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是由新华社联合国家航天中心策划编撰,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主编,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王亚平、刘洋领衔编著,为青少年儿童讲述太空探索的多媒体科普读物。

这部精致的科普读本配有近四十段珍贵的太空录像,三百余幅精美插图和若干震撼的3D渲染科普大图,让读者超近距离走近太空,走近神舟飞船,走近空间实验室,走近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跟随航天员的脚步,领略太空探索的魅力,满足读者探索太空的求知欲望。

书中有丰富的太空、航天、物理、生物等领域科普知识,从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的发射,到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的太空惊世之吻,再到绚烂天宫中数十项有趣的科普实验,最后到重返地球,每一个阶段都有航天员和专家学者详细讲解,为广大青少年全面开启了走出地球、迈入太空的科学大门。

内容推荐

刘思扬主编的《太空日记(景海鹏、陈冬太空全纪实)》这部航天科普读物中配有近四十段珍贵的太空视频,三百余幅精心挑选的插图祀若干3D渲染的科普大图,让你超近距离走近太空,走近神舟飞船,走近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详解绚丽天宫中数十项有趣的科普实验,为你全面开启了走出地球、迈入太空的科学大门。让我们跟随航天员的脚步,重启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入飞行任务,一起领略太空探索的魅力。

目录

第①编

 孩子,我要出趟远门,为你摘颗星星回来

 中国载人航天17年飞天路

 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中的双胞胎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全流程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全流程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

第②编·太空日记 新华社天宫二号电

 10月19日 感受篇 景海鹏: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0月21日 外星篇 陈冬:第一次进入太空,有没有看到外星人

 10月26日 服装篇 景海鹏:航天员为什么有那么多套衣服

 10月30日 体检篇 陈冬:太空里真的能体检出两条人体“动脉”吗

 11月04日 食品篇 景海鹏: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飞船带的水是否够喝

 11月07日 运动篇 陈冬:航天员在太空怎么锻炼身体

 11月11日 种植篇 景海鹏:航天员带上天的植物,现在长得怎么样

 11月15日 直播篇 景海鹏、陈冬:航天员返回地球之前,要做哪些工作

 11月17日 科普篇 景海鹏、陈冬、王亚平:全球首堂“天地联讲科普课”

第③编·太空实验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天神合体”的守护者:天宫二号伴随卫星

 高等植物培养实验:怎么在太空种庄稼

 高冷的授时大神:空间冷原子钟

 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用水滴在太空搭一座桥

 量子密钥分配:怎样实现天机不可泄露

 太空里的八卦炉:怎样炼出未来世界的英雄材料

 宽波段成像光谱仪:带你从太空看大海

 太空里的测海神针: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

 捕捉生物大灭绝的疑凶:天极望远镜

 空间环境分系统:航天员和航天器如何避险

 默默无闻的领航员:综合精密定轨系统

第④编·天马行空33天 中国最权威的幕后航天人

 轨道室:神舟是怎样追上天宫的

 关键控制:天地之间怎样排兵布阵

 调度指挥:是谁在航天任务中号令八方

 声像室:航天员在太空怎样才能看电视

 上行控制:怎样从地面控制航天器的一举一动

 遥测:了解航天器内部状态的唯一途径

 飞管室:航天员返回地球后,谁来照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开舱手:航天员返回地面见到的第一个地球人

试读章节

大家好!今天是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进入组合体第二十四天。我是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景海鹏。

大家听说我们带了植物上太空,都很好奇,都想知道它们现在长得怎么样,需不需要人照顾。今天我就告诉大家,它们长得很好。我们给它们光照、浇水,看它们发芽,这种感觉太棒了。我们还跟它们合影留念。

还有很多人关心我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种植的生菜,现在,我就具体和大家讲一讲。

今天做的是一些常规的照料工作,主要是检测植物的灯光照射、栽培基质(土壤的替代品)的含水率和养分含量,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质里推入空气。

我们有一个检测含水率的仪器,如果显示指数低,就说明需要给生菜浇水了。我们还会用注射器往栽培基质里注入空气,这是为了让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鲜空气,有利于它的成长。我们就像是太空的“农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

