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医大家钟一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章倩如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儿少时期的欢乐与悲苦

2.中医世家

钟一棠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如果把他的高祖父钟文彩也算上,到他的父亲钟纯泮这,已经有四代从事中医了。之所以这样说钟文彩,是因为钟文彩那时还是半农半医的状态。这里有几分传奇色彩。钟一棠的祖先原是生活在福建莆田山区一带的自耕农民,在明朝晚期,天灾与人祸仿佛一片浓黑的云翳罩住了他们头顶上的天,他们只好抹去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那片故土,北迁定居于宁波镇海庄市,在庄市垦荒种地。之后,他们繁衍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庄市区。钟氏家族渐渐人丁兴旺起来,也有了钟氏家族辈号的排列,这个辈号的排列为:挺芝应秀显,有士文成章,纯一家之宝,可传永世昌。他们的先祖确定了二十代的排名。钟一棠的高祖父钟文彩是第八代。在钟文彩之前,钟氏家族都是靠种几亩田地为生,生活是艰难的。钟文彩开始努力改变这个家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是,好运开始降临在钟氏家族,他找了一位医家的独生女儿为妻子。医家为庄姓,颇懂草药,庄姓医家向钟文彩传授中草药知识。钟文彩是个聪敏的人,他的聪敏在学研中医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一边从事农耕,一边从事中医,成了钟氏中医的奠基人。

到钟一棠曾祖父钟成瑶时,钟家已不再从事稼穑了。钟成瑶对他父辈传授的中医药知识万般用功学习。他到处采摘中草药,并且把采摘来的中草药进行细致分类,晚上苦研医理、药理。遇到新的草药,他自己先是熬煎体味,为此,曾多次休克。钟成瑶就是以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钻研岐黄。他的诊疗技术日渐精进,并被远近求诊者称誉。据说,有一天,他经过庄市时,发现在这个市镇上竟然只有一家不起眼的中药店,很多患者拥簇在这个中药店等着诊断与配药。钟成瑶双眉紧蹙,他望着远方的天空,一言不发。他决定倾力办一家像模像样的中医诊所,以方便乡民们寻医配药。他想了想,中医诊所的药店就叫“益寿堂”,地址就在庄市家乡梅堰村街上。1836年的夏季,“益寿堂”正式开张。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有着浓郁的中国医学文化以及儒家文化色彩,它站在民众的角度,寄寓着中医学家对解除民众疾病的期许。钟成瑶凭借着丰富的中医药经验、诚实待人的态度,使“益寿堂”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诊所。

钟氏家族的中医传承仿佛一条静静流淌的河。钟一棠的祖父钟章元,顺理成章地踏进了这条河流。他1832年生人,孩提时期就耳濡目染祖父行医,在他能有所担当的年纪,便承继祖业。在父辈丰富中医技艺积淀的基础上,他“崇古创新”,再作深研,这使他在内科以及妇科的诊疗上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不少胎产崩漏垂危之证,经他精心治疗,患者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此,病家都把他视为救星,并赞誉他为“钟半仙”。  钟章元与“益寿堂”的影响,在庄市一带越来越大,更远些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诊。不久,出现了一些他也没有料到的情况,一些大老远赶来的患者,常常无法及时赶回去。有时,钟章元干脆和患者一起住在他们的船只上,等到患者基本康复,再让患者带上用于调理身体的中草药回家。

到钟章元这儿,“益寿堂”已颇具规模,柜台抓药四人,煎药二人,账房一人,经理一人,佣工四人。诊所已设有专门煎药灶问。

1856年,钟章元的儿子也就是钟一棠的父亲钟纯泮诞生了。他在这个中医世家成长并担起了承传祖业的重担。钟纯泮一担起这副重担,就潜心钻研岐黄。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流传到他这里时,无论是中医的诊断还是中草药,积淀已是十分丰厚了,诊断的经验十分丰富。钟纯泮像在浩瀚大海中遨游,他是自由自在的,同时他也沿循着钟氏中医几代人专攻的内科、妇科方向走。

