二十岁的姥爷时,依满俗,镶黄旗的女儿嫁到镶蓝旗,该算是下嫁。而所有满族群体,都被连根拔掉,被称之为“俸禄”的铁杆庄稼。在经历八国联军的重创之后,致使已成半殖民地的清王朝,一遇辛亥革命,便彻底崩溃。由于国家落伍,中华如同于肴盘中的鱼肉,任列强嗜食。为保全性命和后代的满族,大多剪去后脑勺的辫子,自愿“变”成汉族的一员。就算是这样,民国后的各路兵匪将帅们,仍会到处袭击满族宅院,连皇城也只剩了“根”儿……1949年再次统计人口时,才发现满族仍为我国第二大民族。其实,满族早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其兴衰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兴衰,所有列强给予的耻辱同样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北京城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几朝古都,而今面对昂首矗立的高楼大厦,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姥姥在驾鹤西去前曾说,叫我一定整理出几个未曾流传的老故事,使来到北京的人知道,北京不光是有故宫、北海、颐和园,而且还有许多只有在北京才会有的传说。
以往民间故事,开篇都是从前、过去、很久以前等等,虽《守着紫禁城的传说》也有如此常例,但令读者耳目一新的,却是大多故事前都有画龙点睛的小议。使读者能感到,该故事讲述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其实,每个故事,均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历史背景”,不管您承认与否,它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故事假若被说来说去,也就变成一个新故事。每个人都会再编排创新,而不变的是故事梗概。20世纪,专家们在不断挖掘史地民俗,考古界也在坟墓中不断核查真伪。有人说,北京民间传说的数量,竟没一个小县城多。这是件悲哀的事情。
北京的民间故事,多是以建都城为起点的。比如:元朝建都时,所建“六臂哪吒城”,是十一座城门,是用哪吒的“三头六臂和两只风火轮”的总数字,用以震慑代表水的龙。因为草原上的水,还不足以衍生出这无所不能的龙来。明王朝初期,并不把龙当一回事。后才在元代基础上,分出大致三种龙来:第一是真龙,代表皇帝或天子;第二是孽龙,以水危害百姓,被关在海眼;第三是仁义好龙,为民谋福,急民所需。而清朝时的故事,却总将黑龙说为好龙或益龙,这当然是为了强化清王朝视黑为国色的国情之由。
所有能传下来的民间传说,都有其独特趣理。在北京曾不知存有多少个故事与传说,但历史不会分毫不差地继承下来。为何叫遗产?是经过历史与岁月无情冲刷后的遗物。那就是说,其中有说过、流传百年以上的故事,也有行将要消失的老传说。所以本文冠名为《守着紫禁城的传说》并不足为奇。
因本人才疏学浅,还恳请多方专家指教。
好了,我姥姥的目的现已达到,愿她在九泉之下瞑目安息。
故事大多为姥姥在世时所讲
我姥姥,满姓纳喇(纳兰)氏,汉名安富贤,满族镶黄旗人(约1902-1981年),其侄“安凤琪”随舅姥爷“辛亥”后迁徙至天津。
姥姥家临积水潭(西海)而居,出胡同右手有老石桥,桥栏杆与地安门老石桥相似,桥下水闸是由一排方木,被镶嵌于水泥的凹槽里,在这里能看见德胜门城楼(现剩箭楼)。
小时候我常问姥姥,河水要流到哪里呢?
姥姥说,流到后海、什刹海,然后是北、中、南三海,然后是元朝人郭守敬修的通惠河……
干吗要修河呢?
北京过去总是发大水,所以要修河。
干吗要发大水?
有孽龙嘛,所以每隔几年就要发大水。
孽龙是龙吗?
是,还有益龙、真龙呢。孽龙被忠臣镇住了,益龙潜在北京的海子里,真龙是真龙天子,就是过去的皇帝……
那护城河的水又是从哪来的呢?
是从西山玉泉山流出的,经万泉河、高梁河,就到了护城河,到天津后就直奔大海了。
西海隔年都会疏通河道,同龄孩子都会去河床中游玩,长辈的担心会加剧。姥姥干脆将故事讲到深夜,翌日,我势必会很晚起床,安全系数自会更高。但我还是因为偷着下河,险些丢了性命……
在水闸激流处,我曾救过几个溺水的同龄孩子。年龄稍长后,我问姥姥,您的故事是从哪里听来的?姥姥说,口述是书的老祖宗,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中国人自古就讲龙故事,外国也有童话嘛……老北京总会留下故事的。
愿本书给读者带来享受。昨晚做了梦,我突然返老还童了,我梦见姥姥高兴地翻着书说:“下辈子我要活到200岁——还讲《守着紫禁城的传说》。”
作者
富察建功所著的《守着紫禁城的传说》是以北京建城以来历代民间传说为主线,重点讲述北京地名传说、满族民俗故事、民间传奇故事。
北京城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几朝古都,而今面对昂首矗立的高楼大厦,遗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作者的姥姥在驾鹤西去前曾说,叫作者一定整理出几个未曾流传的老故事,使来到北京的人知道,北京不光是有故宫、北海、颐和园,而且还有许多只有在北京才会有的传说。
富察建功所著的《守着紫禁城的传说》,书中内容多是作者追忆其姥姥所讲的见闻故事,也有作者亲身的见闻经历,内容涉及大量北京方言、老北京人的传统生活典故等事,文字声情并茂,极具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