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
2014年11月11日,双“十一”。我们带着兴奋、彷徨的心情上路了,去尼木县吞巴乡根比村接替第三批队员开展驻村工作。
这天,又被称为“光棍节”。是一个难得的日子,一年只有一次。可对于我们来说,这日子又是这么戏剧化,怎么偏偏是这天呢?11月11日,四个“1”,预示着我们成了一个“棍”,一个“光棍”。的确,远离家人,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陌生的地方,我们都是新的一个“1”,一个个新的个体,要开始完全新的生活。不过,把这个“1”重新组合,我们四人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团体,四个“1”首尾连接起来就是汉字中的“口”字!我们是一“口”之家,我们是一个不能拆开的集体。
第一次驻村,心里有些许的激动!
上午九时许,我们从市电视台出发。看着车窗外斑驳的景物迅速地飞向后方,来不及看清他们的面目,转瞬即逝。车,向着尼木的方向快速行驶——高速公路——检测站——曲水大桥——茶巴拉——桃花村——吞巴乡——根比村,接下来就是险要的上山路。
上山路,蜿蜒曲折,尘土飞扬,空无一人,车轮滚滚,风声呼呼,何时到达?看看手机,信号搜索中,时有时无!莫非只有当信号全无时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此刻似乎也忘记了在悬崖峭壁边行驶的风险,此刻生命的安全已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信号。都说勇者无畏,我们畏惧的是没有办法和外界联系。对家人的牵挂、朋友的思念顿时涌上心头,失落、失望的心情油然而生,可又能怎样呢?下车?岂不是更危险!只有按捺住自己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唯有等待是最好的选择。
在十几分钟的上山路,看手机的频率超过了数十次,各种艰难无助的画面频繁浮现在脑海里,就在这十几分钟里,最活跃的估计是我们的思维。
驻村点
车子在半山腰停了下来。
到了?是的!眼前山坡上矗立着几座土坯房,正中间插着五星红旗的便是我们的驻村点。环顾四周,山,除了山还是山。再看看手机,还好,信号弱却有点儿,心里平静了许多!
这可如何是好?如何到房子里去?没有路。与其说是一个山坡,不如说是一个石崖。驻村点是在这上面建起来的。当下,如何把行李拿上去?这样的石崖,别说搬行李,空着手也难爬上去。大家互相看看,都惊叹于这些建房者的智慧,喊道:“我们咋上去啊!”
在我们苦于无奈时,队长在石崖边看了看,然后抬起脚在石崖一个低洼点踩稳后,又巡视下一步可以踩脚的窝点,一步一个石印,小心翼翼地迈着步。他打了头阵,大家也都拿了行李照着他的模样慢慢地走上石崖。 还没等我们进到屋子,一只欢快的黑色母狗从驻村点窜出来,不停地向我们摇尾巴,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它就是我们上批驻村队养的狗,真是狗通人性啊,即便我们第一次来,它似乎已经嗅到我们的气息,知道我们是即将陪伴它并给它喂食的新主人。驻村工作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这只母狗一直在这里坚守。
据说,这是村里以前的教学点,共有3间,呈L型分布:一间厨房,一间办公室,一间卧室。另有一个厕所。因有两个女队员,所以办公室也兼做我们女同志的卧室。厨房和另一间卧室的房顶都是用塑料纸搭起来的,房子里还有用木头支起来的柱子,简单的锅碗瓢盆、折叠钢丝床、桌子还都是有的。办公室里的房顶是用三合板订起来,和那两问比起来真是豪华了许多。厕所,在拐角处,外面钉了半个木板,里面有两个坑,就是他们说的旱式厕所,不用冲水,人蹲在坑上,下面就是便池,可以感受到下面的大风,真是他们说的透气、节水。好在,巴掌大的院子是用水泥铺了。
来来回回数十趟,等我们把车里的东西全都搬到屋里后,全身像散架了,也不顾外面的风有多大,地有多脏,一股脑坐在水泥地上,喘着气,再拿出手机看了看,彻底心凉了——没有信号。
前方是什么呢?等待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没人知道。一切都是未知。未知也有可能带来惊喜,也有可能带来恐慌。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未知便是一切皆有可能。
幸福如此简单
好在有电,有水,驻村点的小灵通还有信号。新的生活已经开始。小灵通——联系外界;水——自来水,不用下河挑;电——用处多,电脑、手机、冰箱都可以用。菜——必须开车去十几公里外的尼木县城买,这是唯一麻烦的。所以,我们每次都买上好几天的,拿回来放冰箱里。值得庆幸的是冰箱外表看起来破旧,但还是可以用的。
就在大家好像习惯了这样简单的生活,突然停电了,一连几天,简报发不出去、电视看不了、手机充不了电、晚上只有点蜡烛。恰在此时水管也冻住了。没电没水的日子,又使原本坚强的心开始嘀咕。而当来电来水时,大家欢呼雀跃,幸福指数突然上升,原来幸福真的很简单,只要有水有电便可。老辈人说只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才知道粮食的可贵。的确,只有经历了苦难,才知道幸福的简单。当你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保障不了时,何谈理想抱负、何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当然,也有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
