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之路漫长而修远,幼儿不过刚刚站上时光的起点。而在这里,早有人整装待发,愿与孩子一路相伴,他们就是家长。初为父母,孩子的成长定然绽放着许多“为什么”,而这些无一不是家长的疑问与困惑。
张向葵、方晓义、桑标、傅宏《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正是为新晋父母们“传道解惑”而来。书中的一个个“为什么”,化自孩子们最普通的日常,演绎出一道道具体的问题,验证着,心理成长的条条规律。
本书从家长们每天都可能面对的困境入手,以通俗晓畅的话语辅以理论解析,层层深入却不似晦涩的“学院派”,更是能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而又温暖贴心的指导意见,形成“以事入情,由情说理,以理解惑”的完整脉络。
百位心理学专家倾心撰写,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鼎力推荐!
当前国家对科普十分重视,对心理普及又高度关注。《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我国首部旨在反映人类心理的大型科普丛书。该丛书暂分为三册,涉及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本书为该套丛书的第一本。
张向葵、方晓义、桑标、傅宏主编的《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以婴幼儿为对象,共有150个主题,回答150个“为什么”问题。每个主题从一个案例出发,引出心理现象,并对现象给予科学说明,再从教育者角度提出权威、实用、有针对性的建议。150个主题涵盖了婴幼儿心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婴幼儿成长中心理发展的现象、特点和规律,如认知、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创造力、兴趣、理想、自我意识、价值观等,也包括婴幼儿面临各种生活课题时所出现的问题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如在身体发育、社会交往、学习活动、网络接触、职业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本书适合幼儿教师、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管理者阅读,也对关注婴幼儿心理的其他读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宝宝哭了,为什么?
宝宝总是哭闹不止,为什么?
宝宝喜欢面对面说话,为什么?
宝宝口齿不清,为什么?
宝宝说话结结巴巴,为什么?
宝宝出现沉默,为什么?
宝宝词汇贫乏,为什么?
宝宝边玩边自言自语,为什么?
0~1岁是宝宝语音发展的主要时期,为什么?
1~2岁是宝宝词汇发展的主要时期,为什么?
2~3岁是宝宝语句发展的主要时期,为什么?
宝宝早期不接触语言,后天语言发展缓慢,为什么?
宝宝“能文不擅武”,为什么?
宝宝对音乐超敏感,为什么?
宝宝左右脑发展不协调,为什么?
宝宝识字早不一定智力高,为什么?
宝宝“大器晚成”,为什么?
宝宝说话晚,为什么?
宝宝智力发展受环境影响,为什么?
1岁前的宝宝大脑损伤后语言可恢复,为什么?
宝宝总是“怕怕”,为什么?
宝宝总是“暴跳如雷”,为什么?
宝宝新入园爱哭闹,为什么?
宝宝闯祸后会“百爪挠心”,为什么?
宝宝犯错后“执迷不悟”,为什么?
宝宝也会“察言观色”,为什么?
宝宝会“感他人之所感”,为什么?
宝宝常常说“瞎话”,为什么?
宝宝常常骗大人,为什么?
宝宝心中“有鬼”,为什么?
宝宝“为所欲为”,为什么?
宝宝“望而却步”,为什么?
宝宝也有计划性,为什么?
宝宝“迫不及待”,为什么?
宝宝会磨人,为什么?
宝宝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为什么?
宝宝“心不甘情不愿”,为什么?
宝宝总是违规,为什么?
宝宝会“听音辨人”,为什么?
吃母乳的宝宝“母婴情深”,为什么?
宝宝对亲子游戏“一往情深”,为什么?
离异家庭的宝宝烦恼多,为什么?
宝宝对父母也“偏爱”,为什么?
宝宝喜欢和爸爸玩耍,但更依恋妈妈,为什么?
宝宝“动手不动口”,为什么?
宝宝“恋”着父母的床,为什么?
宝宝会“吃醋”,为什么?
宝宝喜欢玩电子游戏,为什么?
宝宝喜欢玩“过家家”游戏,为什么?