钟纯泮从《黄帝内经》入手研读。《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这部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医书,是现存最重要的医学经典著作。年轻的钟纯泮读得手不释卷,他常常忘记了时光的流动,早晨的一缕阳光从窗棂射进落在他的桌上,及至阳光悄然无声地离开,他都浑然不觉。《黄帝内经》深深地吸引了钟纯泮。这部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诊法上,已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诊尺脉等丰富内容。“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钟纯泮读着,将书翻伏在桌上,凝望窗外的天空,他沉思着。他觉得先辈们的临床经验实在是太丰富了。他广览群书,研读各家学说。他常对家人说,不学无术,何以济人?这是对家人的告诫,更是一种自我提醒。他认为,一切经典及名家著述,都是各有所长,应熔于一炉。对一些门户之见,他则气正神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天地在变动,地方有差异,病因渐繁衍,学术自进展,岂能宗一派学而治万病乎!吾人在先贤之学习良基上,应登高一步,以尽医责。执一门户偏见,不足取也。

钟纯泮接管“益寿堂”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在“益寿堂”增设了“救疗室”,这个“救疗室”专门为急症患者开辟就诊的绿色通道。这是钟氏医家的一大创举。“救疗室”确实给一些急症患者带去福音。有一个故事后来一直传至钟一棠。P4-6

后记

时光之重

在这之前,对于遥远的历史时光,我仿佛站在一个山口上远望着延绵不绝的山峰,它是粗犷的间或苍凉的,我一直没有能够细细端详它的纹理,总是会自自然然地以一个审视者的姿态望着,内心情感的河塘是静止的。但是,现在不一样,我细细端详了百年的历史时光,在这百年时光的邈远河流中,因为瞻望了甚至是介入了一个人的百年生命,他的卓越生命轨迹,让这段百年历史时光在我的感觉中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这个人就是钟一棠。

时光是大自然的秩序轮回,它本身是虚无的,在时空的坐标中,让时光有分量的一定是那些物事与人,让人真实地记忆住时光刻度的,其实也是那些历史事件与生活及人物本身。我就是因为真实细腻地感知着钟一棠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轨迹,才真实地掂量出了时光本身,在他身上,我感知着时光的重量,感知着生命的分量与价值。

我循着他的生命轨迹,仿佛高擎着一束火把,在时光隧道中细瞻了一百年的风雨沧桑,我看清了一百年的历史,看清了一个人与百年风云交融的时光,我看到了他在这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凝聚着的时代风云、人生命运和理想追求。他呱呱坠地时,中国正值积贫积弱的时代,19世纪末叶,几个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了民族灾难的深渊,许多人的眼前都是乌黑而不见一丝亮光。但他又是幸运的,他降生于一个有着一二百年民族文化深厚积淀的家庭,他的先贤都擎着以仁术济世的灵魂灯盏,这盏通亮的灯照亮了他眼前的世界。但让他难以料到的是,此后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是如此的沉重与不堪。连绵不断的历史事件,一个又一个抛到了他的面前,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四清运动…c文革”等。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他才是个十六岁的学生,但他已经知道了己肩的责任,他没有遁世,而是挥舞着自己灵魂的旌旗,跃入这滚滚的时代浪尖,他带着三十多个同学代表,汇入到那场爱国救亡的洪流中,北上南京请愿,灵魂的律动合着那个时代的民族呐喊。他仿佛一只子规鸟,哪怕啼血,也要鸣叫。在鸣叫中,他更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的灾难与悲愁,在鸣叫中,他的灵魂也愈发历久弥坚。当民族灾难降临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时,他的人生轨迹戛然而变。从中国中医高等学府学成归来,他原本执着仁术济世的世袭灯盏,拯救百姓于病痛。历史的风云,掀走了他手上的脉枕,他走上为政的道路,人民需要他,民族需要他,他要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在那个全民族抗日的年代,他以他的机智与勇敢,挫败了日伪顽势力的一次又一次对黎民苍生的杀戮,自己身陷敌人监狱时,又机勇不惧。他生命的价值,赋予了时光无尽的重量。

