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塞林格传--永远的麦田守望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坎尼斯·斯拉文斯基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坎尼斯·斯拉文斯基的《塞林格传--永远的麦田守望者》是最完整、最全面的塞林格传记。

从一个犹太牛奶销售员的儿子到红透全球的大作家!作为犹太后裔,他是怎么逃过战争的屠杀的?怎么从一个精明的牛奶商人的儿子一步一步变成了忧郁叛逆的文艺青年?大学读了仅一年,就果断退学,是什么成就了他的写作辉煌?作家能做的最浪漫的事莫过于将一段枯萎的爱情写入永恒——塞林格A girl I knew(《我知道的一个女孩》)记录了他在欧洲遭遇的初恋故事。

内容推荐

《塞林格传--永远的麦田守望者》的作者,世界著名作家J.D塞林格人生传记。由美国著名传记作者、塞林格研究专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历时7年,经过大量访谈和收集,最终写成的作家塞林格的传记。书中,梳理了塞林格从童年时期到作家生涯的点点滴滴,也通过采访材料分析了塞林格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形成。

目录

序言  

1.桑尼

2.志向

3.徘徊

4.换位

5.地狱

6.炼狱

7.成名

8.再度证明

9.霍尔顿

10.十字路口

11.安顿

12.弗兰尼

13.两个家庭

14.卓埃

15.西摩

16.暗峰

17.分离

18.告别

19.沉默的诗

20.走出麦田

试读章节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席卷美国。纽约再也不是充满机会的地方。流光溢彩的商业和乐观主义被排队购买面包的人和绝望情绪所取代。如果说10年前所罗门和亚姆朝社会上层的挺进可以叫作非同一般的话,如今他们的业绩则足以令人震惊。在贫穷四处弥漫的纽约,塞林格夫妇逆流而上,继续积累着财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1932年,塞林格夫妇进行了最后一次搬迁:越过中央花园,进入曼哈顿富人出没的上东区。所罗门把他的家搬入91大街1133公园大道卡内基·希尔区的一座漂亮公寓。在这个贫富悬殊的地方,家庭住址成了表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因素。塞林格夫妇的新家足以说明他们的成功。宽裕且又舒适,从这个高人一等的地点能看见中央公园,走不上几分钟就能到达动物园和大都会艺术馆。新家使塞林格夫妇感到心满意足,所以多年来他们使用私人信纸,抬头上没有姓氏,只有公园大道的地址。

在塞林格一家搬入1133号之前,桑尼读的是(州里出资兴办的)西区的公立学校。但公园大道里成功商人们的儿子哪有读公立学校的?他们都要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一般都要读很有名望的寄宿学校,而且离家不能太近。塞林格夫妇也想让他们的儿子读私立学校,但又怕他离得太远,最后把他送到熟悉的西区读书,在西63街的麦克伯尼学校报了名。

能在麦克伯尼报上名,自然要比接受公立教育高出一个台阶,但仍然比塞林格家的新邻居们入读的预科学校低好几个档次。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这所学校是附近的基督教青年会开办的,这等于说13岁的桑尼刚刚走出他的Bar-Mitzvah(犹太男孩的成人仪式),就进了基督教青年会。

桑尼在麦克伯尼演了两出学校组织的话剧,他对戏剧的兴趣未减反增。他还是学校击剑队的队长,他后来承认,他们把击剑用的家伙都丢在了地铁上。桑尼这时也没有忘记写作,开始为《麦克伯尼人》撰稿。至于功课,他倒不大上心。那些课程让他觉得无聊,只好一连几天眺望窗外的中央公园,或在附近的自然史博物馆里流连忘返,结果他的分数勉强及格,排在班级倒数几名里。我们看看他在1932~1933学年的成绩:代数66分,生物77分,英语80分,拉丁语66分。1933~1934学年他在继续倒退:英语72分,几何68分,德语70分,拉丁语71分。若是在公立学校,桑尼凭这个分数还能勉强读下去。但在私立学校,他的表现校方就无法接受,因为学校的平均成绩直接决定着能不能得到资助。为了提高平均分数,塞林格在那年夏天进了曼赫塞特中学,但麦克伯尼校方仍然通知他1934年不必入学了,其实这就是劝退。

桑尼被逐出麦克伯尼,也割断了他与基督教青年会的联系,后来证明,这是他在少年时代与正式宗教组织的最后一次联系。随着父母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桑尼和多丽丝所受的教育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到了30年代,塞林格一家就割断了与所有宗教的隶属关系。1935年5月,多丽丝在塞林格家的客厅里成婚,这次婚礼上既没有拉比也没有牧师,为新人证婚的是著名幽默表演艺术家约翰·艾略特博士,他是民族文化协会的领袖。

1934年9月,桑尼未满16岁,父母感到儿子正站在十字路口上。他们发现他需要一个更为严格的环境,在家里总是不行的,虽然父母对此并不大乐意。一边是母亲毫不掩饰的溺爱,一边是对妻子有所顾忌的父亲,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送桑尼去读寄宿学校。就桑尼自己来说,他要研究表演艺术,但所罗门不同意:大萧条仍然没有结束,他的儿子怎能当演员呢?结果桑尼只好就读寄宿军校。

