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一个小官吏家庭。其父王益,时任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王益的续弦(王益的第一个妻子留下两个男孩,早早去世)。这是吴氏第一次生产,因此全家上下都非常紧张,好在孩子顺利地出生了,大家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王氏家族并非豪门大户,也不是名门贵族。在王安石出生之前,王家的家谱上找不到有名的人物。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王益很有魄力,所任之处,政绩大抵不差。他为官清廉,做了一辈子官,却不置田产,只靠有限的官俸维持家庭生活。由于没有田产,他每调任一处,就拖家带口,一起前往。
王益为官颇有清名,对属下约束很严,判案也很少动刑,史载他“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他教育孩子也从不进行体罚,而是耐心地讲道理。这种家庭氛围对王安石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王安石一生下来就不缺玩伴。王益前妻谢氏所生的安仁、安道这时已长成大孩子了,他们对新出生的小弟弟非常照顾,安石刚刚会走就成天跟在两个哥哥屁股后头。此后几年内,王安石的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相继出生,王益官衙院子里一天比一天热闹,一群孩子整天在院子里嬉戏。王益对孩子一向和蔼可亲,很少有疾言厉色的时候。倒是吴氏对孩子管教得严厉一些。吴氏是继室,但对安仁、安道视为己出,由此可见她的品质和为人。
王安石在小时候被人称作神童。他智力超群,记忆力出众,虽然九岁才启蒙,但学业进展得异常顺利。他的两位兄长都是四年才读到《尚书》,他不出两年就读到了。私塾里,老师对他实行特殊政策,给别人限定课程,对他则实行放任,允许他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大阅读范围。私塾老师不止一次当着王安石的面对王益说:“此子断非池中物,迟早必成大器。”
小王安石被人称赞,他的父亲王益听到后自然非常高兴。他想亲自试试自己的儿子。一天,王益坐在屋内,令人把王安石叫到跟前,对他说:“大家都说你很聪明。可是我没有看出来,不相信。今天我就要试试你。我坐在屋里,如果你能够把我叫出屋,我就认可你的聪明了。”
王安石走出屋去,用了好几种方法请父亲出屋,可是王益就是不为所动。王安石走回屋,对父亲说:“爹爹,要把您诳出屋去,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如果您站在外面,我就有办法把您叫到屋里来。”王益笑道:“还不服气呀?我就依你,看你如何把我叫到屋里来。”说着,便走出屋去。正要让王安石展示他的才智,却听王安石笑吟吟地说:“爹爹,我已经把您诳出屋了!我赢了!”王益一听,这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起来,自己的儿子是真的聪明啊,连他都被骗了! 可是王益还不死心,还要再试试他,于是说:“算你把我请出来了。但是你刚才说,如果我到外面,你还能把我骗进屋去。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有这本事。”王安石说道:“好!不过爹爹,我要先去一趟茅房。您先等一会儿,让我想出办法来。”王益答应了,王安石就跑了出去。可是王益等了很久也不见王安石回来,正在不耐烦时,王安石的母亲从外面进来了,见他站在院子里,就问他:“这天都要下雨了,你为何还站在院中?”王益对她说了和王安石打赌的事。王安石的母亲笑道:“你说那孩子呀,他正在外面玩得高兴呢,兴许早把这事给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你和他较什么真?”王益一听,也是,毕竟是小孩子,一时想不出办法,又见到好玩的,玩起来就忘记了打赌的事,这也说不定。见夫人催促,也就进屋了。谁想刚踏人屋内,王安石便从外面跑进来,笑道:“爹爹,你又输了!是我请母亲过来帮忙的!嘿嘿……”
王益一下子明白了:“啊!原来你们两个合伙来骗我啊!”一家人都笑起来。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在临川去世,王安石随着父亲回到老家奔丧,为祖父守丧。在这期间,王安石听说宜黄县有一个名为“孥云馆”的书院,也就是芗林寺鹿岗书院,先生杜子野是一位有名的贤士隐儒,博学多才。一心向学的王安石便挑着书箱行李,从临川来到宜黄,向杜先生求学问道。先生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而又勤奋好学的孩子。虽然王安石年纪小,但是杜先生却能和他一起欣赏精妙的文章,探究有疑点的地方,朝夕不倦。
这天,王安石一个人躲在房内认真地看书。当他读到王仁裕关于李白妙笔生花的故事时,不禁心生向往:若是自己也能有一支这样的神笔该有多好啊!可以拿它来著书立说,为百姓谋利,为国家造福,一展平生抱负……
可是,要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一支神笔呢?王安石苦思冥想,却毫无头绪。忽然,他一拍脑袋,自责道:“呀!我真是糊涂了!自己如何能够想得出来?现在先生在这里,为何不去请教他呢!”
想着,王安石就站起身来,拿着书来见杜先生。行过礼,向先生请教道:“先生,这世上真的有生花之笔吗?”
杜子野听他问话,又看看他手中拿的书,已经知道事情的原委了。心中暗想,这孩子毕竟年幼,难免有些急于求成之心。可是,凡事欲速则不达,一切还要靠勤奋刻苦,踏踏实实地一点一滴积累啊!这孩子天资聪慧,若教育得法,将来必成大器,我该好好地引导他才对。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