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酒一尘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建伟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只身远行

考上大学,我再一次有了坐船的机会。出行那天,奶奶把我送出家门,千叮万嘱的,交代了这个又放心不下了那个,我已经走出老远了,回头望去,还看到奶奶倚在门口挥手,那长长的目光像一根长绳似的,一头牵了我,一头牵着她,一腔似水柔情,绵绵不断。那天,老实、本分的父母一齐陪着,把我送到小镇的轮船码头,这已经算是很有点排场了。

我中学教化学的范老师,她也是码头上送行者之一。她的先生在上海,属于见多识广的人。我记得比较清楚,上船前她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跟我说:一、火车上是有厕所的,大小便问题是不用担心的;二、上海的公交车很多,密度很大,这趟坐不上,没关系,下趟马上就会来的。

这些信息,对于当时的我,是何等的重要!绝对不亚于锦囊妙计,仙人指路,至少,我在心理上有了一些提前的准备。所以这席话,我至今回忆起来,仍感到非常的亲切。这些老师除了向我们传授知识以外,还把我们学生真的当成了自己的子女一样。我特别的感激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当时的火车车速很慢,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慢车。从绍兴到上海,二百多公里的路,竟然走了七八个小时。记得我到上海火车北站时,天已经很黑了,加上正下着雨,更是感到天暗得快。起初,从火车上下来,随着人流走,在一种惯性驱使下,自然地就跟着出来了,但当走出火车站,人们各奔东西,变成孤单一人,我一下子迷茫了。我该怎么走?我可是从未出过远门啊!

站在宽阔的大马路上,我内心一下好像被抽紧了似的,变得十分的紧张。我定了会儿神,随即便肩扛着行囊,手提着人造革的包儿,找到了一个带红袖套的老人——我认为带红袖套的人至少是管事的人,知道的事可能也会多些,而且也是应该会给予帮助的。谁知我一开腔,他用苏北话告诉我:“听不懂,弗晓得。”我这才突然明白,我还不会讲普通话,讲的全是绍兴话。

可能有人会觉得既好笑,又不可思议:怎么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居然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实在是不太可信。事实上,我们读书的年代,乡下小学、中学的老师几乎都是用土话讲授的,即使偶尔讲些拼音,也是用土语教授的,压根儿没系统学过拼音及普通话,更不要论声调平仄了。即使学过一点,也没有讲普通话的氛围,缺少实践的机会。若有人偶尔硬卷着舌头说几句,听者就会讥笑他“狗吃热泡饭”,讽刺他“讲什么官话呢”。

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傻掉了:我居然连与人的交流都发生了障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焦急,隐隐之中还有一丝害怕。惊慌之余,我发现有一个民警在不远处值勤。于是便急中生智,在路上捡了一个空烟盒,把外盒拆开成一张小纸,用钢笔写好:警察同志,我是新大学生,因为不会讲普通话,用文字借问一下到同济大学如何走?谢谢!警察看了我写的纸条后,非常热情,亲自送我上四川北路的十四路无轨电车站,并告诉我登上车后,坐二站,下来,走到马路对面有55路公交车,专门有同济大学站可下。这一下才解决了我的行路问题。直至今天,我还是非常非常感激这位警察同志,虽然我已记不清他的面容了。

到学校大门口,看到还有接待新生的工作人员,我这才知道,像我这样的“头世人”还不少呢,心一下子安定了,一路的紧张不安,也消除了不少。由于到校太晚了,校方已无法给我安排宿舍,只好暂时住学校的招待所。招待所住一宿,一元五角钱,接待人员向我报了价格后,就等着我交钱了。谁知道我应了一声“好的”后,就不见人影了,搞得人家很纳闷,不知是哪句话说错了,还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其实,他们哪知道,在我们那个年代那个地方,超过五块钱的数额,已经不是一个小数了,加上那时我年岁不大,出门时父母交给我一百元钱,特不放心。临行前,二姐还专门在我的内裤上给缝了一个口袋,并钉上一个小扣子。为了防止路上被小偷偷走,一路上我将钱全藏在这个小口袋里,这时接待员叫我付钱,我总不能当着大伙的面解裤带掏钱吧?于是应一声后,找了一角落才取出钱来。