宝宝喜欢玩“幼稚”的游戏,为什么?
宝宝喜欢自己挑的玩具,为什么?
宝宝“朝三暮四”,为什么?
宝宝有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
宝宝“动如脱兔”,为什么?
宝宝脾气急躁,为什么?
宝宝过于敏感,为什么?
宝宝“慢条斯理”,为什么?
宝宝用哭达到目的,为什么?
宝宝“三心二意”,为什么?
宝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什么?
宝宝也需要被尊重,为什么?
宝宝过度自信,为什么?
宝宝不愿意表现自己,为什么?
宝宝性格孤僻,为什么?
宝宝腼腆害羞,为什么?
宝宝对“奥特曼”等深信不疑,为什么?
宝宝对陌生人也会微笑,为什么?
宝宝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为什么?
宝宝常用“宝宝”称呼自己,为什么?
宝宝认为玩具能听懂他说的话,为什么?
宝宝抢占排头,为什么?
宝宝爱抢玩具,为什么?
宝宝突然“不不相逼”,为什么?
宝宝“一叶障目”,为什么?
宝宝“视而不见”,为什么?
宝宝对动画片“情有独钟”,为什么?
宝宝喜欢咬手指,为什么?
宝宝挑食,为什么?
宝宝成了“小胖胖”,为什么?
宝宝经常尿床,为什么?
宝宝喜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
宝宝更愿意与爷爷奶奶在一起,为什么?
宝宝没有安全意识,为什么?
宝宝易跌撞、不怕疼、拒触摸,为什么?
宝宝总把东西往嘴里放,总爱到处摸,为什么?
宝宝迟迟不会走路,为什么?
宝宝能“拿起西瓜”却很难“捡起芝麻”,为什么?
宝宝喜欢爬,为什么?
宝宝喜欢爬上爬下、跳来跳去,为什么?
宝宝是个“近视眼”,为什么?
宝宝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什么?
宝宝自己也会选书,为什么?
宝宝不爱阅读,为什么?
宝宝受到表扬却不开心,为什么?
宝宝迷恋图画书,为什么?
宝宝1岁左右就能学英语,为什么?
宝宝识字容易写字难,为什么?
宝宝会“分苹果”,却不会“1+1=?”的问题,为什么?
宝宝对撕书、撕纸乐此不疲,为什么?
宝宝喜欢画画,为什么?
2岁前宝宝记住的东西到6岁后就忘了,为什么?
宝宝睡前喜欢让父母讲故事,为什么?
宝宝“人来疯”,为什么?
宝宝喜欢攀比,为什么?
宝宝常常好心办坏事,为什么?
宝宝“出口成脏”,为什么?
宝宝总是有过分的要求,为什么?
宝宝一上幼儿园就生病,为什么?
宝宝不希望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为什么?
宝宝喜欢玩沙,为什么?
宝宝喜欢抱着布娃娃睡觉,为什么?
宝宝常常“破坏”东西,为什么?
宝宝喜欢帮大人做家务,为什么?
宝宝爱告状,为什么?
宝宝不会合作,为什么?
宝宝被“拒之门外”,为什么?
宝宝总是被欺负,为什么?
宝宝“护玩具”,为什么?
宝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什么?
宝宝分不清性别,为什么?
宝宝喜欢异性小伙伴,为什么?
宝宝玩玩具“男女有别”,为什么?
宝宝喜欢“男扮女装”,为什么?
宝宝喜欢“扒裤子”,为什么?
6个月左右的宝宝爬到床边就停下了,为什么?
3岁的宝宝总说自己有好多姐姐,为什么?
哭泣的宝宝的胃贴向母亲的胸部时就不哭了,为什么?
宝宝喊电视屏幕上的白头发男人“我爷爷”,为什么?
宝宝3岁时就爱做“鬼脸”,为什么?
当宝宝玩新玩具时总爱看妈妈的脸色,为什么?
宝宝有时独自在角落里一个人“发呆”,为什么?
宝宝“偷拿”小朋友的东西,为什么?
宝宝玩游戏“怕输”,为什么?
