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尤利西斯(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爱尔兰)J.乔伊斯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J.乔伊斯著,萧乾、文洁若译的《尤利西斯(上下)》以时间为序,描述了男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1天18个小时之内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乔伊斯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一个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悲与喜,英雄与懦夫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

内容推荐

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J.乔伊斯著,萧乾、文洁若译的《尤利西斯(上下)》全书共三部18章,以洋洋近26.5万单词(英文)之巨的篇幅记录了广告推销商利奥波德·布卢姆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在都柏林的经历,用翔实、细腻的笔触再现这个匈裔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和孤寂、彷徨的意识活动,兼及其妻摩莉寻欢作乐、年轻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找寻精神之父等情节,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世纪之交青年人苦闷、绝望的现实图景。小说在布局上有意与荷马史诗《奥德赛》各卷相对应,既使全书的结构达到空前完美的境地,同时又鲜明地突出了旨在体现人类苦难的命意:主人公布卢姆一天中在都柏林的游荡与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语名称)在海上的10年漂泊相映衬,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腐朽没落和个人的渺小与悲哀。

为写作这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詹姆斯·乔伊斯前后耗费了七年时间,除广泛采用意识流手法外.双关、戏仿、暗喻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从而使这部小说以晦涩难懂著称于世。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就读于剑桥王家学院,在刚购得的原书扉页上写下一行字:“天书,弟子萧乾虔读,1940年初夏,剑桥。”文洁若先生早年在日本,父亲指着橱窗内的日译本《尤利西斯》说:“这么难的书目本人都能翻译出来,真厉害。”两位先生绝想不到,时隔半个世纪,他们竟搭成夫妻档,联手将这部文学巨著译成汉语。

目录

《尤利西斯》(纪念版)序

叛逆·开拓·创新——序《尤利西斯》中译本萧乾

半世纪文学姻缘的结晶(最新修订本序) 文洁若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部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三部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附录一:人物表

附录二:《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对照)

附录三:詹姆斯·乔伊斯大事记文洁若编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喏,小娃娃,西茜·卡弗里说。大、大声说吧。我要喝口水。

娃娃跟着她学舌:

——荷、荷、咳、随。

西茜·卡弗里紧紧地搂抱住小不点儿,因为她非常喜欢孩子,对小病人极有耐性。除非是由西茜·卡弗里捏着汤米·卡弗里的鼻子并且答应给他一截面包尖儿,或涂满金色糖浆的黑面包,他是绝不肯服蓖麻油的。这个姑娘的说服力够多么大啊!当然,娃娃博德曼也确实很乖,他围着崭新的涎布,是个再可爱不过的小家伙。西茜·卡弗里完全不是像弗洛拉·麦克弗利姆西那种被宠坏了的美人儿。她是位世上罕见的心地纯正的少女:一双吉卜赛人式的眼睛总是笑吟吟的,熟樱桃般的红唇。,随口说着逗人的话,真是再可爱不过了。伊迪·博德曼听了小弟弟的妙语,不禁也笑起来。

但就在这当儿,汤米和杰基哥儿俩之间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执。男孩儿毕竟是男孩儿,我们这对双胞胎也越不出这颠扑不破的道理。争端缘于杰基公子所筑的一座沙堡,汤米公子非要从建筑上对它加以改进,装上一扇圆形炮塔般的正门。然而倘若汤米公子刚愎自用,杰基子也同样固执己见。俗话说得好:再渺小的爱尔兰人在自己家中也是一座城堡之主。于是,杰基公子便扑向他那誓不两立的劲敌。到头来,不但把他所攻击的对手打得一败涂地,(说起来令人伤心!)连他所垂涎的那座城堡,也变成一片废墟。不用说,败下阵来的汤米公子的哭声惊动了女伴们。

——汤米,到这儿来,他姐姐用刻不容缓的语气嚷道。马上来!还有你,杰基,把可怜的汤米推到脏沙子里,你害不害羞!等着瞧吧,我得给你点儿厉害尝尝。

汤米公子噙着满眶热泪,视线模糊起来。他立即应命走来,因为这对双胞胎向来是把姐姐的话当作金科玉律的。败北了的他,可真是一副惨相。小小的水手帽和裤子上沾满沙子。然而西茜·卡弗里少年老成,是舒解生活中小烦扰的能手。转眼之间,他那身漂亮衣服上就连一粒沙子也看不见了,可是那双蓝眼睛里依然热泪盈眶。于是她就用一阵亲吻抹去了他心头的创伤,用拳头朝罪魁祸首杰基公子比画比画,滴溜溜地转着两眼训诫道,要是她在旁边,可轻饶不了他。

——杰基这个讨厌鬼真不讲理!她大声说。

她用一只胳膊搂住小水手,讨好地哄着他:

——你叫什么名字呀?叫黄油和奶油吧?

