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法老服役
入伍与训练
实际上,古埃及士兵很少打仗。古埃及的战争机器同样也是一支后备劳动大军。古埃及军队的角色跟劳工并不冲突。在中王国时期的文献资料中,全副武装赴他乡索求财富的远征队跟“传统意义上”的军队也并无不同。军队的人力和组织正好用于和平目的,比如国内的工程修建。艾尔巴萨(el-Bersha)的杰胡提霍特普(Djehutihotep)2号墓壁画展现了这样的场景:172个人分作4列,正在运送一尊巨大的雕像。与之相似,一段孟图霍特普四世法老(Mentuhotep IV,公元前1992年—公元前1985年)时期的铭文记载了他的军队是如何投身和平时期的工程修建:来自上埃及的一万大军协助将大批石材从哈马马特干谷(Wadi Hammamat)的杂砂岩和粉砂岩矿场中运出来。这些石材是为法老修造石棺用的。运送的过程相当顺利,据孟图霍特普四世的那段铭文记载,军队“毫发无损”。还有那些远征,字面上看起来是出兵征伐,其实根本碰不到敌人。
除了第十二王朝的法老采取过强硬的对外政策(主要是针对努比亚),绝大部分时间,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军队都无仗可打,只是在国内参与修建各种工程。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法老(Amenemhat III,公元前1842年—公元前1797年)修建了两座金字塔,一座在代赫舒尔(Dahshur),一座在哈瓦拉(Hawara)。可以想象,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沿袭孟图霍特普四世的旧例,将自己的军队用于了这些工程的修建。
古埃及军政民政组织的基础是省(另译省州或州),即“诺姆”(Nome)。早先这些省皆是一个个自治的部落地方,沿尼罗河两岸的农业定居点分布。后来,诸省逐渐统一,组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王国。来自南方的国王美尼斯(Menes)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一位传奇法老,他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统一上下埃及。不过,早年上下埃及分立的痕迹一直有所残留,法老们皆头戴双王冠便是这一点的体现。与之类似,诸省时代的地方政权架构依然保留。上埃及有22个省,下埃及有20个省,每个省皆由本省地方长官(hatyaa,意为“世袭贵族”)管辖。从预备兵员中征召来的年轻士兵,被称为“djamu”。“djamu”分为两种,一种是应征前来服役的壮丁(hewenu-nefru,意为“年轻新兵”),另一种是世袭的职业士兵(ahautyu,意为“战士”),后者可能是从前诸省时代军事组织的残留。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再与那些自愿从军、视当兵打仗为终身职志的壮丁相结合,便形成了“djamu”中的职业士兵。
新兵的培养和训练由“练兵总监”(imy-erhewenu-nefru)负责,这一职务一般由各省长官亲任。中王国时期的阿蒙涅姆赫特一世法老(Amenemhat I,公元前1985年—公元前1955年)即位之初,就必须依靠各省长官们组织军队,与努比亚作战。整个中王国时期,各省一直保留着由本省民兵组成的地方军队。效忠于辛努塞尔特法老的省长官图特霍特普(Thuthotep),曾记录下自己是如何为法老招兵的——他征召了“海耳省(Hare nome)西部的年轻新兵”、“海耳省东部的年轻新兵”,以及“海耳省的年轻战士”。此处的“年轻战士”,意思很可能是将年轻一代的职业士兵(即“战士”,ahautyu)动员起来服役。
吃苦耐劳的农家子弟不到20岁便应征入伍,接受训练,在民兵部队中服役,为职业军队担负补充和辅助任务。绝大部分古埃及农民住的是泥砖房,一辈子生活在尼罗河两岸肥沃土地后方的小村庄里。他们终生从土里刨食,不过能不能吃饱肚子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法老陛下,或者附近的神庙。
民兵制度之下,每个古埃及农民都有临时应征服兵役的义务。征召来的农民服役期有限,一般为一到两年,在地方军队(niwt,即“城镇民兵”)中服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职业军队发展臻于成熟。世袭制之下的战士们父子相承,终生服役。“战士”这一名词来源于古埃及语中的一个动词形式——“以之为生”(to live)。战士的全部身家性命都仰赖于法老陛下。法老们建立了常备军,职业士兵对法老统治的重要意义正体现在他们的名号中——在古埃及的官方记录里,职业军队被称作“王者之众”(crew of the ruler)。
当国家有难时,法老一声令下,各省长官即须派遣军队为国出力。通常是各省长官亲自领兵参战。辛努塞尔特一世时期(公元前1965年—公元前1920年),奥里克斯省(Oryx nome)长官阿蒙涅姆赫特“率领自吾军中精选而出的四百名勇士,乘船南下”,参加法老陛下深入努比亚腹地的远征。他还亲率从奥里克斯全省精兵中精选出的六百勇士,投身接下来的战役,隶属法老的宰相(Vizier,又译“维齐尔”)辛努塞尔特(与法老同名)麾下。各省派出的军队,其数量多少显然由各省的人口规模决定。奥里克斯省位于上埃及中部,人口较多,可以动员起与孟菲斯(Memphis)、底比斯(Thebes)以及耕地面积更广阔的尼罗河三角洲等省数量相近的军队。每年六月到九月间,尼罗河各地洪水泛滥,一切农事暂停。直到十月或十一月份,才能耕种下一茬庄稼。所以,六到九月的农闲期间人手最为充裕,正适合点兵入伍。当然,大批入伍服役的古埃及农民不可能有丝毫的军事经验。
新兵一入营,先要入籍造册,登记姓名,再要将头发剃成统一样式。如同古往今来各个时代各种文化中的老百姓刚从军入伍时那样,古埃及农民入伍时可能也要参加某种仪式。可惜,至今缺乏直接证据能证明这一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新兵入伍时要正式宣誓效忠法老陛下。
体能训练,意义重大。因为大多数时间,古埃及士兵需要背负全部给养和装备,长途行军奔赴战场。包括自己的主要兵器——战斧和盾牌,弓与箭——全得自己背着。因此,入伍新兵得接受严酷的身体训练,与之伴随而来的还有教官在身体上和口头上的凌辱虐待。世界上任何一支优秀的军队皆是如此,毫无分别。位于贝尼哈桑(Beni Hasan)的第十二王朝早期奥里克斯省赫提(Khety)墓葬壁画绘有这样的内容:壮丁们正在接受上肢力量训练。训练器材主要是装满沙子的沉重口袋,可见训练之严酷。要是士兵们历经长途行军终于抵达战场,却因筋疲力尽而无法战斗,那可就大祸临头。还有壁画显示,古埃及士兵围在一起,动作笨拙地进行武术和自卫术训练,动作颇似今天的无器械格斗术。这说明,摔跤早已是古埃及士兵的训练内容。现存于贝尼哈桑的墓穴壁画,特别是那些奥里克斯省长官的墓穴壁画,集中展现了士兵在训练中使用的兵器。在其中一幅壁画上,我们能看到一组士兵朝木头靶子投掷匕首。虽然墓葬壁画中没有反映,我们仍可猜测,箭术和使用战斧也是训练的一部分。P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