当大家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那些阿姨们已笑得花枝乱颤、前仰后翻了。我心里很明白她们这是在讥笑我,只好红着脸,装作不知道,不吱声。待我离开,后边的笑语声再次爆发,进一步掀起高潮,更尖更响的声浪尾随着我扑来,我匆匆走着,没有回头。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嘿,我还没真正进校门呢,就出了这么大个洋相。内心深处一下子掂量出了城乡差距的味儿,由衷地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十足的乡巴佬。更深深感到,毛泽东他老人家所说的阶级成分论实在有其存在的深厚土壤,果真是不同的阶层,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不过,学校的服务还是挺周到和细致的。我的棉被铺盖上火车时是托运过来的,但到了上海火车站,我不知道到哪儿去取,故只拿了底单放在包里。学校的接待老师,很细心,也很有经验,问我托运单在不在,我看了看包里的单子,一边怔怔地回答:“在”,一边缩手缩脚地递过单据。第二天学校专门派人帮忙去取来,并送到我宿舍里,这样便彻底解决了我的宿住问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了。

到了学校,我才知道开课已经一个多星期了。于是,接下来的事儿就是一头扎进学海中,努力学,努力做个好学生了。然而,由于教育差异的原因,地处农村的我,一没学过英语,除认识26个英文字母以外,对英文几乎是个文盲。噢,对啦,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还是会说的;二不会讲普通话,与同学之间交流,起初还闹出了不少笑话呢。

记得有一次,我要到校医那里去包扎伤脚(这脚伤是来校前,因抬石板不小心被压坏的)。初来乍到,我尚不知医院在学校的哪个方位,就问其他同学。在绍兴的方言中,院与县是同音。但在普通话中,院读(yuan),县读(man),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字。那时,我还以为普通话的院应读县(xian),结果问了好几个同学都说咱学校没有医县的。后来,还是上海的同学,从我的发音中,发现了毛病,纠正了县和院的读音,引得大家好一阵的笑。

还有一次,是在大家讨论一道高等数学题的时候,一位北京的同学和我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就讨论起来,其中牵涉到x轴和v轴的“轴”字的发音,我又出洋相了。因为绍兴人说“轴”与“局”是同音,然轴读(zhou),局读(ju),但我不晓得。讨论时x轴读成了x局。起初搞得北京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劲地跟我讲这儿没有x局,只有x轴啊。好在大家讨论时是边说边划的,不一会他也就明白了。

事后,我才知道得下点功夫,学学普通话,至少得具备正常交流的能力。只是我底子薄,语言天赋差,表现欲低,只有讷于言,而没有敏于行,故到现在普通话也只是个半吊子。

中学的语文老师曾教过我们一个认字诀窍,凡是不认识的字念半边,结果发现这一招也不全灵,有时还闹出笑话,成了白字先生,别字学生——这种尴尬,往往使我无地自容。现在社会上,买房子的和卖房子的,都把“幢”叫成“童”(总算没听到过叫“巾”的),应归功于这等老师。学校里,你只要碰上这类教书先生,你一辈子可就输惨喽!

坦诚地讲,我不光是知少,识也少。上学前没这种认识,上学后体会实在是太深刻了——这正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啊。

我的宿舍在学校的西南角,宿舍楼的名称也叫西南楼,是一个中西结合的四层楼群楼,南面是开阔的草坪,后边是校办工厂区域,如印刷厂、机械实验厂等,西边是留学生宿舍。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领袖,曾无偿接纳了许多来自亚非拉的留学生。留学生宿舍的条件比我们好不知多少倍!当时,我们一般的宿舍,七八人一间,没有空调和卫生问,而他们单独有留学生食堂,就在他们宿舍的边上,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草坪,可以踢足球,在边上单建了一个锅炉房,是专供留学生洗澡热水的。