宝宝出生不久就对味道有偏爱,为什么?
1岁前宝宝就喜欢看布满图案的布,为什么?
半岁的宝宝在黑暗中能抓到发黑的物体,为什么?
2岁宝宝想从微型滑梯上滑下来,为什么?
宝宝出生不久就能和妈妈咿咿呀呀,为什么?
宝宝出生后几乎天天酣睡不醒,为什么?
宝宝的记忆容易被改变,为什么?
胎宝宝没出生前听到爸爸的声音就“陶醉”,为什么?
5~6岁宝宝喜欢“比一比”,为什么?
宝宝认为“太阳总是围着自己转”,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宝宝喜欢把东西搬来搬去,为什么?
宝宝吃饭喜欢自己动手,为什么?
爱活动的宝宝更聪明吗,为什么?
准妈妈的“坏情绪”对胎宝宝至关重要,为什么?
宝宝的小拳头也会“咿咿呀呀”,为什么?
宝宝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不一致,为什么?
宝宝能说出皮球的多种用途,为什么?
宝宝哭了,为什么?
佳佳只有6个月大,他总是会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哭。有时候家长哄一哄,他就会很快停止哭泣,但有时这样做完全于事无补,佳佳反而哭得变本加厉。这常常弄得家长束手无措。宝宝为何哭呢?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时常哭闹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语言还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时,笑和哭就成为他们主要的表达方式。宝宝的哭声含义丰富,在不同情况下传达不同的意义。为了能及时提供一个贴近宝宝心声的照顾,家长需要学会听懂宝宝的哭声。如果在宝宝哭闹时,家长没有敏锐地了解宝宝为什么哭,就很难顺利安抚宝宝的情绪,若安抚无效后再对宝宝失去耐性,一味采取忽视甚至责备的态度,就可能会导致宝宝和家长之间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
那宝宝究竟为什么会哭呢?通常,宝宝哭泣的原因分为三类: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病理状况。不同原因引发的哭泣,其表现是不一样的,主要体现在哭声特点、脸部及肢体活动上。
首先,宝宝哭闹最常见的原因是表达生理上的需求。生理需求种类繁多,宝宝哭的表现也是非常多样的。例如,如果宝宝饿了或渴了,哭声会短而有力,比较急促;如果宝宝累了,他的哭声虽然也比较有规律,但是音量明显就会比较小;如果宝宝所在的环境太吵、光线太亮或太暗等,他的哭声和动作就会显得烦躁不安。宝宝饿了、渴了、累了等需求容易被注意到,而对环境和光线的生理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宝宝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的感知觉就已经较为敏锐了,他可以感知到环境中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宝宝一般偏爱暖色调及温柔的声音,如果将宝宝放在又吵闹又黑暗的环境中,他就会感到不舒服。
其次,宝宝哭闹较为常见的原因是表达心理上的需求。初生的宝宝偏好熟悉的人和物,如经常陪伴和照顾他们的大人、他们常玩的玩具、他们常穿的衣服和常用的毛毯等,宝宝从这些熟悉的人和物中可以获得安全感。一旦宝宝感受到了威胁,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宝宝就会开始哭闹。这种哭闹并不难辨别,因为他们往往在哭的同时会伴有一些指向性的肢体动作,如头转向照料者、手伸向他需要寻求安慰的人或物等。
最后,宝宝生病时也会哭,这时他们的哭声通常比较尖锐而凄厉,并伴随握拳、蹬腿等动作,无论家长怎么抱或者哄也无法使他们安静下来。最常见的引发宝宝异常哭泣的病理状况有消化系统、呼吸道、皮肤等方面的疾病。
要懂得分辨以上几种类型的哭,家长需要长期与宝宝相处,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多多留意宝宝的表现。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如果宝宝是因生理需求而哭,那么在排查出具体原因后,应及时给宝宝喝奶、喝水或哄宝宝睡觉等,注意不能忽视宝宝对于周围环境的需求。 心视界
婴儿的哭声实验
有研究者将婴儿因饥饿、痛、生气而发出的哭声录下来,放给不知情的母亲听。当这些母亲听到因痛而发出的哭声时,她们都冲进房间去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发生了意外,而听到另外两种哭声时,她们都不紧不慢地做出反应。由此可见,经常照顾宝宝的人是能够分辨宝宝的哭声所表达的意思的,起码能够从众多哭声中分辨出病理状况的哭。
如果宝宝哭是因为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在宝宝哭后,家长不能让宝宝长时间等待,要及时去抱或安抚宝宝。
如果宝宝是因病理原因而哭,则要及时送医院检查。
虽然医学上认为啼哭有助于宝宝的呼吸系统和肌肉的锻炼,但不管宝宝是因为何种原因哭,家长都不宜长时间后才给予反应,更不能失去耐性而责备宝宝。(P1-3)
本丛书是受中国心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资助,由近百位心理学专家撰写的我国第一套以“十万个为什么”命名的心理学科普丛书。
说起《十万个为什么》丛书,那是我们这一代儿时阅读到的非常好的科学启蒙读物,它引导我们接触科学、认识科学、热爱科学、走向科学。回首来时路,我们方才后知后觉,人总是愿意问“为什么”的。1961年,首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问世。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科普巨作,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它对自小培养国民科学意识和素质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那时起,《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推出了多个版本,由最初涉及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数学、地质地理和动物等科学领域的8册一套,发展到了21册一套,涉及的学科更为广泛,也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是,从始至今,这套丛书中却没有关于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知识的独立单册。
