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品的底层逻辑
交换产生了创新,那创新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本书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们总结出两个影响创新的因素。
第一是外部因素,通过促进个体间交换效率的提升,让人类的创新越来越多;
第二是内部因素,也可称之为节点因素,它是诞生汽车、飞机、电脑、手机等这些创新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底特律会破产?为什么半路出家的苹果公司会干掉诺基亚?为什么没有一辆车的Uber会估值600亿美金?……
这些现象背后都是因为创新的逻辑在变,而本书中所讲到的节点因素,就解释了这些现象。
创新的外部因素是从宏观的视角分析整个社会进步,找到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货币的进化。货币的出现,让人类从一个小小的部落发展成一个村庄,再发展成一个城市,最后变成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货币,这都不可能,我们最多只会有一万人的部落,而不会成为城市和国家。
大家都逛过商场和超市,会看到所有的商品都会有价格,矿泉水2元、面包5元、水杯25元、台灯69元、咖啡199元……这些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基于成本来定价,是的,成本在传统经济学中,对物品的价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一个物品的价格说明了什么呢?
一个水杯25元,一个台灯却是69元,之所以会有价格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台灯与杯子相比,在制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材料,比如说一个杯子可能只需要五六种原材料,一分钟就能制造出来,而一个台灯可能需要几十种原材料,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制造出来,既然消耗的人力物力不一样,价格也就不一样。这个原理适用于大多数商品中,为什么说大多数呢?因为在商业活动中,类似于拍卖、奢侈品消费等行为,完全非理性,那么它也就不遵循知识决定论了。
平日里衣食住行每一件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小到一个勺子,大到一栋房子,都会根据成本的不同定出不同的价格,这种用货币衡量的方法来理解创新,比纯粹用成本去理解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不信,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会诞生货币。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并没有货币,也没有专门的集市、专门的商人去交换货物,需要其他东西怎么办呢?用以物易物来解决。一个男人想要用野兔去换对面女人的小米,因为妻子怀孕了,想吃点小米。当他表明自己的意思后,遭到了对面女人的拒绝,这个女人更想要一个陶罐,因为家里装粮食的鸵鸟蛋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所以需要找一个结实的器皿装粮食。双方几经交涉,但由于需求不一样,交易失败。到了第二天,男人和女人又来到了一个简易的交换市场。在市场上,他们幸运地看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抱着一个陶罐,而她想换点肉类食物。男人和女人欣喜,只要稍微一轮换,三个人都心满意足地走了。
以物易物的交换,更能体现交换的强需求,用现在的话来说双方都是刚需,必须是两人都想要的才会去交换,如果不是刚需,这场交换可能就会告吹,所以这种交换方式的弊端很明显,我把它称之为需求的不对称。在以物易物时,我的需求必须是你的需求,否则交换就不能产生,如果你手中有多余的野兔,却找不到和你互换的人,很可能到这只野兔腐烂的时候还没交换出去,过了交换的时效,也就失去了物品的价值。
这个矛盾越来越严重,大家都想获得对方的产品,交换不方便成了主要矛盾。原始人意识到以物易物的不足,加之交换的频率很低,大家的积极性就开始消退,比如猎物打多了又不能交换,结果只能白白腐烂掉,想想还不如在山洞里睡觉。怎么办呢?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就会出现一个解决的办法。于是有一个部落就提出找一种中间物,咱们可以先把物品换成中间物,再用中间物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家一听,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最初的货币——贝币就诞生了。有了贝币后,大家可以先把手中多余的物品换成贝币,再用贝币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交换意识,为后来的商业起到了启蒙作用。
有了贝币后,猎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打猎,以前打多了换不出去会腐烂掉,但现在有个更好的方式,那就是换成贝币,然后用贝币换取粮食和武器等。武器的升级,提高了获取食物的效率,这就意味着当时的人们不用每天都花非常多的时间去打猎,多余的时间干吗呢?肯定不会玩魔兽世界,因为他们的世界本身就像是真的魔兽世界。当然这是玩笑。多余的时间他们可以去接触外界,产生更多的经验,经验也就变成了不同的创新。刚开始的石斧并没有手把,由于石头比较笨重、短小,在使用上很不方便。后来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树根的启发,开始在打磨的石斧上安装上木头或骨制的把柄,更高级的石斧便诞生了。
也许你觉得这种描述很像网络游戏中经验与升级的关系,没错,其实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获取经验,然后再升级大脑,人类的大脑越聪明,对外界的认知就越深,创新也就越多,人类的生存优势也就越强。通过漫长的成长,人类成为了一个高等级物种。也许一个人很难对付一只野兽,但人类学会了组团战斗,这是一个黑技能,不同工种的人配合默契,团结友爱,足以秒杀一切物种,当然,弄不好的话,也会伤了人类自己,就像核武器一样。
贝币的出现让创新有了用武之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货币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接下来的贝币,再到后面人造的金属货币,再到现在的纸币和互联网金融,从货币的进化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它自身也在向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纸币相比于金属货币来说更加轻便,而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货币,则完全没有了重量,买一袋大米或一辆车,只是看你余额够不够。同时,互联网让交易变得没有时差,这对大规模的经验交换带来了便利,也让创新越来越快。
