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上的渔翁/刘健屏儿童文学精品书系》为著名作家刘健屏的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有12个短篇小说经典作品。笔触幽默诙谐,格调健康,可读性、趣味性双佳。其中《漫画上的渔翁》《演反角的叔叔》《痛苦的旅程》,都是在业内受到广泛赞誉的短篇佳作。此次改版,增加了内文配图。
| 书名 | 漫画上的渔翁/刘健屏儿童文学精品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刘健屏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漫画上的渔翁/刘健屏儿童文学精品书系》为著名作家刘健屏的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有12个短篇小说经典作品。笔触幽默诙谐,格调健康,可读性、趣味性双佳。其中《漫画上的渔翁》《演反角的叔叔》《痛苦的旅程》,都是在业内受到广泛赞誉的短篇佳作。此次改版,增加了内文配图。 内容推荐 《漫画上的渔翁/刘健屏儿童文学精品书系》收入了著名作家刘健屏先生创作的十二篇短篇小说佳作。 作家以娴熟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个或诙谐有趣、或真挚动人的独特故事。文字活泼优美,故事引人入胜,尤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欢蹦乱跳,出点子搞名堂,时而扮个鬼脸,时而露个滑稽相,甚至于闹个恶作剧,读来让人捧腹,掩卷又让人沉思…… 目录 漫画上的渔翁 龚大明戒“药” 沙喉咙 胆小的勇士 诀窍 入队第一天 “假姑娘” 交了“倒霉运”的人 演反角的叔叔 痛苦的旅途 失败者 她们笑了 附录 附录1 首版《漫画上的渔翁》序(陈伯) 附录2 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一评刘健屏儿童小说集《漫画上 的渔翁》(顾宪谈) 附录3 刘健屏主要著作目录 附录4 刘健屏作品获奖记录 附录5 刘健屏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目录 附录6 名家插画博物馆 后记 试读章节 “姚靖没让看,我只瞟了一眼。好像有渔网,还有一个渔翁。我问,是给罗小波画的吗?她说是的,还说是结合你的‘志愿’问题画的呢。” 罗小波一个劲地搔起了头皮。怪,太怪了!渔翁?志愿问题?难道我罗小波的志愿是将来当个“渔翁”吗?真是!唉唉!姚靖今天是怎么了?怎么凭空把他和“渔翁”连在一起呢?“渔翁”,算什么志愿!罗小波在梦里也没和他见过一回面呀! 罗小波心里痒痒的,像有无数只小虫在爬。他确实树立过许多志愿——他的志愿本来是打算保密的,先不说出来,等到实现了,吓同学们一跳;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立下一个志愿,总憋不住在同学们面前趾高气扬地宣布一次又一次。当然,这些志愿经过试验,都让他一个个地抛弃了,新的志愿到今天还没“想”出来呢!但话得说清楚,这可不是他见好爱好、志愿多变,实在是要实现那几个志愿难度太、太……怎么说呢? 起初,罗小波是想当个小提琴家。 他家隔壁的莹莹姐,才比他大三岁,可拉的提琴就是优美、好听、动人……反正叫你听上三天三夜也不会厌。她不仅常到台上去独奏,去年还考上了艺术学院哩。看莹莹姐拉得那样得意,罗小波羡慕极了——嗨,我也要学拉小提琴!我要好好练,练得比莹莹姐还好,也上台去独奏,还录音、灌唱片……嘻,宁宁家里不是有架录音机吗?以后只要有空,约上几个同学,把机器一开,磁带往上面一放,播音员阿姨的声音就会出来:“下面请听小提琴独奏,演奏者:罗小波……”哈,那该多么美呀!对,我就当小提琴家。 可罗小波还没小提琴呢。没话说,向妈妈要! “妈妈,给我买把小提琴吧!我保证不吃零食,也不要买蓝运动衫了,保证好好练琴!” 妈妈说:“你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时侯,总是这样保证又保证的,可东西一到手从来不照着做。不买!” “妈妈,我要当小提琴家呢!买吧!这次一定说到做到!一定!” 妈妈还是把琴买来了。看,多好的提琴!油光光、清亮亮,琴弦一拨,叮叮咚咚。罗小波高兴得又是跳又是叫,妹妹想碰一下,他也没答应。这天晚上,他咿咿呀呀地拉了大半夜,睡觉时也把它放在枕头边;第二天,天没亮又拉开了。当然,他还不懂怎么拉法,是在胡拉。 还是妈妈想得周到,替罗小波请了一位教提琴的老师,并约好每星期去上一次课。 罗小波去上课了。第一次,老师只教了他拉琴的姿势和拉“哆来咪发唆”,连“拉西哆”还不教。罗小波愣住了:一个星期就拉这么几个音,哪年哪月才能上台独奏!回到家里,他照老师布置的只拉了几下子,又自己胡乱拉开了。说也怪,以前莹莹姐在家拉琴的时候,妹妹会快活地扯起嗓子和着唱;而他拉琴,妹妹竟捂住耳朵,说他“吱哑吱哑”像野鸡叫。第二次去,老师要他复习一遍。就那几个音,罗小波竟拉了一头汗也没拉准。老师没说什么,只是要他再练一星期。我的天!罗小波张大的嘴巴半天没合拢:这样练法,到头发白也学不成几个曲子呀! 第三次,罗小波没敢去。要是再拉不准,那多难为情!再说,老师告诉他,这次去还要学认“五线谱”。你见过“五线谱”吗? P4-7 后记 把三十多年前写的作品拿出来重新出版我一直心存疑虑。总觉得当年的我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过于肤浅,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稚嫩而不堪卒读,总觉得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对我的作品不会有兴趣……所以,我的朋友曾多次约我把过去的作品结集出版,我都一次次婉拒了。 