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五月的一天,一桩牵连多人的聚众谋反大案突然被踢爆。消息迅速传至京师(今江苏南京),引起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
此时距离朱元璋改元称帝已有近二十年,按理说,旧敌早已肃清,在他的治理下,即便还没达到国泰民安的程度,也不至于闹出聚众谋反这种通天的大案吧?然而,现实这个剧本的走向,就是这么让人措手不及。
这桩惊现的聚众谋反案发生在处州丽水县,由一个替人占卜的算命先生率先爆出。据他检举揭发,当地的大姓陈公望等五十七人聚众谋乱,欲行不轨。
若是王公大臣因政治利益分赃不均而图谋不轨,倒也不算新鲜事。可是,一个小县城的乡绅们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巨大风险,集体谋乱,这就蹊跷了。莫不是那里的地方官行为不端,官逼民反了?这才建国不到二十年,就有百姓造自己的反,这让标榜草根出身、深谙民间疾苦的朱元璋尴尬的同时有了危机感。他思虑再三,决定派遣锦衣卫千户周原带人前往案发地,缉拿涉案的一干人等,将他们尽数带回京师,以便好好彻查一番。
锦衣卫千户周原领命之后,马不停蹄地带着手下赶往案发地——处州丽水县。他与手下抵达丽水县后,抓捕行动尚未展开,就收到了丽水知县倪孟贤呈上的关于此案的详尽调查报告。
丽水知县倪孟贤给了周原一个更意外的回复:根据他微服私访调查的结果,可以认定丽水县治下并无谋反之事发生。
周原一头雾水:一个说五十七人聚众谋反,一个说谋反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如此自相矛盾,你们是拿堂堂大明天子和锦衣卫消遣吗?然而,倪孟贤十分肯定地声称,他得知朝廷派了锦衣卫来调查后,秘密召见县中父老询问,县中的父老都否认有谋反之事。兹事体大,他不敢轻易下结论,于是又暗访事发之地的民情,发现男耕女织如故,毫无异常。他以为,朝廷任命他为知县,是希望他安民于田里;如今,良善之人遭遇诬陷栽赃,他身为知县岂能坐视不理。故而,他特地将调查到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希望可以及时上报,以免生出冤狱。周原一时也辨不清真伪——如此谋反大案岂敢轻易下结论,于是照例派人将已经掌握的丽水县方面的情况,如实上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罢倪孟贤的汇报后,并未直接做出裁决,也没有派出刑部的官员去丽水县会同锦衣卫调查此案,而是指示周原,携县中父老四十人前来京师,他要亲自圣裁此事。很显然,他并不信任倪孟贤的说辞,甚至对刑部官员能否秉公断案也持怀疑态度。
朱元璋为什么不肯按照法定程序走,非得大费周章地亲自过问?
这是因为举报人社会地位低微,处于弱势群体,而其告发的人群却属于大姓富户。大姓富户在那个年代掌握着社会话语权,官吏子弟也多出自这些人家,故而在官场上,大姓富户总是会得到关系网的庇佑,或重罪轻判,或逃逸于国法之外。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再熟悉不过。在无法判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他宁愿亲自审问当事双方,给予缺乏话语权的举报人说话的机会,以防寒了民心,酿成冤假错案。在这一案件上,他表现出的慎重,与大家印象中猜忌、刻薄、残酷的形象大相径庭。
应皇帝的指示,四十个丽水县百姓跟随着锦衣卫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京师,旋即被召进宫中,当着朱元璋的面陈述实际情况。他们告诉朱元璋,那个举报人以替富户大姓占卜为生,只因他要求的好处没有得到,才恼羞成怒诬告陈公望等人聚众谋反。
得知真相的朱元璋长舒了一口气,随即下令将涉嫌诬告他人谋反的举报人移交刑部,由刑部按照《大明律》惩处。至于远道而来的“丽水老年团”,作证也很辛苦,不能委屈了他们。为此,朱元璋特地赏赐了他们一顿丰盛的大餐,然后逐一发放交通补贴,送他们返乡。
P10-11
引子 印象·锦衣卫
第一章 来吧!万岁爷需要你!——锦衣卫的由来与架构
第二章 想应聘?这里排队!——锦衣卫的选拔方式
第三章 拿好你的制服和腰牌!——锦衣卫的服饰与装备
第四章 岗前培训很重要!——锦衣卫的基本职能和岗位分配
第五章 公公他偏头痛!——锦衣卫与东厂
第六章 “特务”亦有正义使命!——锦衣卫的侦缉与监察任务
第七章 潜伏?冲锋?战场岂能少了我!——锡兰山之战中的锦衣卫
第八章 驯兽?打铁?百工技能我最强!——锦衣卫的技术“天团”
第九章 一入地狱几人回?——走出诏狱与死于诏狱的人们
第十章 打屁股不是你爹的专利!——锦衣卫与官僚集团的爱恨情仇
第十一章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锦衣卫中的达官
第十二章 大佬的AB面!——锦衣卫指挥使的善与恶