人的命是一个客观实在,而对理想百年不殆的追求,使他的生命闪耀着灼灼光华,使他的命运之花开得精彩纷呈。钟一棠诞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这个中医世家静静流淌的是仁术济世、上工治未病的仁爱思想,这种思想仿佛脐带血般天然地传承给了他。但他在还懵懂时代就失去父爱与母爱,尝到了生活同时抛给他的苦涩与甘甜,他备尝了生活的拮据,同时又感受了兄长的呵护,他.的心灵在这两种情感的浸润下,依旧含苞欲放。艰难的时世,使他的胸襟更博大,精神更坚如磐石,他有时暂且放下仁术,将爱的眼光投射得更远,他爱这个民族,爱这个国家。当时光返回到人类社会应有的路径时,钟一棠数倍放大了医者乃仁者、仁术济世的思想光华。他专心钻研岐黄,研究中国医药,禀承父亲的思想:不学无术,何以济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广览群书,研读中医各家学说,绝不宗一派之学而执于治万病,也绝不执一门户偏见。在宇宙的延绵时光中,他比父亲更幸运些,中医遇到了西医,但他的心灵比父亲更广袤,他接纳了更多的东西,甚至苦索打通中西医的通汇之路,他觉得在通汇中才可能真正寻找到中医药自己的位置。中西医两者共有的对象,都是人的生命。中医药迥异于西医的是,它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整体平衡则生命无恙,平衡被打破,病恙即至。钟一棠一生都在研究中医药如何治疗几个外感急性病,中医药如何保持生命的整体平衡。上工治未病,这是他理想的一只翅翼。

一百年的时光,他为理想飞奔的印记,给了我灵魂的温暖。在钟一棠的生命之痕中,我感知着他心灵的纯粹、博大、高远。在早期,他一心笃志于仁术济世,以仁术施爱。他心灵中翻飞着古时土大夫的精神之幡:达济天下,穷善其身。不过,他比之古士大夫又进了一步,即便穷时,他仍然可以凭借着仁术济世。他可以凭借着脉枕和三个指头,向百姓施爱,每施一次爱,他的心灵仿佛获得自取炭火般的温暖。但时光开启了他更大的智慧之门、道德之门,他的理想之鸟飞向了更高更远更深邃的天空,时光仿佛一把刀剪,修正了他原有的施仁爱的理想,他内心感知到那种凭一己之仁术施爱,还隐含着恩赐与个体成名成家的思想,他开始寻求把自己的仁术广传于更多医者的大道,甚至于,遇到好时光时,他殚精竭虑地创办一所风格与医术医道独特的中医院。

他一生都没有停止对中国博大精深中医药的研究,在他百岁高龄时,他依然手不释卷。在郁郁葱葱的杏林,钟一棠仿佛一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他对中国中医药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四诊合参,重望神和望目;审症求因,宗《三因》参理化;治病求本,掌握病体之本;遣方用药,汲古须善于变。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我每一次凝视他,内心都奔涌出无限的敬仰之情,稍微远离他几步,再次仰望他时,已涌上了对生命无限敬畏的情感。

人生百年,何等不易。我庆幸自己走进了他的生命时光,是他让我用心灵感知着百年历史风云,是他的生命印记让我重拾那些远去的集体记忆。  时光是虚无的,他的一生却将时光的一端压得重之又重。

