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面/中国名家精品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贺疆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贺疆编著的《对面》集合了20多位当代颇具实力,在文化艺术界与实业界作出巨大成绩的精英人士的风貌。作者历时四年,深入体察,以新闻的视角客观摹写,以文学的手法细笔描摹,为我们呈现出这二十几位行业精英不同的个性风貌和奋斗历程。

《对面》解读成功奥秘,品悟百味人生。独立艺术评论人贺疆历时五年,深度对话二十五位文化精英人士,解读每个人成功背后的奥秘,追寻文化发展的深层脉络。卞毓方、吕立新、高名潞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一介女子,为何季羡林弟子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说她当得起“妩媚”二字?为何著名艺术鉴赏家、文化学者吕立新先生对她悉心教导?为何美术理论家高名潞先生评价她为文立世有丈夫气,是批评的批评?为何被美术史论家易英教授称之为大才女?为何著名批评家彭德教授说她的文章写得真诚感人?为何坊间称她为当代李清照?贺疆编著的《对面》文化,对面的对面是她,打开《对面》,她就坐在你对面。

目录

满江红

 书剑啸长空

 静慧雷霆

 对面

 追梦人

 王石和他的“社会”

 出世入世

隔浦莲

 长河之名

 人间四月天

 永远的情人

 旗帜

 相忘于江湖

 老易

 为甚来此

 丹青人生

卷珠帘

 装饰散文体

 怒马啸秋风

 何去?如来!

 诉

 且弹且谈

踏莎行

 玫瑰花开

 天使的微笑

 素描不是没有颜色的

 笑傲江湖

 回声

 终朝采蓝

试读章节

书剑啸长空

说到这里,我必须拐一个弯儿。《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这个能打虎的武松的原型,相传却是江苏盐城的卞元亨。据说,卞元亨武艺高强,曾经一脚踢死过猛虎。施耐庵就把这个传说嫁接到武松身上。卞元亨,历史记载实有其人。在盐城便仓的枯枝牡丹园,还有当年卞元亨的祖父卞侪随手栽下的两株牡丹,已有800年历史。古典小说《镜花缘》对此有过记载。

卞,是一个很少见的姓氏。这个只有四笔画的姓氏,却源远流长了4000多年,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泗水河畔的古卞国。宛若长龙蜿蜒在泰山脚下、泗水河边的就是卞山,也就是青龙山。2011年7月,一个卞姓老人,登临卞山,穿越时空,与祖先对话,感慨之余,写下“家山梦雨”四个字。他,就是文学大家卞毓方。

生活就是这样,缘分注定的,纵使别后经年,依旧会在某个时刻再度重逢。1996年春,他与季老前缘再续,在未名湖畔漫步对话,就有了之后关于季老的四部传记,从《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到《季羡林图传》《千手拂云千眼观虹》。

一部《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个性激荡的文字,浓墨重彩绘制季老一生。脱稿之日,卞毓方交付季老过目。视力不明的季老请人代念,一个月后,季老只字未改,只删去四个字,说关于他孙儿季泓的大名写错了。是对卞毓方行文着字的肯定,也是季老的涵养。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他们是师生却更似知己。因为卞毓方真正走进了季老的内心,他懂得季老,他理解季老的孤苦,高处不胜寒的寂寥。在《天意从来高难问》中,卞毓方设问:晚年季羡林,世人谁能解他的“孤独”?谁能?唯有卞毓方!世间事就是如此机缘巧合。季老御鹤飞升的第二天,该书面世。一语成谶,这书名似有玄机在。

面前的卞毓方,思路清晰,语言犀利,往往是一语中的,直指问题症结。很多见过他的人说,交谈不了两句就心里发怵。但是以我观来,文人的孤傲狷介的脾性是有的,否则是不能写出那风格独树一帜的散文和传记的。但生活中的卞毓方很慈祥,并没有距离的威压感。提及当年自己的一些“小恶作剧”,一脸得意,一派天真。

他让我看他那两个大书柜,一个盛满金庸的书,一个塞满考古书籍。想起季老在世时,曾经这样评价卞毓方:“毓方之所以肯下苦功夫,惨淡经营而又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他腹笥充盈,对中国的诗文阅读极广,又兼浩气盈胸,见识卓荦。此外,他还有一个作家所必须具有的灵感。”中肯确切!卞毓方的散文,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笔下千军万马,腹中静慧二气,融历史、文化、人文、人性于一体,殷殷的人性关怀和历史反思隐藏在洒脱的文字背后,嶙嶙突兀,凛凛寒芒。