第十三章 风光背后的尴尬!——锦衣卫囧事两三则
第十四章 强强联手!——锦衣卫的婚姻与结盟
第十五章 一个未被列入《明史稿》的锦衣卫指挥使
第十六章 死于缅甸的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
参考文献
印象·锦衣卫
说到锦衣卫,十之八九的人都会自动联想到明朝的黑暗专制,以及明朝皇帝的昏庸与怠政。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背景,锦衣卫这一群体的出现才显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太过突兀。在人们眼中,这些鲜衣怒马的衣冠禽兽,从来都是朝廷的鹰犬,是皇帝用来监视、迫害臣民的爪牙,他们欠下的累累血债简直罄竹难书。
基于这样的认知,无恶不作的锦衣卫与权倾朝野的狗太监最终成为大众眼里的明朝特产。人们甚至据此认为,没有这些元素的明朝故事都是不完整且缺乏时代感的。因此,在许多涉及明代题材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都能看到这两大人群积极出没的身影。只不过他们照例充当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迫害忠良、屠戮无辜、监控民意、扑杀异己……皆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尤其在以武侠小说为代表的江湖世界,他们更是常常被指给男女主角演对手戏,以凸显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价值观。
偌大的明朝,好歹也曾有过万国来朝的辉煌,相信可以拿来闲谝的东西很多,可为什么大家放着其他的不表,单表锦衣卫和狗太监呢?
有人会说:因为明朝的皇帝昏庸无能,任用锦衣卫和狗太监肆意妄为,荼毒百姓,致使民不聊生,这铁一般的事实太令人印象深刻了,所以我们应当批判这种专制强权,以史为鉴,时时I易厉。
以史为鉴没有错,问题在于,你真的确信你所谓的印象是“铁一般的事实”吗?
印象这玩意儿其实挺可怕的,它的可怕往往体现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上。这种惯性会形成一种毫无辨别力的盲从,且少有人去主动矫正;而被动的矫正则往往充斥着质疑的目光,矫正的结果自然也是因人而异。不过,肯质疑总比一味地偏听偏信强,毕竞有质疑才会去用心求证。也唯有用心求证,人们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得出相对客观的答案。
如是,我们不妨回到关于锦衣卫的话题,聊一聊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他们。
特务、屠夫、恶徒、恐怖组织……这是大多数文史资料和艺术作品中关于锦衣卫形象及其职能的描述,也是大部分人听到“锦衣卫”三个字时,最直接的反应。对文史稍有涉猎的人甚至可以列举出有关锦衣卫的若干故事与传说。例如,一官员在家宴请宾客,第二天就被朱元璋问及宴请的情况,并拿出还原宴会现场的图画给他看,吓得该官员汗出如浆;另一官员前一晚在第X房小妾的屋里过夜,结果次日就被朱元璋点破……类似的“恐怖”故事有许多许多,而且领衔主演大多都是朱元璋。且不论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真的无聊到连床第之事都乐得管,至少这些故事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想这锦衣卫无孔不入到了怎样的地步,明朝的广大群众连起码的隐私都荡然无存了!如此经年累月处于严密的监管之下,还能愉快地玩耍吗?
想到这些,听故事的人们不由得感慨:活在明朝真是太可怕了!明朝的皇帝真是太变态了!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如此推理下去,事情竟隐隐有些违和?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你终日处于这样的恐怖环境中,连洗个澡都可能被人曝光裸照,然后你上司动不动拿裸照要挟你做事,你能忍受多久?估计但凡是个正常人,恐怕连24小时都撑不到就该暴走了。暴走的原因很简单:毫无安全感。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连24小时都忍受不了的事情,明朝上上下下全体臣民居然默默忍受了近三百年,而且吃喝拉撒睡一样没落下,难道我们与明人不是一种生物、一种体质?还是我们的神经远不如明人坚韧?
照此一分析,我们不禁要疑惑,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
锦衣卫无孔不入难道不是事实吗?锦衣卫残害忠良难道不是事实吗?锦衣卫恣意妄为、贪赃枉法、荼毒百姓,难道不是事实吗?