基层的生产生活条件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改善!P1-6
刚开始驻村时,没想到要出一本小册子,只是把自己的一些经历、感受记录下来,算是娱乐消遣。写着写着,文字开始多了,同事开玩笑说“可以出书了!”在与驻村的朋友交流中,发现他们驻村也有许多趣事,有共性的,有个性的,喜、怒、哀、乐掺杂其中,各有不同。于是乎冒出个想法:把自己的驻村见闻和感受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驻村的工作和生活。于是工作之余,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所做、所看、所闻、所想、所悟,便有了这本《格桑花开》的雏形,算是“看图说话”吧。
说起这本书的名字,还颇费了一翻周折。初名叫《驻村札记》,编辑老师说太平凡、太普通了,没有体现出西藏高原驻村工作的特色。于是我们集思广益,草拟了很多标题,最终确定为《格桑花开》。格桑,藏语意为幸福,所以格桑花又叫幸福花。也有人将其称作张大人花,以对清末驻藏大臣张荫棠的敬仰和怀念。格桑花属蔷薇科,主要分布在我国藏、青、川、滇3 500米以上的高原。她抗风雪、耐严寒,端庄典雅、清丽高洁,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就连一些影视、歌曲、杂志也多以此为题材,以格桑命名者更是不计其数。格桑花有许多美丽动人传说,为人们熟知和喜爱,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西藏的代名词。驻村工作犹如格桑花一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爱。《格桑花开》,格桑花开了,展现出无限的青春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但通俗的讲,这本《格桑花开》就是《驻村扎记》,记录着笔者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
驻村工作对我来说,是新鲜的、是枯燥的、是精彩的,是有压力的,更是很有收获的。说新鲜,是因为我们平时在机关单位工作,很少有机会深人农村牧户、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朋友,无法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更不用说切身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和村民的热情。驻村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亲身为群众做点实事的机会。说枯燥,因为毕竟是最基层,村里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停水停电的日子时有发生,要是遇上不良天气,“锅盖”信号差,电视也看不到,蔬菜吃完了,吃点榨菜、方便面凑合凑合。说精彩,围绕驻村工作“五项任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有欢笑、有付出、有感动,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成效,平凡之中见精彩。说压力,基层维稳压力大,尤其是在“四大节日”(元旦、尼木年、春节、藏历年)、三月敏感节点期间,要24小时全员全时在岗,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村里平安祥和,担心自己工作上的疏忽,给村里添乱、给单位添乱。说收获,在半年的驻村工作实践中,收获了驻村工作的经历,接地气,长见识,开阔了思维,拓展了视野,政治思想和工作技能都有新的提高,可以说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受益终生。这些,我想每位驻村同志都有深切的感受吧!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的《格桑花开》顺利面世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感谢强基办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市广电局、市电视台、尼木县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根比村父老乡亲对我们驻村工作的青睐与厚爱;感谢队长次扎、队员索曲、旦增,感谢我们团队对我驻村工作和生活的关怀和照顾;感谢朋友家人的鞭策与鼓励;感谢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那段驻村的日子!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这是拉萨大型舞台剧《文成公主》的经典台词。我也常常勉励自己“因为爱、所以爱”,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永不懈怠的动力。驻村结束了,倒经常想起那段驻村的日子:家访、慰问、值班、巡逻、宣讲、实事等历历在目;还有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容,如经常帮我们做饭的阿佳金珠、阿南,象棋爷爷,干杯的小男孩,还有那悉通人性的黑狗……最让我惦记的是受伤拄拐的家庭弱者阿佳,她的伤势早痊愈了吧,家庭和睦了吧?我衷心祝愿根比村发展得更好,乡亲们生活得更好!