——告诉我们,谁是你的心上人?伊迪·傅德曼说。西茜是你的心上人吗?

——不呜,泪汪汪的汤米说。

——伊迪·博德曼是你的心上人吗?西茜问。

——不呜,汤米说。

——我知道,伊迪·博德曼那双近视眼诡秘地一闪,略微带点刺儿地说。我知道谁是汤米的心上人喽。格蒂是汤米的心上人。

——不呜,汤米险些儿掉了眼泪。

西茜以她那母性的机警,立即有所察觉。她跟伊迪·博德曼打耳喳说,把他领到那位绅士瞧不见的婴儿车后面去,还得留意不要让他弄湿那双崭新的棕黄色皮鞋。

然而,格蒂是谁呢?

格蒂·麦克道维尔坐在离伙伴不远处。她凝望远方,沉湎在默想中。她在富于魅力的爱尔兰姑娘中间,确实是位不经见的美少女典范。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一口称道她的美貌。人们常说,她长得与其说是像父方麦克道维尔家的,倒不如说是更像母方吉尔特拉普家的人。她身材苗条优美,甚至有些纤弱,然而她近日服用的铁片,比寡妇韦尔奇的妇女丸药对她更加滋补。过去常有的白带什么的少了,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她那蜡一般白皙的脸,纯净如象牙,真是天仙一般。她那玫瑰花蕾般的嘴唇,确实是爱神之弓,有着匀称的希腊美。她那双有着细微血管的手像是雪花膏做成的,纤纤手指如烛心,只有柠檬汁和高级软膏才能使它们这般白嫩。然而关于她睡觉时戴羔羊皮手套和用牛奶泡脚之说,则纯属捏造。有一次,伯莎·萨波尔被格蒂气昏了头,大有剑拔弩张之势(P560-561)

序言

《尤利西斯》(纪念版)序 文洁若

人与人有缘,人与书也有缘。我和《尤利西斯》的缘分始于1935年10月。当时我在日本东京的麻布小学读二年级。我最喜欢跟着父亲逛书店。有一次,他指着门市部里摆放着的五册袖珍本岩波文库版《尤利西斯》对我说:“你看,日本人连这样不容易读懂的书都译出来了。”他没买《尤利西斯》日译本,却把日本作家菊池宽主编的《小学生全集》(88卷)买下来了。

我们一家人于1936年回国。我在位于北平东单头条胡同的一家日本小学读到1940年3月毕业。自当年4月1日起,就读于坐落在王府井东单三条西口的圣心学校。在读到三、四年级时,教我的艾玛嬷嬷在其他同学到操场去打球时常常单独跟我聊天。四年级的课本中有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艾玛嬷嬷告诉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就不止一次出现过这个人物。

1947年,我又在清华大学外语系美国教授温德开的英国文学史课上听到这部意识流的开山之作的详细介绍。温德老人是个左撇子,边讲边写,涂了满满一黑板,分析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市18小时的活动。1953年初识萧乾时,我们谈起此作。他随手从案头抽出一本奥德赛出版社1933年出版的《尤利西斯》给我看。他还用紫墨水密密麻麻地在空白处写满了笔记。

1990年8月,译林出版社的李景端社长找到萧乾和我,力促我们合译这部天书,那确实是个挑战。我马上就跃跃欲试。我六十岁退休后又回聘两年半,是7月初才从工作了四十年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正巴望找个大部头的名著,认认真真译上几年。不等我去找,选题就送上门来啦。今天回顾起来,动手翻译这部由于难度极大、被称作“天书”的长篇巨著,直至1995年5月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召开第一届“《尤利西斯》国际研讨会”为止,乃是我与萧乾共同度过的四十五个年头中最充实、愉快、富于成果的五年,我们译成的这部小说在国内引起注意是不难理解的。一本名气这么大的书,终于即将见到其全貌了。所以,当时不断有人给我们写信,鼓励我们早日完成。同时,这个尚在进行中的译本居然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兴趣,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后来我才明白,外国人是把《尤利西斯》的中译本看作我国文艺方面改革开放的象征。他们提到20世纪50年代连《简·爱》和《约翰·克里斯朵夫》都曾遭到批判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如今竟翻译出版30年代在西方有过争议的《尤利西斯》,这表明中国真的走向世界了。

