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中外名人的必备工具书,以名人生活的时代为序,以广阔的视野遴选中外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300多位名人,他们分别来自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史学、文学、艺术、军事等领域。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讲述名人的生平事迹、奋斗历程、贡献成就,重点剖析名人的成败之道和独特的人生经历。通过简明科学的体例和精美艺术的图文设计将名人的人生经历、个人成就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简明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为读者构筑了一座宏大、壮丽的中外名人展览馆。打开这本由鸿雁编写的《中外名人大传(超值全彩白金版)(精)》,洞察众多名人的内心世界,从名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奋斗的力量和拼搏的勇气,产生不竭动力;从名人的成败得失中获取成功的密码,少走弯路,顺利获取成功。
由鸿雁编写的《中外名人大传(超值全彩白金版)(精)》讲述了:从扭转乾坤的拿破仑到颠倒世界的希特勒;从探索宇宙奥秘的爱因斯坦到追问人类心灵的弗洛伊德;从谱写人间天籁的莫扎特到风情万种的玛丽莲·梦露……一个个被一说再说的名字,凝结沉积成一种厚重的历史。细读他们,便是在阅读一个国家,了解一个民族,认识一种文化。
名人之所以成名,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天资、际遇或不足为外人言道的种种秘密,从他们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让人生少一段弯路,让弱者强、强者勇;从成功中吸收有益的经验,让生命多一分精彩,让勇者智、智者成,做到明史达变,鉴往知来。
孔子离开鲁国后,在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卫国。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粟六万斗,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予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一行路过匡城时,因为被误认为是曾经骚扰过匡地的阳虎一伙,被人围困了五日。
一场虚惊过后,孔子离开匡邑,想去晋国。刚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孔子此后在卫国住了两年。
但年迈的卫灵公对于治理国家并不起劲,虽然尊敬孔子,却无意让他参政,只是偶尔让夫人召见召见他,随车陪驾,招摇过市。孔子对此很失望,感到久居无益,两年后又离开了卫国。
这次,孔子一行辗转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国攻打陈国,弱小的陈国无力自保,局势危险,孔子只好带着弟子离开陈国。
在经过陈、蔡两国交界处时,正遇上吴、楚两国交兵,孔子师徒被乱军所围,可孔子还每天坚持教学,照样谈笑风生。他教育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即使处于穷困的境地,也不会改变操守,要是小人遭遇穷困,就要越轨胡来了。另外,他还派口才出众的子贡去同楚军交涉,终于在楚军保护下,死里逃生。
当时的楚昭王想重用孔子,但遭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国相子西认为,孔子有实现周公事业的想法,如果给他封地,再加上贤能弟子的辅佐,将会对楚国构成威胁。楚昭王就此打消了念头。孔子只得离开楚国,回头北返。
在归途中,孔子遇到楚国狂士接舆,接舆唱道:“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算了,算了,如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听到这里,联想起自己转游各国,道途艰辛,但仍一事无成,而自己又已垂老矣。不过即使如此,孔子仍不主张消极避世,而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孔子又来到卫国。这一次,他在卫国住得比较久。虽然他本人因不满蒯聩与卫出公二人不遵父子之道,拒绝当官,但他的弟子则有的在卫国身居高位,有的回鲁国做了大官。年迈的孔子身居异乡,越来越想念自己的祖国。在卫国居住五年之后,他终于回到阔别十四年之久的故土。
孔子晚年能顺利归鲁,得益于他的弟子。 鲁哀公七年,吴与鲁在于鄙会盟,鲁国被迫进献厚礼,吴国还要求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去朝见,幸亏子贡从中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吴国攻打鲁国,又是以有苦为首的七百勇士誓死抵抗,才打退吴兵。鲁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领“季氏之甲”击退齐军,立了战功,深得季康子赏识。冉求极力向季康子推荐孔子。季康子便派人带了重礼迎孔子回国。
孔子回鲁以后,鲁哀公和季康子以“国老”之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但季康子的施政方法却与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相悖。季康子对鲁国盗贼众多表示担忧,向孔子求教如何治“盗”,孔子却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那么即使给予奖赏也不会去偷盗。”这实际是讽刺季康子的穷奢极欲。
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国相田常杀死了齐国君王简公。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所以他拜见了鲁哀公,请求出兵伐齐。但鲁哀公却说:“齐强鲁弱,怎么能去讨伐呢!”让他去找执政的季康子商量。
季氏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均与孔子政见不和,又经常受到孔子的批评和讽刺,当然不会理睬孔子。
孔子由于一再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在晚年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作为教授弟子的课本。P5-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显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他们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世界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
虽然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但有时,特定人物对于历史的走向在某种意义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兴了一个国家,或亡了一个王朝;或推进了历史的进程,或延迟了历史的脚步。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切历史剧都是现代剧,一切历史人物都折射着当代人的影子。我们现代人应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学到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让人生少一段弯路,让弱者强、强者勇;从成功中吸收有益的经验,让生命多一分精彩,让勇者智、智者成,做到明史达变,鉴往知来。要达到以上目的,阅读、学习和研究人物传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好的人物传记,能够系统全面地再现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是写得很细的历史,能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迪。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只有那些暗合了历史发展走向(无论是顺应还是悖逆)的人才有可能走进名人的殿堂,被历史所铭刻。在这个意义上,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名人甚至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这是英雄引领了时势。
从扭转乾坤的拿破仑到颠倒世界的希特勒;从探索宇宙奥秘的爱因斯坦到追问人类心灵的弗洛伊德;从普写人间天籁的莫扎特到风情万种的玛丽莲·梦露……一个个被一说再说的名字,被写成文学作品,编入电影电视,代代相传,凝结沉积成一种厚重的历史。细读他们,便是在阅读一个国家,了解一个民族,认识一种文化。
名人之所以成名——不论是美名骂名,还是艳名恶名——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天资、际遇或不足为外人言道的种种秘密,这才是今日之平凡人关注的焦点。从名人身上体验生存谋略与成功智慧,从名人光环背后挖掘成名成家的真正秘诀,为我所鉴,这就是本书所要承载的社会意义。
本书所撷选的名人均为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无论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诸领域,都广有涉及。这便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能:从不同的人生角度去体会名人,从不同的价值角度去看待名人。其次,本书对名人的表述更为人性化。名人往往被神化,这便隔绝了名人与平凡人之间的共性。本书的撰写宗旨是先将名人还原为人,再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名人之所以区别于普通人的原因。其中一些真实的表述可能会与社会对名人的惯常认识相左,但作为对历史的真实叙述和对名人严谨查证后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将予以保留。最后,本书的精彩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直观、更真实的阅读方式。图片资料作为文字的最直观的反映、补充,其客观性与立体感对读者视觉和内心所造成的冲击力是单一的文字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