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 周建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比较视阈中的中日审美意识

 第一节 游于儒道佛互补之境

一 “充实之谓美”与“顺乎自然”

二 “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

三 “自然之妙谛”与“简易之深趣”

四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与“托其根于心” 

 第二节 主意的情感世界与主情的审美世界

一 中国:美善结合与美真统一的对立共处

二 日本:以真为美

三 主意与主情 

 第三节 自然审美之趣

一 自然本体的复归和超越 

二 “比德”自然观:对人生终极关怀的精神思索

三 “植物美学观”:对自然微妙变化的纤细感受

第二章 禅理意趣

 第一节 中日艺术审美的理想境界

一 禅宗思想与艺术审美 

二 “悟”与“空” 

 第二节 活泼泼之生气与哀伤悲美之色彩

一 享受悟道的喜悅

二 品味寂寞的虚空

第三章 “物感”与“物哀”

 第一节 “物感”:审美之感动

一 “物感”说的缘起与发展

二 作为文艺审美范畴的“物感”理念

 第二节 “物哀”:“无常”之悲美

一 从“哀”到“物哀”的演进

二 “物哀”作为审美理念

 第三节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一 哲学根源:“天人合一”与“无常”悲美 

二 两个审美范畴形成的理论背景

三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第四节 审美内涵之比较

一 “心物交感”与“同情同构”

二 “感于物”与“哀于物”

三 自然审美之情趣

第四章 “神韵”与“幽玄”

 第一节 “神韵”的历史流变和审美指向

一 “神韵”的历史流程

二 “意在言外”的“韵味”之美

 第二节 “幽玄”的沿革发展和审美趣味

一 “幽玄”的沿革发展

二 “缥缈朦胧”的“余情”之趣

 第三节 韵味无穷与余情余韵

一 “韵味”与“余情”一一共同的审美趣味

二 “淡远”与“幽深”一一同中有异的审美风格

三 “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言简而意丰”

第五章 “趣”与“寂”

 第一节 尚“趣”: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传统

一 “趣”范畴的历史梳理

二 “趣”范畴的审美内涵

三 以“趣”为母体所形成的结构系统

 第二节 寻“寂”:日本古典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 “寂”范畴的历史沿革

二 幽玄之空寂:“寂”在茶道 

三 风雅之闲寂:“寂”在俳谐 

 第三节 “趣”与“寂”的诗性色彩

一 生命的主体性张扬

二 现实中的在场与理想中的不在场

三 “趣”:以诗性之纯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四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怀 

 第四节 “趣”与“寂”的相通与相异

一 审美价值上的相通性

二 理论内涵上的相异性

余论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周建萍编著的《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主要是围绕中日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它们之间又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审美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廓清其理论内涵,理解和把握各自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质。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古典美学对日本的影响,而且可以认识到这种影响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同时在比较的过程中也能够寻求到中日美学所存在的一些共通规律和各自的民族特质。

编辑推荐

周建萍编著的《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在各对所比较古典审美范畴的选择、提炼和总体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其次,在方法论上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每个范畴的梳理及每对范畴的比较始终贯穿着历史的线索,并从逻辑层面上作一引领。比较中不仅注重历史资料的考据实证,而且尽可能地进行审美上的理论阐释,这种阐释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不仅给予范畴本身的研究以无限的活力,也使得两国古典审美范畴的比较有更多的言说空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