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始于“醒”,终于“倩”。作者陈继儒在对尘世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的洽隽,其语言玲珑而又剔透,短小却又精美,发人深省,益人心智。《小窗幽记》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一再为读者所关注。
《小窗幽记(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 书名 | 小窗幽记(典藏版)(精)/万卷楼国学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明)陈继儒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窗幽记》始于“醒”,终于“倩”。作者陈继儒在对尘世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的洽隽,其语言玲珑而又剔透,短小却又精美,发人深省,益人心智。《小窗幽记》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一再为读者所关注。 《小窗幽记(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内容推荐 《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被世人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本书问世四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魅力,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本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等篇章,共十二卷,告诉人们涵养心性的方法及处世之道,表现隐逸文人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的向往,文字清雅,格调超群,论事析理,深中肯綮,促人警醒,是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为了使得读者阅读方便,陈继儒著的《小窗幽记(典藏版)(精)》对原作进行精心加工,配以详尽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代版画,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目录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试读章节 原文 抱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四山月白露坠,冰柯相与,咏李白《静夜思》,便觉冷然寒风。就寝复坐蒲团,从松端看月,煮茗佐谈,竞此夜乐。 译文 抱膝对影,独坐窗下,秋霜之夜让人无法入眠,起来在松树、竹林下徘徊。青山环绕、白月皎洁,露水下坠,处处透出冰凉之感,吟咏李白的《静夜思》,顿觉一股冷气寒风。就寝后又端坐在蒲团上,透过松树的树梢望月,烹煮香茶为闲谈来助兴,通宵达旦,沉浸其中。 原文 云晴叆叆①,石楚流滋②,狂飙忽卷,珠雨淋漓。黄昏孤灯明灭,山房清旷,意自悠然。夜半松涛惊飓,蕉园鸣琅,裒坎之声,疏密问发,愁乐交集。足写幽怀。 注释 ①叆叆:云彩遮住太阳的模样。 ②石楚流滋:柱子下的石槽潮湿欲滴,这是即将下雨的征兆。 译文 天虽然已放晴,但云彩仍然遮住太阳,石杵依旧潮湿欲滴,狂风突起,大雨淋漓。黄昏时分的孤灯忽明忽暗,山房中极为清旷,悠然惬意。夜半时分,听松涛阵阵,声音很大,雨打芭蕉之声,犹如雨滴到玉石上一般,时而密集,时而稀疏,忧愁与快乐彼此交集,足以书写幽寂的情怀。 原文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①,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②;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⑧。飞霰人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注释 ①絮起风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当中记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子瞻之壁:赤壁。苏轼,字子瞻,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词句。 ③原宪:孔子弟子,安贫乐道。 译文 四周的树林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风中起舞的柳絮般,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里翻飞,山中万壑都被铺上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有花瓣飘舞,片片犹如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加装点,散落的粉点点犹如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而冒出云彩的景致,呼唤松子酒、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吃山芋,美美地吃个饱,随后画出一幅雪景图,寄给名僧品评。 原文 孤帆落照中,见青山映带,征鸿回渚①,争栖竞啄,宿水鸣云,声凄夜月,秋飙萧瑟,听之黯然,遂使一夜西风,寒生露白。万山深处,一泓涧水,四周削壁,石磴崭岩,丛木蓊郁,老猿穴其中,古松屈曲,高拂云颠,鹤来时栖其顶。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风声鹤唳,嘹呖惊霜,闻之令人凄绝。 注释 ①渚:水里的小洲。 译文 孤帆沐浴在夕阳的余晖当中,两岸的青山交相呼应,鸿雁从远处飞回,落到水中的小洲上,争抢着栖息处和食物,在水上夜宿在云间不断呜叫,声音犹如夜晚的月亮般凄凉,秋风萧瑟,听到这种声音让人黯然伤神,于是一夜的西风,寒意顿生,有白露降临。万山深处,一泓清泉,周围全是悬崖峭壁,岩间有凿出的石磴,树木郁郁葱葱,山顶猿猴居住在洞穴当中,古松弯曲有致,高耸人云,仙鹤飞来就栖息于其顶端。每当天色初晴与降霜之晨,林间寒冷,水涧肃杀,高猿长啸,啼声凄厉,狂风大作,仙鹤呜叫,凄凉的声音惊彻寒霜,听了让人感觉无比凄凉。 P212-213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读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做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对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音韵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 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熟悉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宏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经》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进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部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估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做了一些删节,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再次,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蕴的深意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插图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都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自我的方式进入经典。做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拥有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