章倩如

2015年1月8日于宁波天一家园

目录

第一章 儿少时期的欢乐与悲苦

 1.出生

 2.中医世家

 3.快乐时光

 4.父亲离世与母亲出走

 5.立志仁术济世

第二章 沪上求学

 1.负笈上海中医学院

 2.为同学打抱不平

 3.特别的寒暑假:随兄实习与练武强身

 4.九一八事变

 5.南京请愿

 6.师从名医谢利恒

第三章 艰难时世的悬壶

 1.毕业后再随钟一桂实习

 2.结婚

 3.代二哥门诊

 4.悬壶宁波城中

 5.赴慈东庄桥兹心斋药店行业

第四章 抗日时期的另一种济世情怀

 1.任庄桥镇镇长经过

 2.保护庄桥

 3.又是千斤重担

 4.为“三五支队”募捐抗日卫国经费

 5.被捕入狱

 6.反日军在庄桥建机场之事

 7.出席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会议

 8.辞去镇长

第五章 时光,让一个中医师的情怀回正

 1.率先参加联合诊所

 2.任市卫生局医防科副科长

 3.主持宁波一院中医科工作

 4.夏收夏种时下乡巡诊

 5.为“西学中”班授课

 6.在“四清”运动中去诸暨巡医及培养赤脚医生

第六章 殇

 1.痛:一封来自上海的加急信及那个年月的事

 2.钟一桂来宁波休养

 3.钟一桂来宁波治疗

 4.又是一次撕心裂肺的恸哭:二哥病故

第七章 领命:组建宁波市中医院

 1.花甲之年的受命

 2.筹建宁波市中医院

 3.专家门诊:开慢性肾炎诊治专科门诊

 4.取经:建立一所独特的中医院

第八章 名老中医钟一棠

 1.又一受命:举办“中医师大专班”

 2.退而不休

 3.《钟一棠医疗精华》出版

 4.在授证仪式上的演讲

第九章 “钟益寿堂”庄重立世

 1.中药质量问题的忧虑

 2.“钟益寿堂”开张

 3.这里的膏方

第十章 钟一棠传承工作室:抢救国医

 1.期颐之年再传承

 2.传承

 3.几个典型病例的医案医话

第十一章 百岁名老中医的生命奥秘

 1.饮食

 2.衣物

 3.居住

 4.运动

 5.药石

 6.精神

跋时光之重

年谱

主要荣誉称号

序言

我已阅百年春秋,现尚可说心安体健,对自己来说是件幸事,对他人不敢僭妄。回眸百年,自是感慨万千。自幼受家庭影响以为仁术济世,十五岁时遂追索而去,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翌年改为上海中医学院),求学四年,毕业后又从家兄钟一桂医家实习两年。1936年3月自设诊所,开始独立悬壶济世。但国之灾难频仍,更高的使命需要肩负时,自己鼎力以所学当掩体,为拯国救民出一己之力。新中国成立之初于1952年4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集体化道路而参加了江北区第五联合诊所,三年后调入宁波市卫生局医防科任副科长,1958年4月又调至宁波市第一医院,1977年5月,浙江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与宁波市卫生局委托我组阁筹建宁波市中医院,是年7月26日市中医院正式成立,任命我为副院长,后又担任院长多年,1984年起退下领导岗位,仍为技术顾问,继续应诊服务。

夫中医药事业有今朝之蓬勃,全赖历届中央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扶植。

我认为振中医之同时也须振中药,然而药质在本市应用中不够理想,因此决意与儿孙共同重建“益寿堂”国医馆(国药馆),旨在提高药质进而提高疗效。如是,乃亦老有所为与所乐事也。

今国家给予成立传承工作室,三年为期,余定期开诊示教,倾毕生之所学传授弟子,且以部分养生拙作面世,以利人健康也。

漫漫一生,以历史风云为鉴,实是不敢多言。现作家用他的目光观照本人一生,那一切就循文字去回望百年时光。

钟一棠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日

内容推荐

百岁高龄,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为慕名而采的广大患者消疾灭痛,依然追寻着“仁术济世”的早年理想。

世纪人生,阅历无限,豁然大度,时亲对友对患耆悉心指导,不但医身,更能医心,始终践行着“大医精诚”的崇高思想。

这就是国医大家钟一棠。章倩如编著的《国医大家钟一棠》描述了这位百岁中医卓尔不凡的传奇一生。

编辑推荐

章倩如编著的《国医大家钟一棠》内容包括:第一章:儿少时期的欢乐与悲苦;第二章:沪上求学;第三章:艰难时世的悬壶;第四章:抗日时期的另一种济世情怀;第五章:时光,让一个中医师的情怀回正;第六章:殇;第七章:领命:组建宁波市中医院;第八章:名老中医钟一棠;第九章:“钟益寿堂”庄重立世;第十章:钟一棠传承工作室:抢救国医;第十一章:百岁名老中医的生命奥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