去年12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曹文轩《草房子》300刷庆典活动,我作为当年该书的策划组稿者应邀出席。期间,苏少社很真诚很郑重地向我提出了结集出版我三十年前作品的意向。我笑着把我的疑虑一一叙说,他们却严肃地把我的疑虑一一驳回,其真情和坚定令我感动。 对苏少社我是有很深感情的。从《少年文艺》杂志的小说编辑到文学编辑室主任到副社长,我在苏少社服务了整整二十一年。我是在苏少社成长起来的,苏少社的荣辱都会牵动我的心。现在刚退休,他们满怀期待地把我的作品当作“资源”,充满热情地为我筹划出书,我还推三阻四,岂不过于矫情!把那些“疑虑”抛到一边去吧,就像行走江湖的老人坐下来偶尔聊聊年轻时的传说,或像彩照纷呈的今日晒晒旧时的黑白老照片一样,或许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我的儿童文学写作生涯很短暂,且完全是业余的。 1978年我从昆山文化馆调入江苏《少年文艺》杂志担任小说编辑,至1988年离开,整整十年。我除了极其认真地干好我的主业,伏案写作基本覆盖了我的业余生活。于是,就有了这六部书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也算是排在全国儿童文学阵营里靠前的方阵,有些作品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获得过一些奖,被译介至海外出版,还被改编成影视剧等。也许我并不珍视我的这些作品,也不珍视获得的那些奖项,但我珍视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珍视那段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说真的,我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7年底,我写完《今年你七岁》后,就此封笔,不再写作。许多朋友大为惋惜,说我的创作正如日中天,怎么说不写就不写了呢?究其原因,一是感觉自己的创作很难有新的超越,我恐惧雷同,与其自己重复自己,不如该歇手时就歇手;二是调任文学室主任,被新的工作新的岗位所吸引所振奋。写作是件呕心沥血的事,一旦不写顿觉身轻如燕,我这个本质上贪玩的人自然倒向了慵懒……原想休笔几年,不曾想一休就是三十年。,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年我个人的创作园地荒芜了,但在职场上也还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初入儿童文学之门时的粗浅稚嫩和逐步地成长,在这些作品里是有迹可循的。尤其三部短篇小说集呈现着不尽相同的风格,甚至颇具跳跃性。在这里,我不想赘述我的儿童文学观,我觉得,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入,是随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入而深入的。阶段不同,认识不同,艺术趣味发生变化,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如果现在让我写,还不知道会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所以,我无法去修改或润色三十年前的作品。我只能完全维持它们的原貌,甚至保留当年的写作日期。除了两个中篇小说合而为一外,其余基本保持原来的书名及篇目。为了更真实地体现这些作品的“历史感”,我增设了“附录”,把当年书上的序言或后记及相关的评论,还有我的一些有关儿童文学创作的感想附在了书后。 虽然三十年没有写作,似乎离儿童文学渐行渐远了。其实,我片刻没有疏离儿童文学。我一直以一种感恩的心情注视着当今的儿童文学。且不说我在苏少社任文学室主任及副社长时,推出一套套丛书,推动着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即便调至文艺社、人民社,我依然亲任责编,不间断地出版儿童文学作品。我所以执着地做着这些,完全缘于无法抗拒的儿童文学情结。我曾经说过,我与儿童文学有着持久的难以割舍的牵挂,我愿意成为一个特别亲近孩子而又懂得尊重童年的人,我愿意为捍卫今天孩子的幸福而继续忙碌,因为这样的忙碌能使我的快乐得以继续。 在做这套书时我虽不无惶恐,但内心更多的是涌动着温暖。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年轻时代,仿佛又坐回到灯下在写我的小说。我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十分感谢苏少社的领导,没有他们的坚定,这套书一定出不来。还要感谢这套书的文编、美编、印制、营销等部门的朋友,他们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可以说,苏少社每一个层级、每一个环节与这套书交集,相关人员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让我深深感动。谢谢大家了1 2016年8月于南京中国人家刘园 书评(媒体评论) 这册集子共包含十二个短篇小说。写的是少年儿童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面巨大的明亮的镜子,它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的种种情况。我们新生一代的茁壮成长,身体要洗澡,精神要振奋,思想要先进,态度要端正……让大伙儿照照镜子吧。 ——陈伯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