那是开放初期,老外见得少,觉得挺新奇的,尤其是我,从乡下一下子到了繁荣的大上海,天天能见到这些皮肤黑黑的老外,更觉得好奇。开始时,就不自觉地老去关注他们。

P65-68

后记

(一)

小时候,特别是我念小学和初中阶段,家父因“文革”中被打倒,成为“牛鬼蛇神”,收入大降,日常的生活开支难以为继,日子很是熬煎。

家里每个成员都在想方设法搞创收,我也养了几只兔子和一小群北京鸭。千万注意,这可不是养什么宠物,而是我们家赖以糊口的副业。我们的想法异常简单:兔毛剪下来可以换钱,这便是我的学费;北京鸭长大生了鸭蛋可换油盐酱醋,可解决家里一部分开支。

北京鸭与绍兴的麻鸭相比,腿短体格大肉多,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憨态可掬,很有些可爱哩。特别是刚买回家来的小鸭,毛茸茸的,更是惹人爱怜。这种鸭子养大后,或作为菜鸭卖钱,或留其下蛋,繁衍往复,都是我们挣钱的门道。

兔子最喜欢吃的是青草,这是只要肯花力气、肯花时间而不用花本钱就可以办到的事。鸭子则喜欢吃河鲜,如河里的小鱼、小虾、河蚌肉、螺蛳肉等,地里的蚯蚓也是它们爱吃的美食。夏天的时候,收罗点小鱼小虾、河蚌螺蛳是容易的事。但在春秋冬三季,尤其是冬季,难度相对大了许多。同样,兔子的食料青草,冬季也成了难事。

从我家到我念书的又新小学约有2华里路程,当然,直线距离可能不足二百米。但当时的路,都是弯弯曲曲青石板铺就的小道,这些羊肠小道不是沿着小河延伸,就是沿着田畈打转,从来就没有直道。

有田畈就有青草,每次放学回家,我总要沿途去拔些青草。青草分许多种类。长在潮湿少阳光阴凉地方的青草,因阳光少而雨露充足,长势很好,草杆子细细高高的,嫩得很,手轻轻一折就断了,很好拔,也很容易用绳子捆绑起来。长在青石板缝中的青草,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多半茎秆粗壮。还有一种叶子厚实肥大,状如棉花,特别有滋味,是兔子们的最爱,绍兴当地称之为棉花草的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草数量不多,相对珍贵一些,每次发现它,内心都会有小小的惊喜。放学途中,花上个把小时的时间,顺手解决了兔子一天的口粮,甚为开心。这几乎是我每天的必修功课之一。

我每天的另一个必修功课是为我的小鸭子们捉蚯蚓。学校里有一个大操场,没有专门的跑道,只有跳远、跳高用的沙坑,除此之外,全是用沙子和泥土夯实的地面。在亚热带气候的绍兴,四季长有数量不等的杂草,但因为学生长时间在此活动,经过大家的踩踏,青草生长的空间几乎给毁灭了,能生存下来的,都是生命力较为顽强的野草,这些灌木丛似的硬草,兔子还真不喜欢吃。

说也奇怪,兔子不喜欢吃的野草附近,偏偏蚯蚓很多,这可是我那些鸭宝宝们的美食啊!我不禁手舞足蹈。谁能想到,阴暗潮湿的地面,恰是这帮尤物活动的场所呢?自此,操场一角成了我挖掘鸭食的风水宝地。

蚯蚓土名地龙,吃的是土泥,拉的也是土泥。就像《镜花缘》里写到的无肠国人士吃啥屙啥一样,食物就不待在腹中停留的,土泥只是在蚯蚓肚腹中“吐故纳新”一下,随即便拉将出来,粉条状堆浪似的,错落有致,排列有序。

经过我的长期观察,蚯蚓多的杂草边,表层泥土往往有其留下的痕迹:蚯蚓耕耘过的土层相对疏松些,且有少量隆起的似虫粪的小泥条,我们称之为蚯蚓屎。一看到此类景象,第一反应是:土层下面及周围准有不少蚯蚓!特别是雨过初睛,蚯蚓往此处集合的可能性就更大,数量就更多了。