负责任地说,这些都是事实,白纸黑字放在那里,没人可以否认和分辩。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单以某一阶段或者某一案例来给一个事物下定论,就如同盲人摸象,容易以偏概全,有失偏颇。
事实上,锦衣卫从建立发展,到最后走向毁灭,与寻常事物的生灭并无二致。它诞生的初衷,并不是只带着满满恶意。刻意夸大其存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情况(如明初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时期),特别是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属于一种有选择性地人为“黑化”。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若把锦衣卫比作一个人,你只盯着他的缺陷,放大他的错误,无视别的特质,并据此判定“他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仔细想想,是不是很主观、很感情用事呢?
有人估计马上就要反驳了:文献和史料中有记录锦衣卫良善的属性吗?明明满篇都是恶行好吗?就算有,肯定也不多,终归是恶比善多吧!
的确,在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和史料中,锦衣卫的黑历史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远超他们做好人好事的记录。这使得从表面上看,锦衣卫的恶行多到难以计数,而善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大家都说他不是好人,所以他肯定不是好人!”——这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尤其是在深具从众心理的中国,这样的观点是非常具有市场的。
因此,锦衣卫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印象里,成了黑暗的专制工具,是罪大恶极的产物,应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然而,对着锦衣卫喊打喊杀的人民群众,大多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被锦衣卫严密监控的大明朝,人身自由和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多有关锦衣卫的黑历史到底是如何留存下来的呢?
按照常理,明朝皇帝用这种极端手法监控民意,出发点肯定是针对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异己势力,至少也是为了减少对己不利的舆论。那么,他怎么会容忍自己的走狗锦衣卫被人这么肆意攻讦呢?他应该利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不惜一切代价销毁这些文献,屠杀这些文献的记录者才对。这样一来,我们如今便不会看到有关锦衣卫作恶多端的大量记录,就算有,也绝对不会超过粉饰美化锦衣卫的篇幅。
值得玩味的是,留存下来的有关锦衣卫的黑历史不但量多到惊人,而且秉笔直书、毫无顾忌,整个没把大明天子放在眼里。
这就尴尬了:想用锦衣卫这只“忠犬”监控臣民,结果不但“忠犬”被吊打,连带着主人也被晒了尸体……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在天子头上动土!
答案是,官僚集团。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大明皇帝重点盯防的对象、锦衣卫的死对头——明朝的官僚们。其中战斗力最强且占据绝佳位置的,莫过于都察院的御史和记录天子言行的史官。前者但凡有理有据,就没有不敢监察弹劾的,皇帝也要让三分;后者手中握有笔杆,是秉笔直书还是曲笔揭秘,全看自身所处立场的需要。
什么需要?
皇权与相权(官僚集团)斗争的需要。
因此,明朝皇帝越是重用锦衣卫来制约官僚集团,官僚集团的回击越是激烈。皇帝毕竟是一国之君,尊严还得顾忌,那就只好拿他的“忠犬”锦衣卫开刀。表面上看,官僚集团与锦衣卫新仇旧怨不断,是源于锦衣卫逸出司法机关之外,逮捕刑讯大臣。实际上,官僚们的做法是打狗明示天下人:恶狗咬人,背后都是主人指使的哦!
舆论的矛头就此指向了皇帝。皇帝确实是锦衣卫逮捕刑讯大臣的主使,其针对的对象也并非都是洁身自好的忠贞之臣,可架不住权力斗争中“天下官僚是一家”的事实,得罪了一个,也就得罪了一群。为了给一只“忠犬”脱罪,主人亲自下场承受众怒,实在得不偿失。于是,在达成了预期的某种程度的平衡之后,主人选择把罪名都推给锦衣卫,牺牲“忠犬”,褒奖“清君侧”的忠良们,息事宁人。
皇帝与官僚集团握手言和了,脚下踩着锦衣卫的尸体。换言之,锦衣卫替皇帝背了黑锅,这一背就再没能卸下来,直到现在。
官僚集团掌握着记录历史的笔杆子,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自然不会对皇帝的走狗锦衣卫手下留情。因此,就算锦衣卫做了利国利民的事,也要看彼时的情形,再作褒贬。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锦衣卫看似无孔不入,却连自身的黑历史都没法销毁,同时也揭示了明朝的臣民为何能够忍受皇帝严密的监控长达近三百年。因为,严格来说,明朝的臣民根本就不存在“忍受”监控的问题。若说有人忍受锦衣卫的监控和伤害,大约也只有特定品阶的官员们。毕竟锦衣卫的“工作对象”很明确,设立的宗旨就是协助皇帝制衡相权,而不是鱼肉百姓。尽管到了晚明,锦衣卫的作为显得相当没有下限,连老百姓也成为针对的目标,但也仅仅限于那个时期而已。
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几百年,锦衣卫随着明朝的灭亡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皇权与相权之争也灰飞烟灭了,人们对其恶劣的印象似乎也该随之渐淡了。不料,老天爷这个编剧创作的剧情就是这么跌宕起伏,继覆灭了的明朝官僚集团之后,新的黑手又出现了。这双黑手狠狠地推了一把方才坐起身的锦衣卫,锦衣卫又躺尸了,而且死得比之前更难看。
这双黑手就是埋葬明朝的新兴政权——清朝。
说清朝是“黑手”,没有任何开地图炮的意思。历来编修史料,特别是前朝的历史,无不强调前朝晚期的黑暗与昏庸,用来体现和论证本朝取而代之的先进性和法统。不表现前朝的无能,怎能突出本朝的强大?
