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是民国学者、曾氏侄儿蒋星德写的一部曾国藩传记,出版于1935年,是历史上第—部完整介绍曾国藩的传记。
书中,作者用现代的目光和系统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不凡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
本书内容翔实,面面俱到,是广大读者了解曾国藩、学习曾国藩的一本最佳读物。
| 书名 | 曾国藩传/中国学术名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蒋星德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传》是民国学者、曾氏侄儿蒋星德写的一部曾国藩传记,出版于1935年,是历史上第—部完整介绍曾国藩的传记。 书中,作者用现代的目光和系统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不凡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 本书内容翔实,面面俱到,是广大读者了解曾国藩、学习曾国藩的一本最佳读物。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领袖。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传》一书的作者蒋星德系曾氏亲属,所提供的材料弥足珍贵,立论亦属客观,是近距离了解曾国藩的难得之作。 目录 梁启超论曾国藩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一节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曾国藩的家世 第三节 少年时代的生活 第四节 到北京去 第二章 京官生活 第五节 刻苦自励 第六节 留心时务 第七节 观察人才 第八节 鲠直敢言 第三章 督办湘勇 第九节 丁忧回籍 第十节 创办团练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一节 湘军之形成——创立水师 第四章 继续不断的奋斗 第十二节 第一次交战失利 第十三节 湘鄂间的互争雄长 第十四节 坐困南昌 第十五节 父丧回籍与奉诏援浙 第五章 对于太平天国 第十六节 先立定脚跟 第十七节 祁门之急 第十八节 曾国荃的战功 第十九节 重用李鸿章的经过 第二十节 克复南京 功成思退 第六章 晚年生活 第二十一节 剿捻的经过 第二十二节 刷新吏治与整饬营务 第二十三节 留心洋务 第二十四节 患病与逝世 第二十五节 湘乡遗闻 第七章 曾国藩不凡的人格 第二十六节 律己以严 第二十七节 治家勤俭 第二十八节 “拙诚”的实效 第二十九节 虚心求过 第三十节 待人忠恕 第八章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第三十一节 离不开儒家的范围 第三十二节 和太平天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冲突 第九章 曾国藩的行政方法 第三十三节 作育人才 第三十四节 整饬吏治 第三十五节 清厘财政 第三十六节 讲立法度 第三十七节 振兴教育 第三十八节 救济民生 第三十九节 厉行建设 第十章 曾国藩的治兵方略 第四十节 驭将 第四十一节 治兵 第四十二节 战术 第四十三节 军制 第四十四节 团练 第四十五节 联络绅士 第四十六节 实干精神 第十一章 曾国藩的文学修养 第四十七节 好读书 第四十八节 勤写字 第四十九节 家书与日记 第五十节 论诗文 第五十一节 喜作楹联 第五十二节 曾国藩的幽默 第十二章 曾氏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第五十三节 中兴事业 第五十四节 一代风气 第五十五节 对于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年表 试读章节 曾国藩中举之后,便在这年十一月中到京都(北京)去。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便利,从湖南湘乡到北京(京),最快也需二十天,有时甚至要走一个多月。 国藩到了北京后,住在长沙郡馆,准备着考进士,第二年考试失败,便留在北京读书。黎庶昌等编的年谱中说: ……会试不售,留京师读书,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词自此始。 (道光十五年) 次年考试又不利,总觉得心中有些气闷,因此便想回湖南,并且绕道江南一游。那时曾国藩有一位同乡,姓易名作梅,在江苏徐州府的睢宁县做知县。国藩和他熟识,因此,便去访问他。从清江浦到扬州再到南京,一路游览而来,再从长江水道回到湖南湘乡。 曾国藩在京都住了将近两年,窘困得很,因此在经过睢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当然随便地借给他了。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当店,换出钱来买书。大凡有大学问的人,都不免干这种呆事。