蚯蚓总是喜欢在雨后的田间地垄钻来钻去,钻进钻出,不仅无偿地为禾苗草木松土,还为禾苗草木施肥呢——它们吃的是泥巴,拉的也是泥巴嘛。这真是一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坏事不做,好事做尽的家伙,诚乃爬虫中的活雷锋也。

一发现蚯蚓,我便惊喜异常,特别是腰身粗壮的“老板蚯蚓”,更是我抓捕的对象。这些老板蚯蚓,又粗又大,抓一条回去,够一只小鸭子吃半饱了。它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北京鸭的最爱。这类蚯蚓吃多了,鸭子会像人吃了大餐一样,出现喝醉酒一样的醉态。但见鸭步蹒跚,步履趔趄,摇摇晃晃,煞是好玩。经常给鸭子吃这类美味,其长个的速度及下蛋的能力就大大增加。

操场上,这样的秘点有多少个,我心知肚明,从不敢将此信息透露给小伙伴,唯恐他们打个前阵,一扫而空。雨过天晴,或大雨滂沱之后,有时我人坐在教室,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将这些老板蚯蚓挖出来拿回家去,想象着小鸭子抢食的场景,不由乐得眉梢直摇。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这般小小年纪便于学业之余,捉蚯蚓喂鸭,割青草饲兔,纯粹是生活所逼,并非我自愿或天生喜此。老天爷是公平的,他因我家贫而为我开启了这扇窗户,使得我们在清苦日子里,得以完成学业。祸福相依相随,谁说不是呢?可年幼的我们哪里懂得该如何将眼光放得长远,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吃饱不饿罢了。

虽然创收的这点很微不足道,但渐渐地发现,日积月累下来的效果还真有点明显:兔子养好了,兔毛剪下一茬又一茬地换成钱,钱变成了学费,学业得以延续;鸭子长大了,而且是一批又一批,生蛋无数,都成了我家补贴生活的小钱,不生蛋的鸭子要么成了我们腹中之物,要么换了钱,贴补家用。本应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却早早地在为自家的生计添砖加瓦中滑脱而过,自己也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清苦日子里,渐渐长大了。我有着小小的怅惘。

(二)

少思将来,老思过往。近来我常忆起年少之事,莫非我这是老了,或行将老矣?司我的文字活泼泼的依然青春不老啊!一遍遍地翻看着我笔下这些浸透了绍兴酒香的文字,是如此亲切和熟稔,又是如此陌生与疏离。

亲切与熟稔的是我的至爱亲人,我的奶奶、外婆、父亲、母亲、舅舅,以及我未曾谋面却在奶奶的口齿间早已面容清晰的爷爷和姑姑他们。这些家人,这些当年与我在同一个时代或同一个屋檐下生活过多年的亲人们,是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我熟悉并了解他们。可他们,我的这些亲人们,如今都随同这岁月一一远去了,再也不得相见,除非是梦里,可梦里又隔着千重水万重山!岁月的隔膜,我们渐渐地陌生而疏离了。

摩挲着笔下字里行间又复活的他们,想着此生再无相见之日,我的心里一阵阵地隐痛。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爸爸妈妈、舅舅舅母、姑姑……这些年,你们都到哪里去了?我怎样才找得到你们?

尘世间寻遍不见你们的踪影,我伤心悲痛不已。

我捶胸顿足地哀号,我惊天动地的大哭。醉眼泪眼迷离中,我却在泪光中看到了你们。哦,我的亲人,这些年,你们是哪里也没去,竟然就守候在我的身边,守护在我的身旁呢,在我的睡梦里,在我的呓语中,在我如丝如缕绵绵不绝的思念里,在我原本没有打算出版的这部《一酒一尘缘》里……

《一酒一尘缘》的出炉,纯属偶然,这还要打“从前”讲起。

多年以前,大概是在2003年前后吧,我刚步入黄酒行业不久,对黄酒了解不深,只粗浅地知道些皮毛常识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收到《中国酒》杂志社发来的一份约稿传真,言辞极为恳切。我想了想,不忍拒绝,叫秘书发过去一篇粗浅文字,这篇文字绝不能称之为文章,充其量只是一篇记录稿,是我在班子会上的一篇讲话简稿。我想,打发一下再说吧。