1995年3月,《尤利西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同年12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我们感到,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紧接着,萧乾和我又有了新的任务:他写回忆二战的一组文章,我译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东京人》。

今年是萧乾的106岁诞辰,距《尤利西斯》中译本首版问世也有21年了,“大道行思”要给詹姆斯·乔伊斯的这部名著制作一个纪念版,我欣然赞同。不论是从《尤利西斯》自身的文学价值来看,还是从萧乾和我二十多年前勇敢地承担起这部长篇小说的中译本的翻译工作来看,他们的决定都是恰当的。在当前严肃文学创作时常遭受冷落、社会公众的欣赏趣味日益趋向轻阅读的形势下,“大道行思”并不一味趣俗、媚俗,相反却选择了这么一个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来作为他们入行的重头戏,这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的确具有一种长远的文化眼光,而真正具有经典意义的文学创作也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被世人忘记。最后,衷心祝愿《尤利西斯》的这个纪念版能获得读者的喜爱。

后记

经过一千五百多天紧张的奋战,我们终于把《尤利西斯》译完了。继1994年的三卷平装本之后,两卷精装本也于1995年春与读者见面了。宿愿终于实现了,我们自是感到无限欣喜。

译文之外,我们还在注释上下了很大工夫。全书十八章共加了5840条注释。这是本书独特的写作方法所决定的。有不少注是供研究者参考而加的。作品写的虽是18个小时内发生的事,内容却无比庞杂。作者犹如天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还信手引入他过去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全书有的章节写音乐(第11章),有的写天文(第17章)。许多典故出自《圣经》、荷马史诗《奥德修纪》、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不经见的典籍。还夹杂着大量俚语和歌曲片断,而且涉及三十多种语言。如果不一一加注,读来必然不摸头脑。

先谈谈本书一种特殊的注释:“呼应注。”例如在第一部第三章末尾,斯蒂芬曾看见“一艘三桅船……驶回港口”。当时正是十一点钟。及至第二部第十章中,再度提到这艘船时,才点明它是“从布星奇沃特运砖来的”。这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到了半夜(第三部第十六章),斯蒂芬和布卢姆在马车夫棚里遇见了一个水手,他说自己是“上午十一点钟进港的”,乘的是“从布里奇沃特运砖来的三桅帆船罗斯韦斯号”。原来书中前两次提的都是此船,而且是为水手登场作铺垫的。我们在第三、十、十六章中都各加了个注,指出它的连续性。

又例如女主人公摩莉之母。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五次提到她的母亲。第一次说,她和布卢姆订婚之前,布卢姆对她的母亲毫无所知,“不然的话.他是不会那么容易把我搞到手的”。

那么,摩莉的母亲究竟是个什么人?她何以会对摩莉的婚姻形成不利条件?摩莉第四次提到母亲时,才有答案。原来她有犹太血统:“我猜想那是由于我的母亲,有着犹太女人的容貌。”

布卢姆本人是个匈牙利裔犹太人。所以摩莉有犹太血统,对他来说本是半斤八两。可是对摩莉来说,在犹太族受歧视的爱尔兰,这一血统对她却是个不利因素,这也是她之所以嫁给布卢姆(一个没有固定职业、靠为报纸拉广告为生的人)的缘故。鉴于第十八章只分作八大段,全章正文统共只有两个句点,我们就在摩莉每次想起她母亲的地方分别加个“呼应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全书接近尾声时才知道,摩莉小时她那个名叫露妮塔·拉蕾多的母亲就丢下她出走了。

我们还加了一些关于版本的注。这主要是供我国的《尤利西斯》研究者参考的。由于乔伊斯有在校样上改动的习惯,又因此作最早是由不谙英语的法国工人排版的,所以有不少误植。他的朋友们在帮助勘误的同时又留下一些新的疑团,致使《尤利西斯》的版本问题越来越复杂了。我们最初根据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伦敦伯德里·海德出版社所出的1989年版,是经过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汉斯·华尔特·加布勒协同沃尔夫哈德.施特普和克劳斯·梅尔希奥修订的。但是鉴于美国的基德博士自1985年就向海德版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标点符号战,并且听说即将由W.W.诺顿出版社推出新版本,我们却不可能等到该版本出版后再译此书,就只好改由根据莎士比亚书屋1922年版翻译、并参照奥德赛1933年版,海德1947年版、1984年版和1989年版以及美国兰登书屋1990年版的办法,并在注中逐一做了说明。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据海德1989年版,第三章中,斯蒂芬想起他舅舅里奇说过“坐下来散散步”这么一句话。我们查阅了另外四种版本,均无此句。经向几位爱尔兰朋友请教,才用注释的方式把这句话补上了(参见60页注1)。又如在第十五章中“我还参加了褐色肩衣组织”之句。也是除了海德版,诸本都没有的。“褐色肩衣”是天主教徒当作保持贞操的护身符,而说这话的是个妓女,唯其如此,她才更急于表白自己当年曾经贞洁过。于是我们把此话补译进去,但标上了[]号,并在注中加了说明(参见749页注4)。