影响创新的第二个因素是内部因素。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创新”的概念,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技术的普及和生产收益减少的矛盾产物。
我们具体来说说。如果一个公司发明了一款革命性产品,被称为爆品,每次一上架就立马被抢空,一年下来,公司的营业额大增。这种爆品让同行非常羡慕,不过他们并没有来恭喜你,而是在半年后的一个下午,开了一场发布会,宣布自己也打造了和你一模一样的甚至更优秀的产品。这就像当年的电脑市场。
上个世纪80年代,IBM发明了第一款PC机,成为一款爆品,而在此之前,电脑是普通用户难以企及的庞然大物。这款PC机一上市,立马成为当年的热销产品,这让IBM的财报和股票都一片大好。不过,对于当时的英特尔、美国电报公司等一些同行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一个大蛋糕将被IBM一家侵吞。怎么办呢?接下来的时间,这些公司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攻克技术,加紧研发自己的PC机。到80年代末,它们的投入有了回报,各个公司都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PC机,这使得之前IBM一家独大的局面,变成了百家争鸣。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原先垄断的技术被普及,大家都能造出PC机。
讲到这里,本书的内容就告一段落。
此时,脑中突然浮现起一个场景,前阵子看吴京导演的《战狼2》这部电影,在港口,吴京扮演的冷锋申请再次回到交战区营救当地的华人。海军舰长对冷锋说:很抱歉,因为是别国交战区,这次任务你没有支援、没有盟军,也没有武器,但请你把47名中国人都带回来。
看到这个镜头时,我心口一热,眼眶湿润了,不仅被冷锋的军人精神所感动,也让我想到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正是很多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创业之初,创业者们都是信心满满,怀揣着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独自上路。这个梦想没人相信、没人鼓励,更没有资源,仅凭一个人的坚持,带着一群人慢慢往前走,有人成功了,但大多数人都倒下了。每每看到某个项目宣布暂停的新闻时,除了心头掠过一丝凄凉,就是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论让创业这条路走得更顺畅,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
本书的副标题是“从石斧到爆品”,在书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去讲如何打造一款具体的爆品,而是把重点放在讨论创新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寻找某种思维方法之上。在对创新的讨论中,我找到了影响创新的要素,然后回归到了创新、创业的方法上来,那就是通过维创新,为创业找到方法。
维创新和精益创业一样,也是一种创业的方法论,是一种从结果到成因的逆向方法。我们都知道,点对点的距离是最近的,从结果到成因,就是为了寻找到一条更近的走向创业成功的道路。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可以这样做呢?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今天的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信息优势好比X光,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身体内部,精准定位肿瘤的位置,观测到病变程度,然后制订治疗方案,就像为创业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创业项目的理论框架。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巨大的信息优势,今天的独角兽企业,‘无不都是站在了对时代认知的制高点上,建立起了适于自身的指导理论,才得以更好地发展。
我们常说,创业中最重要的是人,而人的差别就在于对产品、对市场、对时代的认知差距,有的人只能看到明天,而有的人却可以看到三年后的市场变化,这就是通过信息的多维度思考获得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中,我们第一要做的事,不是找钱,也不是找团队,而是找到通向结果的一套正确理论,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根本创业方法。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本书内容难免有错漏、偏颇,请大家批评指正,大家也可以来信与我交流关于创新、创业的话题(邮箱:yangythm@163.com)。正如本书所讲,创新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交流,不管是个人、国家、民族,创新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想法和经验的大量交换,我们的创新史,是一部交换效率的提升史。
所以,想创新,多交流。
从“试错”到“试对"的创新观
巴萨前教练瓜迪奥拉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执教一个球队最重要的是什么?瓜迪奥拉说:很多人认为一个球队中有多少巨星是很重要的事,但作为教练来说,如何把自己的战术思想植入所有球员的大脑中,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商业。在不同的行业中,都有’所谓的菜鸟、老鸟和专家,他们的区别在于对行业的理解,如果说行业有规则,那么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对规则掌握的多寡。刚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理解是只要完成每天的任务,不迟到不早退即可;上班多年的老员工对工作的理解是以一个项目的顺利完成作为目标,他们并不拘泥于每天是否按时上下班,但搞好各种关系,获取资源让项目顺利完成,是他们计划中的事;老板对工作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要为公司的未来打算,梳理商业模式,然后融资上市。这三种对工作的理解,视角一个比一个高,考虑的因素也越多,老板更像是一个教练,拥有全局思维。