只是若将矛头直接指向前朝皇帝,多少显得不够雍容大度,也太过图穷匕见。因此,参考明朝官僚集团的做法,朝前朝皇帝的“忠犬”下手,拐弯抹角、指桑骂槐,似乎是个掩藏真实意图的不二之选。于是,在清代的文人笔记和官方编修的明史文献中,再一次大量“记录”了有关锦衣卫的负面文字,并全力歌颂被大明天子迫害的忠臣良相。
时人对比着明朝人遭遇的“非人”待遇,感叹着在没有锦衣卫的大清生活,似乎强上不少。
无独有偶,清亡之后的民国时代,在朝在野的人们,比照着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文字狱,觉得自己简直身处黄金时代。
从诞生之日起,锦衣卫的负面形象就一再地被刷新和加强,而每一次变化无一例外都对应着某些思潮和特殊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锦衣卫从被公正地批判,逐渐变成了莫名其妙地躺着也中枪,最后成了人人都能踩上一脚的对象。如此一边倒的风评,从客观上造成了如今锦衣卫形象的严重失真和扭曲。为此,有学者专门做过数据统计,得出结论:当代关于锦衣卫的研究长达八十年之久,都保持着对锦衣卫全面否定、对明朝强烈谴责的判定。尽管最近的十余年里,关于锦衣卫的学术研究开始有一些松动,研究领域逐渐扩展,许多不同于传统全面否定的学术观点也开始出现,但都不足以撼动此前几百年形成的惯性。锦衣卫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特务机构的看法,依旧无奈地主导着非历史爱好者和普通民众的内心,也渗透到了影视剧和文学的创作中。于是,大量有关锦衣卫的研究资料和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几乎一边倒地将锦衣卫打入恶鬼行列。
正因为这样的主流见解,使得我们所知所见的,只剩下了印象里锦衣卫无恶不作、罪大恶极的模样,守护着一个极端专制、黑暗腐朽的大明帝国。而这个有失公允的扭曲印象,烙印在观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着实阻碍着史学观点的突破,使得历史研究者们还原明朝真实面目的道路变得更加艰辛与困苦。
如此的恶性循环还在继续着,仅仅因为一个最初的印象。究竟要如何才能打破一个被恶意扭曲的印象,重塑客观公正的印象呢?
被强行糊住本来面目的锦衣卫就如同一个重症的病人,想要一剂见效、拨乱反正,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若一味强调他的好,忽视其做过的恶,也必然会落入被人诟病替其洗白的困境,走入另一个极端。探寻研讨历史应持中正态度。好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不同的声音,虽然时日尚浅,却到底是一个变化、一个希望。
社会环境在变化,人的认知水平也在变化,史学界出现的争鸣之声便是社会舆论环境开始变得宽容的表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新文献和文物的不断面世,人们对锦衣卫有失偏颇的看法会有所改观,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因之而松动。希望到那时,人们提起锦衣卫,不再是一边倒的唾骂和仇恨,而是平和地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职业有点特殊的普通的群体。
正所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锦衣卫这一机构自洪武十五年设置以来,服务明朝两百多年,是平衡朝中各种政治势力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塞权高度集中的体现。然而由于锦衣卫工作内容及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特殊性,在史料中遭到了掌握历史话语权的义人集团的涂抹,以致后世看到的锦衣卫与真实的锦衣卫相去甚远。草色风烟著的《锦衣卫(皇帝身边人)》以现存史料为基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细腻丰富的刻画,展现—个真实的、不为人熟知的锦衣卫系统。
锦衣卫广设耳目、廷杖官员、执掌诏狱、服务东厂……不过是奉旨办事。他们其实外能行军打仗,内能监察百官,护驾、出使不在话下,驯兽、打铁样样能行!
草色风烟著的《锦衣卫(皇帝身边人)》对锦衣卫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工作内容、典型事件和人物都有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