另外,在太空种生菜使用的基质和地面的土壤是不一样的,我们用的是蛭石。

蛭石是一种矿物质,它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其中传导非常均匀。当我们把水注入基质以后,基质里的蛭石就可以把水分很好地运输到植物根部。另外,蛭石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密度小、质量轻,便于携带上天。

植物栽培是在我们进入组合体的第二天开始的。首先我们需要安装栽培装置,就像搭积木一样,把装置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白色箱体。拼装这个白色箱体的固件是3D打印机打印的,很轻便。它上面有两个器件,一个用来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参数,另一个在植物生长后期用来在封闭情况下测量植物的光合作用。

组装完栽培装置以后,我们接着就会浇水、播种。在上天之前,有一部分种子就已经被放进白色箱体的单元格里面。这些种子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由于生菜的种子比芝麻粒还小,为了方便我们播种,专家们特意在种子外面做了-层包衣,使它和绿豆粒差不多大,方便直接用手拿。包衣在吸饱水后会裂开,但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包衣对种子发芽的速度会有细微的影响。

在太空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也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但由于我们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只有吸水软化后,种子才能放进去,所以我们是先浇水后播种。

播种完后,我们会在栽培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就和种庄稼的地膜一样。它的作用是保护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在进入组合体的第五天早上,我们发现种子发芽了。当时我和陈冬兄弟都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跟刚发芽的生菜合影留念。  种子发芽以后,我们就会拿掉地膜,把安装在栽培装置顶端的灯打开,给生菜提供光照。这种灯光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的,主要偏红色。

我们第一次给生菜间苗和补水是在播种后的第六天。间苗那天,我和陈冬兄弟发现生菜长得特别新鲜,看着比地面的还要绿一些。

我们间苗用的是镊子,主要是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在每个单元格里只保留两棵菜苗。因为菜苗都非常嫩,所以我们得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把需要保留的生菜苗碰坏。

第一次间苗过了三天后,我们开始了第二次间苗和浇水。这时,每个单元格就只保留一棵菜苗了。浇水其实不是每天都需要做的工作。专家为我们设定了五次浇水,每次浇水使用的是注射器,用它将水注入生菜根部。除了播种、间苗和浇水,我们还需要每天对生菜进行观察、拍照,检查基质的含水率和养分含量等。

到今天为止,在我们亲手照料下的生菜,已经长得很好了。我们看着它们一天天成长,很有满足感。

大家也很关心,在太空,生菜生长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长得怎么样呢?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种植的生菜和地面是一样的,也是向上生长的,而且长得好像比地面更高一些。虽然太空是失重环境,但是因为植物有趋光性,所以它依然是朝上长。

还有人很好奇,在太空种出来的生菜能吃吗?

这次是中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我们种的生菜是用来做实验的,暂时不食用。我相信经过研究,以后我们在太空种的各种蔬菜,肯定是可以吃的。我也期待着在太空吃上自己种出来的蔬菜。下周二,是我们在轨种植蔬菜的最后一天,到时候我们会进行植物采样,把生菜的叶子和根茎剪掉,放到低温储存装置中,再把它们带回地球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我们才会在下次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栽培的蔬菜。

在轨植物栽培技术,是未来长期太空载人活动、深空探测等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将来我们还会做其他物种的大面积栽培实验,通过几轮实验,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长的规律,便于以后在空间站种植种类更多、数量更多的植物。

P61-65

书评(媒体评论)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梦想。人的一辈子是由各个时期大小不同的梦想串起来的。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一定会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如果一个人实现目标后就无所事事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国首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 景海鹏

当年我从太空返回的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逐渐进入大气层,返回舱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的火焰,使整个舷窗看上去都是红的。我就想到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的那种感觉。

——神舟九号飞船航天员 刘旺

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第一次飞的感受。首先是身体上的:在上升时,从有重力到失重的那一瞬间:能感觉到身体蹭地一下就起来了,因为被束缚带系着才没有飘出去。那种感觉,像瞬间要腾云驾雾一样。然后是视觉上的冲击:在失重的那一刻,航天舱里所有能够飘起来的东西都飘了起来,好像都有了生命一样。

——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 王亚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7: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