犹记得1999年年初,卞毓方在《十月》开了一个散文专栏《长歌当啸》,内容关乎20世纪的思想文化大家——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马寅初等,均已发表或脱稿。接下来,他打算写金庸。他买了金庸所有的小说,为了比较,他同时也阅尽梁羽生和古龙的小说。通过比较和对照,发现他们的趋同和差异所在。读《南天试剑》,卞毓方不是文人,而是长铗在手的江湖侠客,一支如椽巨笔幻化成轻灵长剑,剑出鞘,龙吟声不绝,寒芒闪处,剑气如虹飞花摘叶,金庸、古龙、梁羽生,古人今人,剑随意走,指点江湖。读者醉了,但是他清醒着,他是清醒而冷静的剑客。

卞毓方有个习惯,也可以说是原则,对那些可能或即将成为笔下的人物或事物,他从来是未雨绸缪,事前做大量研究,遍读有关书籍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很多人,通过梳理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入手,文章立意高远、观点卓异,出其不意而又直达巅峰。更兼他的思维缜密,行文恢宏,语言辉煌。读他的文章,你会发现他的遣词造句功力了得,在对文字的挖掘方面是一种贡献。在当今浮躁的文化氛围下,这样为文者可谓是屈指可数。而他一直就这样一路走来,心无旁骛。无论是先期的散文,还是近年来的人物传记。

一次在参加一个画展的路上,他疲惫地说,最近太累了,为了写一个人,就要读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而自己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仅仅是三五千字而已。然而也有很多时候,他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之后而放弃不写的。但他并不认为是浪费时间,他说,他们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思考对自己是大有裨益的。所谓开卷有益是也。他这种为文负责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然而大量的工作无疑耗费了他很多时间和精力。

2010年,卞毓方着手《千手拂云千眼观虹》,为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等大师立传。卞毓方认为这六人共同点有五:同庚(1911年诞生)、与清华大学有渊源、赴欧美留学、大家、长寿。值得横向比较,纵向思考。其中为了找到钱学森的一本英文版的书,他专程飞到美国,结果空手而归。后听说台湾有翻译本,又辗转托朋友买来,再费尽周折捎给他。

如果说大量购书、读书尚且只是花个银子、费点脑力的话,而要采访这些硕果仅存的大师级别的人物,则颇为艰难,辗转周折。幸而晤面是几世修来的缘分,惆怅无奈的无功而返也是常有的事。每每谈及于此,他的话语里便带有萧瑟的低沉:“其实采访哪一个人都不容易。”P4-6

序言

妩媚——写在《对面》前面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一言既出,天下人皆拊掌喝彩;就中“妩媚”二字,下得尤妙,堪谓神来之笔!

“妩”,本意“美女”,美女之“媚”,益见其婀娜妖娆。后人又言“孙权之妩媚”,“魏徵之妩媚”,由婵娟而须眉,使词意更加倜傥风流。

到辛弃疾这里,“妩媚”二字,既指青山,也反衬自己,词意越发自由奔放,神完气足。宋之词坛,辛词之“青山妩媚”,与东坡之“大江东去”比肩而立,蔚为绝代双峰。

一次与贺疆闲谈,她说,遗世辛词六百,有四百首是在范如玉红袖添香下写成的。细问,原来才女范如玉是河北邢台人,贺疆的前辈同乡。难怪她对辛词如此熟稔,笔下每每有股不让须眉的气度。

河北邢台,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原生地。贺疆说过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战场就在她家门口。不远处就是史上著名的沙丘宫遗址,商纣王酒池肉林和赵武灵王天下会盟之处。据说,阿房宫就是仿照沙丘宫建造的。这样历史底蕴下成长的女子,气度不凡也就理解了。

贺疆之“疆”,古义亦通“强”。其名磅礴,一扫脂粉习气。她说睹名思义,自己一直被人误会成男子。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往往与个性或命运有关。初识贺疆,知道她是英文专业出身,后研美术史。读了她的文章,知道她的中文修养绝不逊于中文系出来的人。这现象很有趣,余光中就说过,台湾外文系出身的作家,常常有过人之处,如梁实秋等,当然还有他自己,等等。大陆的钱锺书、季羡林、曹禺,不也是如此吗?

贺疆晋京,经人引荐,问道于我。大概是在2010年的冬日吧,当时我正在写《寻找大师》,建议她和我一起干。贺疆决定另辟蹊径。四年后的今天,她践约而来。数十位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要一一亲自去寻找,去阅读,去碰撞,去勾勒,其艰辛的程度,远远超过我。

因为我毕竟有一种身份,有一个轨道,而她刚开始,几乎什么都没有,一切要从零创造。

我写《寻找大师》,是多年的积累,是既有课题的延伸,而她只是听了我的建议,说动手就动手。此份豪侠、执着,令人动容。

何谓大师?在我看来,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现实却是大师短缺,伪才浮学盛行,所以才要寻找。找是一种过程,找的本身,往往比结论更有意义。

我问贺疆:“你找到了什么?”

她沉默片刻,说:“找到了自己。”

出人意料而又发人深省。

好一个找到了自己!  世间有几人能真正找到自己?