记得中山先生在伦敦的时候,穷困不堪,许多青年留学生筹了一笔款子,大约是三十金镑,给中山先生换面包吃的,谁知中山先生宁愿挨饿,却把这笔钱去买了书,把青年留学生气恼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 国藩回到家里,把所买的廿三史取出来给他的父亲竹亭看。竹亭才知道这事的原委,他说:“你借钱买书,我绝不吝惜,但望你能细心阅读!”在这一年中,国藩在家里尽心渎书。 曾国藩不独有读书癖,并且求知欲也很强。他听说浏阳孔庙祭祀时,奏的是古乐,引起他考证音律的兴趣,因此便到浏阳县去,和浏阳举人贺以南等研究声音律吕的源流,住了两个月,归家时经过长沙,遇到刘蓉、郭嵩焘等;年轻而有才气的人遇见了,免不了纵谈古今,讨论学问,因此国藩在长沙又住了一个多月,才分别回家。 这年(道光十七年)曾国藩年二十七岁,做了父亲。这年十月间,他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桢第,但这孩子活不多久,在十五个月后便染天花殇亡了。国藩因为在家已近两年,想到科名一事,禁不住跃跃欲试,因此在这年十二月间,预备进京赴考。可是家里一时筹不出这笔款子,只得向同族戚友家借了三十二缗钱,动身赴京,到京都时身边只剩着三缗钱了。那时生活程度虽低,可是像曾国藩这样苦的赴考者却不多。 曾国藩在十二月间从湖南动身,在路上过了年,第二年的(道光十八年)正月进了京都,住在内城西登墀堂。这一年他的考运大佳,看下面一段记载: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三十八名贡士。正大光明殿覆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进呈,拟一等第三名,宣宗拔置第二名,改翰林院庶吉士。 (《曾文正公大事记》) 曾国藩在道光十七年十二月人京时还不过是一个举人,到十八年五月便做了翰林院庶吉士,真合上俗话“青云直上”了。 和国藩同时考取进士的同乡,有梅钟澍、陈源兖,都是他的好朋友。国藩从小对于读书便有卓见,不随流俗。进了翰林院之后,便自立课程,并且把自己的研究著述工作分为五门: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和诗文草。曾氏本名子城,在中进士后,更名国藩,表示其有国家大志的意思。 道光十八年八月,曾国藩请假出都,和凌玉垣、郭嵩焘同行。走到湖北,船遇大风,十二月到家。那时国藩的祖父星冈还健在,见他做了翰林回来,置酒称庆,并且对他的父亲说: 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 所以: 自是以后,公官京师,十余年未尝知有家累。 (《曾文正公年谱》] 读书人所认为重要的事,不外乎游谒贤祠和修理族谱了。家累既用不着国藩去管,所以在次年(道光十九年)五月,曾国藩从家乡经衡阳到耒阳县,谒杜工部(甫)的祠堂,六月间回家后,从事“议修谱牒,清查源流”的工作。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写日记,每天把所做的事和所读的书都记下,名叫“过隙影”。他用着非常的毅力去写日记,直到他病殁的前一天,他的日记册上还遗留着新鲜的笔迹。 这年十一月间他做了第二个儿子的爸爸,这孩子就是后来在外交界上大露头角的曾纪泽。同时他动身上北京,父亲竹亭和叔父高轩送他到长沙。十二月底经过汉口,路经罗山县遇到大雪,便留在罗山度岁。到第二年正月,才换车进京。 P9-11 序言 梁启超论曾国藩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争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信否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何也?文正所受于天者,良无以异于人也。且人亦孰不欲向上?然生当学绝道丧、人欲横流之会,窳败之习俗,以雷霆万钧之力,相罩相压,非甚强毅者,固不足以抗圉之。苟卿亦有言:“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而严师畏友,又非可亟得之于末世,则夫滔滔者之日趋于下,更奚足怪!其一二有志之士,其亦惟乞灵典册,得片言单义而持守之,以自鞭策、自夹辅、自营养,犹或可以杜防堕落而渐进于高明。古人所以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日三复,而终身诵焉也。抑先圣之所以扶世教、正人心者,四书六经亦盖备矣。然义丰词约,往往非末学所骤能领会,且亦童而习焉,或以为陈言而忽不加省也。近古诸贤阐扬辅导之言,益汗牛充栋,然其义大率偏于收敛,而贫于发扬。夫人生数十寒暑,受其群之荫以获自存,则于其群岂能不思所报?报之则必有事焉,非日逃虚守静而即可以告无罪也明矣,于是乎不能不日与外境相接构。且既思以己之所信易天下,则行且终其身以转战于此浊世。若何而后能磨炼其身心,以自立于不败?若何而后能遇事物泛应曲当,无所挠枉?天下最大之学问,殆无以过此,非有所程式而养之于素,其孰能致者? 曾文正之殁,去今不过数十年,国中之习尚事势,皆不甚相远。而文正以扑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溺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又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楷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