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凤祥编著的《诗意栖居--重读建筑学兼论广义艺术(上下)》探讨了建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坐标,评析了“技术建筑学” 、“文艺建筑学”和建筑“双重性质”理论;在确认“美是生活” 、“艺术是劳动” 两大唯物主义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广义艺术理念:建筑是人居家园,生活学科;建筑美是生活美,建筑艺术是衣食住行用的实用艺术、生活艺术和环境艺术;进而主张“走出技术建筑,回归广义艺术”的基本原理及构建广义建筑—实用艺术学科系的动议。对于走出长期以来的学科边缘化和夹缝化,建筑艺术茫然,建筑理论贫困,建筑学术低迷和建筑文化失落;排解实用艺术的混乱无序,给出了说法。
阎凤祥编著的《诗意栖居--重读建筑学兼论广义艺术(上下)》从多个视角思考建筑:关于建筑在建设和谐家园和美丽中国中的作用,提出“走出技术建筑,了断文艺建筑,回归广义艺术”的主张;重申“美是生活”和“艺术是劳动”两大命题,有重组环境一城市一建筑一用品的建筑一实用艺术学科系的动议。对于建筑学科走出边缘化,建筑艺术茫然,建筑理沦贫困,和建筑文化低迷;排解实用艺术的混乱无序,给出了作者的说法。书中内容涉及广泛,有说理有讨论,可供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实用艺术设计师及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第一篇 定位篇
第一章 定位三议题
第一节 技术定位和学科边缘化
第二节 学科困境和理论断层
第三节 建筑是生活学科
第四节 “舞伴关系”
第五节 建树自主理论
第六节 时代契机
第七节 做学科和命运的主人
第八节 与科技的关系
第九节 不必效法文艺
附注
第二章 走出“技术建筑”,回归广义艺术
第一节 建筑是实用艺术的一员和排头兵
第二节 传承建筑艺术
附注
第二篇 美学篇
第三章 建筑和美学
第一节 建筑有大美
第二节 背景和方法
第三节 生活美学和实践美学
第四节 建筑美是生活美
附注
第四章 美是生活
第一节 美的普遍性
第二节 美的多样性
第三节 美的时效性
第四节 美是感性的
第五节 美在整体、美在和谐
第六节 美是生活、真理是观念
第七节 唯物主义美学的最高命题
第八节 真善美
第九节 小结
附注
第五章 广义和狭义建筑美
第一节 建筑美是真、善、美的统一
第二节 狭义的建筑美是建筑形式美
附注
第三篇 艺术篇 (上)
第六章 导游
第一节 建筑艺术的断档
第二节 艺术的领地
第三节 艺术需要重新审计
第四节 艺术是历史范畴
第五节 艺术需要重新确认和划分
第六节 途径和方法
附注
第七章 综合性兼职业特点
第一节 分析与综合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表现在不同文化上
第三节 建筑的综合性
第四节 建筑师及其职业特点
第五节 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美观”方针
附注
第八章 形象性兼创作
第一节 抽象与形象
第二节 建筑设计是形象思维
第三节 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思考
第四节 建筑设计的感性驾驭
第五节 创作设计在于实践
附注
第九章 多样性兼风格
第一节 一致与多样
第二节 建筑多样化
第三节 形式取决于什么?
第四节 克服两种倾向
第五节 关于建筑现代化和民族化
第六节 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生态建筑的起点
附注
第四篇 艺术篇 (下)
第十章 广义和狭义建筑艺术
第一节 建筑艺术在于综合陛、形象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 几个观点(一)
第三节 几个观点(二)
第四节 将“三性”引入建筑艺术是建筑理论的突破
第五节 广义建筑艺术和狭义建筑艺术
第六节 建筑艺术定义的争议
第七节 回归基本原理
第八节 形式美
附注
第十一章 建筑表达
第一节 建筑的“文化表情”
第二节 几种建筑表达
第三节 关于几项焦点建筑工程
第四节 小结
附注
第十二章 关于西方现代建筑
第一节 关于西方现代建筑
第二节 几个观点
第三节 几个“一事一议”
第四节 未来属于生态建筑
第五节 关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
第六节 建筑艺术是广阔道路
附注
第五篇 实用艺术
第十三章 关于实用艺术
第一节 设定
第二节 三大转轨
第三节 实用艺术的称谓
第四节 实用艺术三百年
第五节 技术和艺术
第六节 设计是生产力
第七节 关于城市化
第八节 规划、建筑和实用艺术设计是文化“软实力”
第九节 几个要点
附注
第十四章 艺术是劳动
第一节 将实践观点引入艺术
第二节 艺术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第三节 劳动艺术古已有之
第四节 创造性劳动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五节 “大艺术”时代已经来临
第六节 将“实践美学”进行到底
第七节 建筑一实用艺术是艺术之本
第八节 “艺术意识形态”命题只适用于文艺
第九节 科学技术中的艺术思维
第十节 广义艺术和建筑一实用艺术
附注
第十五章 重新认识建筑和实用艺术
第一节 整合环境一城市—建筑一用品学科体系
第二节 经济和美学结合
第三节 建树科学消费观
第四节 重新认识建筑和实用艺术
第五节 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第六节 几个附带的问题
第七节 实用艺术讨论小结
附注
第六篇 背景篇
第十六章 摆脱学科困境
第一节 建筑学的困境
第二节 历史的回顾
第三节 我国建筑学当前的处境
附注
第十七章 走出理论误区
第一节 建筑理论的贫困
第二节 开启批判精神,倡导自由讨论
第三节 理论建设的难点
附注
第七篇 理论(哲学)篇
第十八章 建筑“双重性质”理论的失误
第一节 讨论的必要性和原则立场
第二节 建树唯物主义的建筑美学观和艺术观
第三节 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同时贯彻到底
第四节 双重性是事物的普遍属性
第五节 此“双重性”非彼双重性
第六节 建筑“双重性质”理论≠唯物辩证法
第七节 应该“画一个句号”了
第八节 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
第九节 几个相关话题
附注
第十九章 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节 理论三层次
第二节 两种哲学和美学传统
第三节 几个相关议题
第四节 建筑学和建筑理论需要做“大手术”
附注
第二十章 回归基本原理,实现学术贯通
第一节 回归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实现学术贯通
第三节 建树理论体系
第四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五节 中国建筑的辉煌指日可待
附注
第二十一章 建筑理论建设的起步点
第一节 今天的理论应该是《新风格》的超越者
第二节 正确评价《新风格》是当今建筑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第三节 何去何从?
附注
第八篇 文化篇
第二十二章 建筑文化反思
第一节 文化建设高潮的前夜
第二节 建筑文化从巅峰到谷底
第三节 需要重新思考
第四节 关于文化分层
第五节 建筑文化反思
第六节 建树建筑文化自觉
附注
第二十三章 走向生态文化,回归广义艺术
第一节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 工程一用品文化和工程一用品艺术
第三节 开展设计文化研究
第四节 走向生态文化,回归广义艺术
附注
第九篇 设计篇
第二十四章 繁荣创作设计
第一节 健全行业机制
第二节 端正价值取向
附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