另外还有一些注是为了指出原著中的谬误或前后不符。例如第十七章有这样一句话:“倘若斯蒂芬继续活下去,在公元:3072年达到这个岁数,布卢姆就已经是八万三千三百岁了,而他的生年按说是纪元前八一三九六年。”“达到这个岁数”指前文中的“一千一百九十岁”。我们根据堂吉福德等合编的《(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一千一百九十岁”是“二〇二三〇岁”之误。此注长达二百字,因为必须演算出这个数字才能说明问题(参见952页注2)。在第十八章中,摩莉说她当年能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望见“摩洛哥,并且几乎能眺望到白色的丹吉尔湾和蒙着雪的阿特拉斯山”。这里,我们也根据《(尤利西斯)注释》加注说明,晴天用望远镜固然看得见摩洛哥,但丹吉尔海湾被岬角遮住了,而阿特拉斯山根本就在视线之外(参见1073页注9)。

《尤利西斯》中还经常提到《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人和事,这必然为那些没读过上述两本书的读者造成困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加注说明。

例如在第十八章中,摩莉两次提到凯思琳·卡尼,认为“那些小黄毛、r头”的唱腔比她差得远呢。凯思琳就是《都柏林人·母亲》中的一个人物,曾在音乐学院深造,其母卡尼太太千方百计为她安排钢琴独奏会。

又如第七章“你能胜任!”一节中,主编正跟斯蒂芬说着话时,斯蒂芬的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这么几句话:“从你的脸上就看得出来。从你的眼神里也看得出来。你是个懒散、吊儿郎当的小调皮鬼。”一般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到茫然。其实乔伊斯本人小时曾因打碎了眼镜而无法完成作业,教导主任就粗暴地对他进行过体罚。这件事在他的心灵上一直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创伤。他不但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一章中详细描述了此事,又在《尤利西斯》第七章中重述了教导主任的话。又如在第十七章中,斯蒂芬还从布卢姆跪在地下替他生火一事联想起迈克尔修士、西蒙‘迪达勒斯和巴特神父曾怎样替他生过火。凡读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人,就会记起这些段落出自那部作品。

全书中使用《圣经》的典故,就更是不胜枚举了。爱尔兰原是个信天主教的国家,作者又在耶稣会办的学校里受过几年教育,一度曾立志想当神父。虽然后来对宗教起了反感,但全书中处处留下了天主教的痕迹。第一章刚开头,勃克·穆利根就来上一句:“这是真正的克里斯廷:肉体和灵魂,血和伤痕。”为了讲明这短短十八个字组成的句子,我们只好加了一条250个字的注,才把它的原意解释清楚。

作者曾对人透露要把奥德修的家乡伊大嘉作为十七章的题目。此章中个别段落也确实令人联想到《奥德修纪》回家园后的遭遇。例如布卢姆从室内两把椅子的摆法联想到妻子怎样与情人在这里幽会,接着就点燃了松果。这有点像奥德修杀死向妻子求婚的那帮人后,用硫黄熏屋子的场面(参见991页注4)。

《尤利西斯》被称作“天书”,一个原因是由于作品使用了三十多种外语,插进了一些古语、俚语和作者杜撰的词,此外还有不少文字游戏。这种地方均需加注说明。为了读者阅读的便利并减少排版上的困难,我们一律采取先译成中文,然后再加注说明的办法。英语以外的原文,凡是原著排作斜体的,译文一律用五仿,以示区别。但有五六十个外来语,原著未排作斜体,译文中也就没变字体,仅在注里说明原文用的是什么语言。

经过半个多世纪众多学者的研究和争议,《尤利西斯》至今还留有不少谜。第十七章末尾的黑点和第十八章开头处的*,究竟指的是什么,研究者至今也不能确言。随着对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我们希望国内还会有更成熟的译本,但愿我们这个译本和注释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翻译过程中,我们曾参考了堂吉福德教授与罗伯特·J.塞德曼合编的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尤利西斯)注释》(UlyssesAnnotated,Notes for James Joyce's Ulysses,Don Gi—fford with RobertJ.Seidman,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9),其中较重要者均已在注中分别写明出处,谨此由衷表示感谢。

1994年10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