原因何在?从我们心理学工作者角度来看,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心理的高度复杂性使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此类科普读物的编写。人类的心理极其错综复杂,或细致如发,或柔肠百转,或瞬患万变,或表里迥异,偶失察之毫厘,竟致谬以千里。作为心理现象一部分的意识(还有一大部分为无意识),究其起源,迄今未知,终成世界三大迷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最复杂、神奇的现象。由此可见,人类对自身心理的研究极为困难。尽管心理学的思想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思想,但心理学的科学史却十分短暂,《十万个为什么》丛书首版距科学心理学诞生仅82年,时至今日,许多心理现象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加上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几经起落,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心理学研究本身的薄弱也成了制约其科普读物编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知之甚少,这方面的社会需求相对缺乏,从而迟滞了该类科普读物的应需而生。在开始接触心理学时,人们甚至还会将其与看相、卜卦相联系,颇带有几分神秘感,以至于心理学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斥为伪科学而被打入“冷官”。虽然之后有了自己的独立发展,但心理学也主要在师范类院校中作为课程而存在,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需求,因而缺乏推动科普的外在动力。
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得到极大的发展:心理科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事心理学工作的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攻读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迅速增长,研究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翻倍增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有人在20世纪末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鼎盛发展时期。以我国来说,中国心理学会的分支机构已发展到了21个专业委员会和10个工作委员会,这个纪录还在不断地刷新。现有心理学教学科研的单位已超过340个,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多达百个,每年召开几十场全国性的心理学学术会议,与国外心理学界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产生了大量的合作研究的成果。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改进,整个心理学界在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的对象逐渐从低级向高级,从个体性向社会性,从单一向综合的心理现象拓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眼动追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MRI)、功能性近红外光脑成像技术(fNRIS)等高科技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使心理学研究又从宏观领域拓展至微观领域,由行为层面、心理层面拓展至生理层面,特别是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为这磅礴的奏鸣曲谱写了新的乐章。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认识自身心理的欲望也增强了。特别是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上升,使得各种心理问题纷至沓来,寻求心理科学的援助,以缓解心理问题的社会需求也愈显突出。对全民的心理关怀甚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之中,习近平主席更是在全国性大会上强调心理关怀和心理普及问题,并将这种科学普及提到与科学创新同样重要的高度。这一切为《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读物大家庭迎来新成员——人类心理分册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近百位心理学专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我们数十年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来撰写这套《人类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本次出版的是涉及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的三个分册,分别是《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0~6岁)、《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7~12岁)和《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13~18岁)。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我们还将推出其他分册。
本丛书从编写队伍到编写宗旨、内容、结构、框架、形式,具有以下六方面特色:
一、作者队伍强大
