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休兹、克里斯·曼著的《铁血与面包(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是一部较全面、权威的纳粹德国史,它填补了长期以来有关希特勒德国及其罪恶体制的研究空白,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全过程,并且深入探讨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
| 书名 | 铁血与面包(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英)马修·休兹//克里斯·曼 |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修·休兹、克里斯·曼著的《铁血与面包(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是一部较全面、权威的纳粹德国史,它填补了长期以来有关希特勒德国及其罪恶体制的研究空白,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全过程,并且深入探讨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 内容推荐 透过平凡德国士兵与平民的亲身体验,检视当时生活的所有方面。 纳粹统治对国家经济、文化与女性权利的影响。 纳粹党卫队与盖世太保如何组织。 民众对种族政策的态度和对迫害犹太人的认知与参与情形。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是史上最恶名昭彰的政权之一,他们必须为第二次大战期间压迫并杀害数百万人的罪行负责。 世上有许多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分析纳粹党的书籍,但生活在纳粹政权下的人民处境究竟如何?遭受希特勒统治的情况又是怎么样?马修·休兹、克里斯·曼著的《铁血与面包(第三帝国社会生活史)》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检视纳粹统治下的所有方面,并记录20世纪30年代初期德国民众的看法,那时纳粹主义带来经济利益,而且纳粹政权丑陋的种族歧视本质尚未暴露出来。本书对纳粹统治下妇女与小孩的角色、大众文化与高级艺术的面貌、工业的地位和军队的作用、纳粹党与德国人民生活的融合都有描述。另外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德国平民对种族政策的态度和他们反对希特勒的天性都有翔实的记录。 本书所收录的280张照片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生活状况。 目录 第1章 阿道夫·希特勒 艰苦的童年 大战结束 第7位党员? 命定之人 啤酒馆政变 希特勒与移交的权力结构 第2章 没有希望的民族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魏玛共和国 志愿军 经济崩溃 反犹主义 希特勒掌权 对魏玛共和国的定论 第3章 纳粹经济奇迹 混合经济 失业状态与哈亚马尔·沙赫特 赫尔曼·戈林 德意志劳动阵线 工人的独立 第4章 纳粹与青年 党卫军第12师“希特勒青年团”师 希特勒学校 反对希特勒青年团 第5章 妇女与第三帝国 盖尔特鲁德·修慈-克林科 母亲们 双重标准 妇女与再武装 妇女在乡间 纳粹统治的现实 第6章 纳粹统治下的日常生活 人民与宗教 新教与一体化 天主教会 农村生活 钢铁般的牢固控制 第7章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活动 焚书 纳粹艺术:对战争的热爱 第8章 恐怖降临 反犹主义门 “反社会者” 精神疾病门 第9章 旋风般的胜利 朱可夫的反攻门 第10章 厄运的前兆1941—1944年 第6军团戛然而止门 库尔斯克的钢铁炼狱门 第二战场门 压倒性火力门 第11章 本土战线:工业与生产 劳工短缺门 盟军大轰炸门 轰炸与生产门 第12章 本土战线:德国的生活 日常生活的现实门 娱乐消遣门 民心士气门 第13章 最后战役 地狱般的旅程 国民突击队 柏林的战斗 纳粹的复仇 全面投降 第14章 反抗 左派 红色管弦乐团 萧尔兄妹之死 早期的反纳粹计划 阴谋失败 第15章 种族灭绝 系统性屠杀 勇敢的抗议 死亡集中营 第16章 战败的德意志 再度降临的和平 术语表 试读章节 希特勒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虽然母亲相当溺爱他,但父亲却极为严厉,难以相处。阿洛伊斯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省政府民事公务人员,为人节俭、严厉、学究、自负、缺乏幽默感,且具有阶级意识。阿洛伊斯对于经营家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比较喜欢把时间用来在酒吧喝酒和抽烟,或是沉迷于养蜂。阿洛伊斯结过三次婚,是一个冷漠的人,他的体罚也许对儿子阿道夫造成深刻冲击,可能对阿道夫以高人一等的蔑视对待柔顺的女性、想要主导一切的欲望、无法深入经营人际关系和他巨大的憎恨能量产生了影响。从早年开始,阿道夫的坚强意志就与父亲的意志相冲突,这样的冲突总是使年少的阿道夫遭受严重打击,正如阿道夫的妹妹宝拉(Paula)日后所回忆的:“尤其是我的哥哥阿道夫挑战父亲严厉态度的底线,因此每天都遭到不折不扣的打击……然而每一次我的母亲都会爱抚他、拥抱他,并试着用她的慈爱来获得父亲用严厉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艰苦的童年 阿道夫也未能接受完善的教育。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而迁居,使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断,最后阿道夫在1900年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就读。希特勒的父亲给他选择了一般中学,而非高级文科中学。一般中学较注重职业训练,不太重视传统的教育,这反映出阿道夫的父亲抱持的观点,认为古典和人文主义科目对于将来谋职维生并没有太大用处。在一般中学求学期间,希特勒的表现并不突出,课业成绩乏善可陈,平常不守规矩,时时和试图管教他的师长们起冲突,为自己惹来麻烦。由于希特勒对于学校教育和师长们厌恶万分,他因此中断了学业。希特勒对学术研究和有关知识分子的一切事物的蔑视,都可以在纳粹主义中找到最强烈的表达。他评论道:“我的老师大部分在心智上都有些问题,而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终其一生都是货真价实的傻子。”在求学期间和往后的日子里,希特勒唯一感兴趣的主题就是德国,凡是公共图书馆里内容与德国各个方面相关的书籍,他都会加以研读。 1907年,希特勒前往维也纳,想要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读,不过却无法通过入学考试,这对他来说是另一次打击,也是他憎恨教师和知识分子更深一层的根源。他的母亲在第二年过逝,因此从这时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就待在维也纳勉强糊口(1913年至1914年时则是在慕尼黑)。这位德国未来的总理沦落到睡在廉价旅馆里,整天穿着长大衣,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其他同样贫困潦倒的朋友们就给他取了个绰号“欧姆·保罗·克吕格”(OhmPaul Kruger),这是当时波尔人(Boer)首领的名字。然而希特勒可不是那种愿意安于贫困的人,他的姑母把他母亲的一些遗产施舍给他,而且再加上帮人画素描的收入,一幅画可以卖5克朗,他的生活水准提高了,收入偶尔还能达到年轻教师的水准,但是在其他时候仍为缺钱所苦。说实在的,从整体角度来看,希特勒在维也纳的这6年生活确实不怎么好过。(P2-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