此篇讲话稿被加了题目很快刊发了,当我在《中国酒》杂志上读到这篇被精心修改过的文章时,我的内心小小的震撼了,接着是些微的不安:没想到我应付了事之举,竟然被人家这么当真,如此郑重其事地给刊登了出来。我很觉对不起此刊物编辑之热诚,后面的文章就认真起来。我是这么想的: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写不写是态度问题。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于忙碌的工作之余,一篇两篇地写将起来。如此三番五次的往复,我与负责黄酒栏目的编辑杨沐春小姐便日渐熟悉起来,更觉其认真、负责,是个难得的好编辑。

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到了2004年下半年的一天,杨编辑突然提出要在《中国酒》杂志上为我开设黄酒专栏的请求,并告诉我,此举已征得了他的领导、时任总编辑赵爱民的首肯。我深知,应人事小,误人事大。鉴于我工作的繁忙程度,我不敢轻易应承。

小杨这个人哪里都好,就是一条,一根筋,拗驴脾气,死倔。认准了的事情撞破南墙也不回头。此后,我可领略到了她这一脾性的“妙处”——蚂蟥似的死叮我了!我深受其苦,却无处推托,最后,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此事。谁知,这才是我痛苦的开始。

《中国酒》杂志为月刊,我起初想着,一月三十天,再不济,我怎么着也赶得出一篇千把来字的文章吧?可是并非我想的这般简单。本身我就不是学文的,在被这个小杨盯上之前,我虽有此爱好,充其量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爱好者,兴致所至,便由着自个儿的性子乱舞的主儿,想到哪儿算哪儿,写得顺溜,洋洋洒洒上万言也说不定,写得不顺,一个字卡壳抓耳挠腮半天搁笔那也是常事。

如今杂志上开设了专栏,可就不一样了。在我削尖脑袋一个字写不出来的时候,博得的不是小杨同学的同情,而是杨大编辑的威逼:“好啊,傅董,你今日交不出稿来,那我只好施行当日与赵爱民总编辑之约定,空白处印‘今日傅氏建伟先生无文,开天窗一月’!”

失节事小,丢人事大。这个脸面我可丢不起!没奈何,俺只好挑灯夜战,硬生生挤出一篇文字来方才了事。为此,俺也不知道牺牲掉多少脑细胞!真是上贼船易,下贼船难呐!我是生生被这个风一吹就会倒的弱女子给哄上去的,北方人有言,赶鸭子上架。

(三)

这些年,这些个日日夜夜,有哪个知道酒耗子之苦呢?俺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呐!逃也逃不开,躲也躲不掉。没办法,只好写喽。写一篇是一篇,写一年是一年。这样一年一年,一篇一篇,日积月累的,竟也有了不薄之积累。纵是前期的《朝花夕拾》不算,自2006年至今出版的酒之专著也一大摞了。代表性的作品今有《沉醉绍兴酒》《岁月留痕》《琥珀色的诱惑》《沉醉酒乡》《一醉一世界》、《一酒一菩提》等。平心而论,这可真要感谢杨大小姐多年来蚂蟥似的“叮”功啊!

知恩不报非君子,犹记我在赠送小杨的一本书之扉页所题写的文字:文章是催出来的,文字是逼出来的,感谢“催逼”而成书。对小杨,我是由衷的感激的。可以这么说,若没有《中国酒》之小杨,就没有黄酒行业今日的诸般繁荣,就没有我傅建伟今日这一部部酒之专著。

中国黄酒是一个小酒种,在白酒、葡萄酒、啤酒大行其道的时候,各类报纸杂志没有它的声音,也没有它的身影。他们都把目光聚集于业绩突出的白酒、啤酒、葡萄酒等这些所谓的大酒种身上了。在他们眼里,黄酒是一个缩至角落、无人问津的可怜虫。是小杨在江南一隅发现了它,捧出了它。自此,《中国酒》杂志上方有了大篇幅的系列黄酒报道。实事求是地讲,《中国酒》是率先宣传并不遗余力地宣传黄酒的前沿阵地。作为酒业人士,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没错,我这本《一酒一尘缘》,依然是小杨催逼下的产物。