贺疆笔下的人物,涉猎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举凡文化、音乐、艺术、经济、影视,皆囊括其中。我深知,写一个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人,要把他研究透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譬如我当年写蔡元培,读过的资料,不下数百万字,而落笔成文,也仅六七千字而已。其间耗费的精力,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速食年代,能安安静静、苦心孤诣地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实在难得。

贺疆终于出道了。尤为难得的是,她至今仍处于半求学、半工作、半无业状态。单单这种精神,就令人肃然起敬。我看着她一步步走来,起初出手很快,后来渐写渐慢,不是江郎才尽,而是积学储才,感悟日深,下笔也就越来越沉着,越来越持重。

贺疆长于散文与评论,精于诗词、联语。我劝她千万莫放松英文,这是她的专业,是她的底蕴、气场。我祝愿她立足本土,再丈量世界。到那时候,她会发现,既往的一切,都不会浪费,都是不可多得的营养。只要耕耘,必有收获,信然!

人生的每一步,都通向命运的终点!

卞毓方

2014年6月29日

后记

2014年五四青年节,邂逅了一个关于“先生”的展览,为一个远逝的时代造像,为那些特立独行的先生留影。“先生”二字,引得我感慨不已,儿时父亲牵我走进学堂,指着一个戴眼镜的老人让我鞠躬,说:“快叫先生。”只一声“先生”,只一个鞠躬,就让这两个字在我心中庄严神圣起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孟子释义有学问的长者,多指男性,衍伸之处也指有较高修为、德高望重的社会女性,比如宋庆龄先生。当下,世间种种称谓被拿来反复烘烤,变了味道。独独先生一词,不曾被大肆玷污。在当下人人皆可为大师的时代,却不是人人可以冠之以“先生”二字的。“先生”二字在我心中已经抽离成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象征,已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

宋代张咏诗云:“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神和气质,而这些气质就体现在一个个人身上,文化的血脉就这样一代代传承。

在我30岁之后的人生里,遇到很多老师,教诲良多,让我受益终生。其中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深远,一位是卞毓方先生,一位是吕立新先生。前者明晓我以立身之本,后者清晰我以人生方向。

2010年冬,有雪,清寒。对面是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一口苏北口音讲述着他是怎样写文章的,他以这样的方式传授我写作的要义。卞先生对我提过三个要求:第_,要守住,经得起权、名、利的考验。第一,文章要有思想有内容。第三,要耐住寂寞,时间、精力、生命有限,固守寂寞方能保证每一寸光阴的厚度,寂寞才能有慧心慧眼冷静客观看穿世情。这些话我都牢牢记得,成为我坚守自己为文为人的最大支撑点。抬眼,对面墙上的季羡林先生在慈祥地微笑。

2011年秋,午后,对面坐着吕立新先生,儒雅地畅谈着他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一场轻松的会话,印象深刻的是走出门来,金黄的银杏、凝重的红墙涌进我眼帘,绚烂到震撼。之后,吕先生对我在艺术鉴赏和为文立世方面悉心指教,总让我有种回到儿时先生手把手教我识字读书的恍然。受教之时并不觉得,在今天回头看,才猛然发觉,我已经不知不觉地步上他的后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此巨大,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最感慨的。

当年,卞先生着手写《寻找大师》(已出版),他建议我写《寻找大家》。他说这是个没有大师也没有大家的年代,正因为没有大师没有大家,才要寻找。

师生之间说话,无须多言,已经了然于心。剩下的只是时间,佐以耐心和坚持了。之后的四年多时间,我一点点能做的就是:与不同的人对面而坐,对面而谈。归来,面对自己,面对心灵。慢慢我觉得我不是在寻找大家,而是不断追问一个哲性命题——我们是谁?

高更有一幅名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命题,千百年来拷问着每一个人。于我也如此,这种质问的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振聋发聩。每一次对话一个人,与他对面而坐,我都不由自主地在心里问他是谁?他何为?他又为何?对话过后,我依旧在问,我又是谁?我能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年的坚持的对话和书写,个中滋味不说也罢。很多人问我,做这些事有意义吗?

有意义吗?

意义几何,我没有想过那么多,我只知道人生在世,总要有落子无悔,不问结果的勇气和决绝。

佛家说,人生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解读小众里,解读自己。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翻阅山高水长,在他们的生命里参悟漫漫岁月。在寻找中,寻找一点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也找到自己。生命的层次和厚度就这样不动声色地一点点丰盈一点点成全。

对面的人不同轮换,对面是谁?谁的对面又是谁?谁人知来路,又知归途?

问道,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不是城堡,而是人性的本真!

邂逅先生,明晓先生与文化血脉之息息关重!

道朴素莫能与之争美!

知其然,安矣!

贺疆

于北京2014年6月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