不难想象,所罗门就是因为桑尼被逐出麦克伯尼,才决定把他送走,以此作为对他的惩罚。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塞林格夫妇共同选择了福吉谷军事学院,在这件事上他们的意见没有分歧。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桑尼同意入读福吉谷,他并未表示反对或不满,此时我们能联想到小说中的人物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一结论背后的逻辑是明显的:亚姆永远不会强迫儿子做他不喜欢的事,而且所罗门也不敢挑战亚姆的意志。

与军校接触之后,所罗门有意不陪儿子到学校面试。有人以此为据,说这足以证明父子关系的恶化;但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原因,也能解释所罗门为何没有陪儿子面试。大萧条给美籍犹太人的社会地位造成了严重影响。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的反犹年代,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不少美国人把经济崩溃的责任推到贪婪的银行家身上,他们把愤怒的目光转向了犹太人,因为众多犹太人在金融界名声显赫。这种仇恨根深蒂固,犹太人或是被边缘化,或是在众多领域被排除在社会之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多数的大学和私立学校都规定了限额,将犹太人的入学率限制在最低的程度。这些做法所罗门必然知道。桑尼参加面试的那天,所罗门索性留在了家里。他让妻子代办此事,因为妻子皮肤白皙,还长了一头红发。现在还没有证据显示所罗门企图背叛他的宗教,但这一次他不希望被人家问来问去,这可能殃及儿子的入学大事。在父子间麻烦不断的关系里,所罗门对儿子的爱仍然贯穿始终,那天他没陪儿子面试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桑尼、他的姐姐和母亲在9月18日周二抵达福吉谷,他们的言谈举止极为得体。入学时间定在下一个周六,所以他们一定要给校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尤其是麦克伯尼学校已经把塞林格的档案转到了军校,同时转来一条不长的评语。麦克伯尼校方说塞林格的注意力“模糊不清”,在班上18名学生里排在第15位。麦克伯尼的测验发现,桑尼的智商为111,学校的评语说,虽然杰罗姆的能力很强,但他不知道“用功”二字。校方的结论是,他“在我们这里的最后一个学期被青春期重创”(原文如此)。

幸运的是,福吉谷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想要与更富裕、更时尚的学校一比高下。至于申请人模糊不模糊倒在其次,他们不想拒绝一个付费的学员,所以桑尼的入学申请被接受了。两天之后,如释重负的索尔·塞林格从位于曼哈顿弗兰克林大街的办公室给军校寄去50美元的注册费,并写信感谢面试老师的厚爱。所罗门没有忘记麦克伯尼转走的档案,所以他在写于1934年9月20日的信里向校方官员卓别林·瓦尔德马尔·伊万·卢坦保证:“杰罗姆一定能取得进步……你将发现他的学习精神是一流的。”

……

P9-11

序言

7年来,我一直从事着Dead caulfields网站的维护工作。这家网站(如我在描述中所说的)是我为“J.D.塞林格的一生和写作”开办的。网站渐渐形成规模,访问的人也不少,但每天很少收到超过四五封的邮件。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我打开邮箱,发现等着我点开的邮件不是三四封,而是57封,所以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惊讶。我没能马上打开这些邮件,等了几个小时之后,我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57封来信。我打开最上面的一封,扫了一眼,马上明白了这么多来信的原因,以及如何铭记这一天。邮箱标题栏上的消息幽幽地望着我。上面写道:J.D.塞林格安息。这句话要改成“流沙”才好。

这里最好先解释几句。从开办塞林格网站以来,我就着手撰写他的传记,我想最终写成一‘部真实、公正而不带主观色彩的塞林格传,用公正的文字描述他的写作成就。七年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其实,仅仅在一周之前我才发出最后一章的草稿。七年来,我徜徉在塞林格的生活里不能自拔,他的写作、他的哲学以及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无不是我研究的对象。塞林格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而今,他一个人走了。

我可以把电子邮件先放一放,但我放不下网站。最后一帖已经过了三周,上面写的是祝贺塞林格迎来91岁生日,结尾是真诚希望他长命百岁。但是此刻,这句话一下子变得不太庄重。对于塞林格的逝世,我总得说几句话。我请求大脑允许我找出一些合适的话语,写出来一篇悼文。我知道这是我迟早要写的文字,却总不希望真有这个必要。我徒劳地搜索一种与这个人相称的情感,而不是悼文。我还记得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对那些在阿利墓上撒花的人很不以为然,说他们这是矫揉造作;后来天下起了雨,他们就马上转身走开了。塞林格自己不相信死亡,这点我是知道的。我要做的是向他表达谢意,希望大家感谢他,却不必为他的死悲伤。塞林格有资格得到大家的推崇,在此我请求大家与我一道向他致敬。

我生怕悼文写得不好。在无数文采卓然的悼文里,我的短章显得苍白无力。但毕竟这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文字。这不是为了悼念死者,这是为了邀请众人向他致敬。这不是为了怀念J.D.塞林格,而是为了纪念J.D.塞林格的成就。我在这里再次将我的短文送与所有此刻或未来的任何时刻希望铭记塞林格的人:

敬请阅读、研究他的小说,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十次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他的《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抬高屋梁》与《西摩》。再次体验塞林格的小说,以此向作者表达敬意,因为他已经深深地渗透在这些故事里。塞林格本人可能走了——因此这个世界变得空虚——但他必将永远活在印着他的文字的书页上。通过他的艺术作品,他在今天和明天仍将拥有鲜活的生命,一如他走在纽约的大道上,徜徉在新罕布什尔的林子里。

坎尼斯·斯拉文斯基

美国新泽西州

2010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