《中国酒》杂志为了提高杂志的可读性,或者更坦白地说,希望抓住一部分读者的眼球,开辟了一个“樽前絮语”的栏目——我不得不承认,当年的小杨编辑、如今的杨大主编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也是一个颇具韧劲的人。这么多年下来,其一直发扬蚂蟥拧不断的韧劲,咬住不松口的叮功,时时盯着我,软磨硬泡,非叫我在完成每月“酒林史话”的专栏文章以外,再给“樽前絮语”栏目写些情感类文章。出于对其秉性之了解,实在逃不过,我只好答应下来。就这样,好端端地,我每月又多了重压力,不知不觉间,我又成了“樽前絮语”栏目的主要供稿者之一。一月两稿,压力山大。小杨偏还美其名目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嘛!”真是气死谁了,我只好苦笑。

答应之后,遂被套牢。烫手山芋在手,如何是好?写什么呢?我苦思冥想:酒文化早就写过很多很多了,总不能重炒冷饭吧?写其他酒种吧,我没这个资格,也没这个水准。思来想去,只能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工作经历、甚至是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统统地给重新梳理,认真述说一遍、坦白一番了。好在生在酒乡、长在酒乡,我的成长经历都与酒有关,其中不乏酒人、酒事、酒风、酒俗、酒趣、酒味、酒香、酒话,多多少少,都能与酒搭上点边儿,也不枉《中国酒》杂志相托之情重了。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于是便积下了这些酒液浸淫的诸般文字。有先贤道,文字后面是赤裸裸的作者。诸位,可要瞧真切喽!

码字是个枯燥而又乏味的辛苦活儿,好在我尚具备承受挑战的耐心和毅力,每每文字告一段落,由衷的释然也是相当惬意的,这倒不是因为成就感,而是自己对过去的真情告白,又一次的深情回望。

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角色和定位。演什么?怎么演?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愿这一纸深情浇铸的文字,连同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酒香:一酹皇天后土,感谢上苍赐给人间如此的美妙与神奇;二酹列祖列宗,感谢列祖列宗福孙荫子庇佑我傅氏一门;三酹江月酒神,并告慰我所深爱的奶奶、外婆、父亲、母亲及我所深爱的一切人,无论你们是在天堂还是在人间,我都衷心地祝福你们!