《格桑花开》虽然出版了,但笔者水平实在有限,无法整体反映驻村工作全貌,自己的一些思想感悟也难免片面、偏颇,心里总是忐忑不安。说真的,生怕自己的“故事”缺陷,给我的团队抹黑、给单位抹黑,甚至给整个驻村工作抹黑。在此,真诚欢迎读者朋友们不吝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我改正和进步。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驻过村的、即将驻村的、向往驻村的和对驻村工作给予关怀帮助的领导们、同事们、朋友们,并与之共勉!
著者
2016年2月于拉萨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面对新形势下西藏的特殊区情,自治区党委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在全区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00余个村(居)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驻村工作),扎实推进“五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同时,把驻村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基层工作的能力。可以说,驻村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要原则的有效途径,拉近了干群距离,凝聚了党心民心,夯实了基层基础,促进了全区发展。
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同仁们坚持党性原则,牢记使命嘱托,充分发挥直接面向群众、直接接触群众的优势,严格自身要求,克服重重困难,把握工作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坚持做到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见成效,得到了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和由衷赞誉。驻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生动感人事迹也常见诸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更有个别以驻村工作为背景的小说出版。这本《格桑花开》,笔者以纪实的手法,以在根比村开展驻村工作为主线,以走村人户的亲身体验,简要记载了拉萨市广播电视台第四批驻根比村工作队(2014年11月--2015年5月)的驻村工作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尽力把看似枯燥乏味的驻村工作描写得有肉有血、生动活泼,真实体现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浓浓的百姓情怀。
本人所在的根比村驻村工作,可以说是尼木县乃至拉萨市、自治区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阅读本书,不仅对根比村驻村工作有大致的了解,也对全区整个驻村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众多的了解,对我们党给予西藏的特殊关怀有更好的了解。借此机会,我向坚守在驻村一线的同仁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道一声“辛苦了”!
《格桑花开》是一首歌,清脆悦耳,洋溢着青春激情;
《格桑花开》是一幅画,凝心聚力,践行着群众路线;
《格桑花开》是一杯茶,浅酌溢香,充满着正面能量。
《格桑花开》值得一读!
著者
2015年6月
《格桑花开》笔者王静敏以纪实的手法,以在根比村开展驻村工作为主线,以走村入户的亲身体验,简要记载了拉萨市广播电视台第七批(全区第四批)驻根比村工作队(2014.11—2015.5)的驻村工作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尽力把看似枯燥乏味的驻村工作描写得有肉有血、生动活泼,努力体现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浓浓的百姓情怀。
格桑,藏语意为幸福,所以格桑花又叫幸福花。也有人将其称作张大人花,以对清末驻藏大臣张荫棠的敬仰和怀念。格桑花属蔷薇科,主要分布在我国藏、青、川、滇3500米以上的高原。她抗风雪、耐严寒,端庄典雅、清丽高洁,成为人们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就连一些影视、歌曲、杂志也多以此为题材,以格桑命名者更是不计其数。格桑花有许多美丽动人传说,为人们熟知和喜爱,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西藏的代名词。驻村工作犹如格桑花一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热爱。王静敏编著的《格桑花开》展现出无限的青春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