作者队伍的强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写人员多。每个分册都有4位主编和约30位编委,三个分册共有近百位作者参加撰写,可以说是《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单学科参编人员最多的。二是专业水平高。近百位编委均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其中教授60余位。12位分册主编均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其中有2位副理事长、7位常务理事;7位编委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编委中不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这样高水准的作者队伍为本丛书的科学性、专业性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编写宗旨鲜明
从组建作者队伍起,每位分册主编和编委都怀揣一个十分明确的宗旨,那就是通过科普图书的编写来体现心理学工作者对社会的奉献,并将这种意识概括为十六个字——“服务社会,福祉后代,利在当下,义在深远”,并以此激励自己认真完成中国心理学会的这一嘱托。为此,在编写准备阶段,我们进行了调研工作,及时了解民众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情况;编写过程中,我们召开6次分册主编会,深入研究编写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并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6所高校开展撰写人员培训活动;所有编写人员在教学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认真撰写书稿,一遍又一遍修改,有的稿件甚至修改了10遍。有的编委平时没有时间,就利用节假日来撰写,甚至在大年夜全国人民举家团圆、围坐欢聚之时,有不少作者还在为稿件忙碌。在总主编的电脑上清晰记录着某分册主编给他发送稿件的时间——“2016年02月07日23:07”,那正是除夕之夜。
……
丛书主创团队如下:总主编是卢家楣;《婴幼儿心理十万个为什么》分册主编是张向葵、方晓义、桑标和傅宏;《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分册主编是刘电芝、邹泓、周宗奎和钱铭怡;《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分册主编是卢家楣、李伟健、金盛华和樊富珉。参编人员由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近百名专家组成。
本丛书在即将付梓之际,要感谢所有为丛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们。
首先,要感谢中国心理学会对我们的信任、支持和鼓励。特别是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杨玉芳研究员,是她将此重任交给我,并始终关心、指导我们的编写工作,几乎参加我们每一次的主编会议,还在经费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还要感谢三个分册的主编,他们都是各自学科中的翘楚,在科研、教学和学术活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参加本丛书的总体设计和分册的编委组织、稿件审阅、撰写与修改工作,为三个分册的出版做出了努力。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婴幼儿分册的主编张向葵教授和儿童分册的主编刘电芝教授,她们在后期担负起繁重的统稿、改稿、校对及定稿等工作,不辞辛劳、竭尽全力,为各分册的顺利出版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随后要感谢所有编委,这是一支专业化、高水准的庞大队伍,正是他们付出了努力,写出了一篇篇稿件,才为丛书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要感谢同学们,跟着导师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甚至某些初稿的撰写和润色工作,默默地在幕后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其中特别是陈叶梓博士还做了不少秘书工作。
还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冯驭老师及其团队为丛书绘制所有的插图,使丛书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同时要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丛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经费支持。
此外,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家长热情询问出版情况,对本书表现出关切和期待,给我们以鼓舞和鞭策。为此,对关心此书出版的所有人士也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科学出版社及其领导,特别是为本丛书从策划到具体落实过程中付出智慧、辛劳和耐心的教育与心理分社分社长付艳及责任编辑孙文影,以及付出专业化、高水平努力的文字编辑、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人员。
古希腊人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镌刻在德尔斐神庙的门柱上,作为千载不变的神谕,这恰说明了自我认识的重要与困难,两千多年来已成为警世之语。其实,人类对自身心理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虽然我们为本丛书的出版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唯望读者有所裨益,对后代成长有所帮助。但终因心理现象的复杂和我们能力的有限,加上初次尝试,仅迈开求索历程的第一步,稚嫩乃至谬误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自当难免,敬请诸位批评指正,以冀不断改进,日臻完善。随着心理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人类心理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心理科普之路将不断延伸和拓广,还有更多的科普高峰等着我们去登攀。
路漫漫,科普之途何其修远;心诚诚,上下求索乐在其中。
卢家楣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