傅建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九日晨六点 于广州中山

目录

自序

七七年高考前后的那抹酒香

 春潮涌动

 梦回七七

 绝处逢生

 天意自明

 苦读为径

 艰难等待

 只身远行

 力争上游

 笨鸟先飞

 八仙过海

 同窗四载

 临别情浓

梦回童年酒趣多

 荷塘里的小屁孩

 外婆家的小小子

 石板路上的小官人

 看牛饮酒的小顽童

 茭白田里抓鱼虾的小泥鳅

 舅妈的绝活一菜一食

 酒席上的天南海北

 酒碗里的人生哲学

 江河里的没脚蟹

 餐桌上的小馋虫

 无酒抱憾归的遗憾

 没酒伤心的逻辑

 时代造就的独门舔功

 洋相百出的酒耗子

 络绎不绝的醉酒大戏

 精彩纷呈的杯酒人生

念师愈觉绍酒香

 初见:一个凶老头

 遇事:服理不服人

 日久:师傅变师父

 闲暇:对酌两师徒

 秉性:疾恶如仇

 工作:毫不含糊

 生活:不拘小节

 离别:始知师恩重

 感念:老酒奉恩师

绍酒一杯敬奶奶

 巧妻拙夫

 红妆蹙眉

 一世忧患

 乐观豁达

 心细胆大

 关爱儿孙

 知足常乐

 克己克勤

 练达人生

 渡尽劫波

 虔诚向佛

 梦付青云

跑部进京忆当年

 肇始于无奈

 理解为前提

 出行自行车

 老家肉饼记

 误投宿黑店

 使巧住标间

 日久见人心

 友朋遍天下

绍酒乡中忆母亲

 往事难忘母子情深

 一心向善佛念虔诚

 玄妙死生化鹤西行

 记忆深处酒香情浓

 尘世情缘梦幻泡影

沉醉洒乡情亦浓

 小小儿郎沉醉酒乡

 机缘巧合偶入酒缸

 多情绍酒物我两忘

 江南小城父爱绵绵

 童子稚语酒中雅趣

 四大名著酒香氤氲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无情岁月家父远行

 薄酒一杯遥寄相思

 尘缘如梦杯酒人生

后记

序言

人类很伟大,但有时也很渺小,甚至无奈。

譬如说,作为生命主体的你我,对于生死就不能自主。生死,绝不是你我可以自主决定的,没有人在这方面能有所作为,随心所欲。它是在某一个特定时刻,由我们看不见的上苍所主宰决定的。

有入或许会说,吾等虽死不知何时何地,然,生取决于父母也。此无非是说父母在交合之中产生了你我。依吾之愚见,这似乎是断章取义,有些偏颇。我并不这么看。

生命的造化,本就是如此地奇妙而神秘。在尘缘未起时,谁也不知道,这分缘会发际于哪一时间刮过来的哪一疙瘩云彩,会成形于哪一空间降落的哪一滴雨脚。父母作为子女的载体,只是给了我们新生的机会,可我们能不能抓住此等机会,成就自我却很难讲。假若说,在这个多少具有机遇、机会、机缘,甚或偶然性或偶发性的时间段里冷丁凝聚成形了,珠胎暗结,十月期满,小生命一旦呱呱落地,生死已定,接下来的人人事事,是是非非,都由了你我却又由不得你我。

人,作为个体,都是唯一的;作为群体中的一分子,却又是从众的,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

当你我同尘世缔约,来到人间,某种程度而言,这便是一种缘,天地造化父母之缘。这种所谓的缘,除了父母之外,是否还有神及神外之力的因素,至今人类尚未完全明了,甚至还处于蒙昧无知的混沌阶段。为此,无数的智者先贤们正在苦苦的思索,追寻答案。

每个生命都有其本身的因,亦有其应有的果——正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似乎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早有安排。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芸芸众生中的你我都是因果之下父母造就的产物,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注定要与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所有的社会关系、生态环境及周遭的一切的一切,发生有意无意间的关联。既受其影响,反过来又有可能影响于他们。终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对圆满,相互融合,自成一体。这便就成了你我的社会关系,人生阅历以及生命的主旨内容?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因为绍兴是酒乡,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酒因子芳香的吾之故土,所以,一切与酒有关的酒趣、酒典、酒俗、酒史等俯拾皆是的酒之事体,我均能朗朗上口、信手拈来,涂抹于纸上便是一篇篇透彻酒香的文字?再进一步推论:酒乡绍兴由此而衍生出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故,生活在斯地斯城、细胞被酒因子浸淫、连血液中都流淌着酒因子的我,喷薄而出那些酒乡酒情之酒文字,那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确实不足为怪。

那么,是不是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因酒,而有了我的“酒趣童年”;因酒,而有了我的“沉醉酒乡”;因酒,而有了我可敬可爱的“我的师父”;因酒,而有了我如今的“跑部进京忆当年”;因酒,而有了我事隔多年后、回味依然甘醇的“七七年高考前后的那抹酒香”;甚或是因酒,而有了我的父亲、母亲、奶奶以及外婆、舅舅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酒模特”,有了我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章素材酒之系列文字?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蒙昧混沌之中,我无法理清思路,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只知道,我生在酒乡,长在酒乡,工作在酒乡,奋发在酒乡,这一辈子,我是走不出也不愿走出生我养我的这块故土——酒乡绍兴了。我生性腼腆,偏爱绍兴酒,偏爱我的家乡绍兴,是一出生就爱上了的,这么些年过去了,我爱它们爱到了骨子里。

西方有谚云:“停下脚步,等等你的灵魂。”当我放慢节奏,稍作休息,习惯性地回望自身以及走过的人生历程时,蓦然发现,有一条线是时隐时现,时近时远的。站在近处,可能看不到摸不着,但当自己主动以退避三舍的心态去远观时,却可见它依稀仿佛之轮廓:那正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馥郁芳香的酒体——我的至爱绍兴酒啊!

我亲亲的绍兴酒,是你用这琥珀色晶莹剔透炫目的酒液,把我的眸子点亮,将我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圆满;是你用这温婉可人芳香四溢醇美无比的酒液,把我喉咙的每一寸都润湿,将我人生走过的每一段路途、每一个拐角都浸淫到;是你用火一般激情水一般柔媚的酒液,珠圆玉润着我的人生,使我的生命焕发出奇异的光彩l绍兴酒就像散落人间的天使呵护着世人,呵护着我,叫我怎能不这般爱慕依恋她呢?

对绍兴酒,我是无比感恩、感激的。当感恩、感激累积至胸腔四溢,而我尚且无以回报之时,我只好擎起手中的笔一次次地挥毫疾书了。希望可以借纸笔传递传达我对她深爱之万一,希望我笔下的这些文字犹如巧娘手中的一缕缕丝线,可以串起一颗颗散落满地的她之珍珠般泪液,串一串美丽的酒故事,串一串美丽的酒珍珠献给世人,献给她。我这样用心地串呀串的,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可我还是一刻也不肯停歇。知我如你,你一定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对吗?士为知己者死,我为’的是你,为的是我的这颗爱绍兴酒之心啊!

生而为人,我不能决定我的生辰,也不能预知我的死祭。同样的,我也无法预知我的今后与未来,我所能把握的唯有当下。当下,我坚信我与酒,特别是绍兴酒一定是缘未尽,情未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仍将为它披荆斩棘一路前行,仍将为它继续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终结!

人间自有情痴在,莫要笑我太痴狂。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就让我在绍兴酒之世界中,迷离迷醉一回吧。我自信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卑微,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我明明知道自己尘埃一样微不足道,可是我无法控制对你的感情。我爱你,绍兴酒,此生此世。

有意无意都是天意,今日上天厚赐这一切,我当倍加珍惜之。

就这样,我追着你的脚步,随着你一路的酒香,寻芳而至,与你,我可爱的绍兴酒精灵结下这般深不见底的尘世情缘,我无悔亦无怨。试问:人生在世,天底下谁又能绕得过一个“缘”字,避得开一个“情”字呢?与酒因情结缘,与古越龙山情缘双就,吾此生足矣。

钟情于酒,斯情不渝,此情殷殷,情难自已,于是,便有了今天这部以绍兴酒为引子,以亲情为作料,以尘世为背景用心酿就的《一酒一尘缘》这本小册子。小小心扉一页,权作酒余饭后之笑谈耳。希望大家能喜欢。

是为自序。

傅建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八日晚 于广州中山

内容推荐

问世间酒为何物,直叫人心醉神迷?尽得酒中趣的傅建伟告诉我们,这世界因酒而香,只要以开阔的心胸去品味,自然能品味到人间至美,领略到绍兴老酒真正的美妙可爱之处。

《一酒一尘缘》以绍兴为引子,以亲情为佐料,以尘世为背景,这一缕浓香,邀你浅酌!

编辑推荐

这是一坛老酒,一坛绍兴老酒,是江湖儿女的最爱。它曾经无数次地出现在金庸古龙二位大侠的笔下,成为武侠小说中最为灵动的色彩。轻轻翻开书扉,纯正的绍兴老酒异香扑鼻而来,浓烈而醇厚,令我们深深震撼于岁月淀积的情感之中!傅建伟曾深情地说,绍兴老酒是时间的产物,时间是造不了假的,此乃上苍厚赐也。

《一酒一尘缘》这本书融入傅建伟无限深情与热爱、流淌着绍兴老酒奇香的书稿,不也是如此么?此乃傅建伟先生送给世人的一份厚礼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