在时代的进步中,具象的变迁很容易感知,比如科技、医学、教育的进步,但抽象的思想、模式、方法却很难被感知,而恰巧是这些很难被感知的东西,成为今天商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足球比赛中,一个顶级球员在球场上的表现可能会拯救一场比赛,但对于一个赛季来说,战术的全局性,才是获胜的关键,这个战术放到商业中,就像是老板在做商业模式的设计。今天的创业者似乎都明白单点突破的道理,通过一个点去让别人认可你,而对这个点的选择,可以看出创业者对创业理解的程度。初级的创业者可能只会从某一两个维度去找这个点,比如竞争对手、市场热度等,但有经验的创业者,则更善于从多维度的视角来选择这个点,它是否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更好的延展性、投资人是否看好……一个成功的点,就像是球场上的核心球员一样,其他球员都需要配合他完成这场比赛,显然,这个核心球员并不是随意选择的。
未来商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话语权从生产商转移到了消费者,看看今天那些拼命走心的广告,它们试图告诉所有人,我在功能上虽然和其他产品一样,但我的气质更符合你,你买我就对了。这种变化正是商业告别成长迎来成熟的标志,这对于今天的创新、创业来说,是一种思维认知上的升级。
本书中,我们尝试深入地研究“创新”,希望找到一些规律,使得创新、创业变得简单。
我找到了影响“创新”的两个要素,第一是外部因素,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货币的进化。从以物易物到贝币、金属货币、纸币,再到今天的数字货币,货币的进化让商业从无到有,推动并扩大了人类交换的规模和效率,换句话说,人类交换规模越大、速度越快,那么产生的创新也就越多。 第二个因素是节点因素,它与今天的创业紧密结合。本书把节点因素中的创新分为了三种,即根创新、域创新和维创新。
从维创新中引申出来的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方法论,我称之为“维理论”。
维理论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先找到创业终点上的信息要素,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方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比如雷军的创业五法、周鸿讳的免费理论、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这些都是先建立理论框架,然后用来指导创业。为什么这么做呢?在《精益创业》这本书中,提到了小步试错的概念,就是在市场不明的情况下,通过发布一个不完美的产品来试探市场,然后再通过市场的反馈进行更新迭代。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假如我们看这种方法的诞生时间,就会发现,它并没有与时俱进。“精益创业”来自于丰田公司,当时丰田作为后起之秀,选择生产一些小部分用户喜欢的款式,在与其他汽车巨头竞争中求得生存,这种方式后来被丰田公司称之为“精益生产”,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小生产线的灵活机动性,来顺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果然。丰田成功了。后来有人把这种“精益生产”的思维借用到了今天的创业中,这就是“精益创业”的来源。这种创业方法论的不妥之处是忽略了这个时代的优点,那就是拥有取之不尽的信息,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无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有用的,而有用的部分,会为创新、创业带来巨大好处。比如说4G网络的成熟、智能手机的普及、旅游市场的繁荣、大量的私家闲置空房……这些信息融合到一起,就促成了Airbnb的成功。
维创新更像是一种逆向的创业思考方法。我需要一个iPhone,它要有一个超棒的屏幕,一个取之不尽的应用商店,还要有一个和电脑一样的处理器,为了让这个iPhone呈现在眼前,乔布斯在全世界找到了能让iPhone成为现实的零部件,也就是找到了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先发布一个试错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再慢慢改进。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对创新、创业的思考或许要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传统的工业时代,并没有太多的信息以供参考,所以爱迪生注定需要上千次的试错才能找到合适的灯丝。到了互联网时代,巨大的信息优势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的试错成本。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工业时代的创新,那就是“试错”,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那就是“试对”。信息的增长让今天的创新有了巨大变化,它是从实践家到理论家的转变,是从努力到天赋的转变,更是从“试错”到“试对”的创新观转变。
杨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新不仅是职场人士工作的基本技能,也是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生存逻辑,也是所有企业必须时刻铭记的商场法则。
杨旸著的《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把“创新”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围绕“创新”这个点,从人类发明石斧开始,讲到当今互联网经济催生的各种爆品,完整再现了创新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北美鹰”汽车、Walkman谢幕、诺基亚衰落、发现青霉素、阿波罗探月计划、发明流水线、iPhone、数字货币等案例,总结出了“根创新”“域创新”“维创新”三个创新的基本逻辑,得出了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同时,本书也展望了未来商业可能发生的变化,希望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是一本揭秘知名企业创新成败的书,也是一本能激发你创新灵感的书。
北美鹰、泰坦尼克号、开心网、原子弹、恐龙、柯达、WaIkman、超级蓝刀片、Electroloom、诺基亚、Maemo、人类祖母露西、火、货币、石斧、PC、杂交水稻、芯片、马镫、人工取火、王老吉、微信、Facebook、青霉素、爱因斯坦、阿波罗探月、集成电路、中微子振荡、流水线、造船、钱庄、蒸汽机、万艾可、可口可乐、阿里巴巴、谷歌、气球计划、O2O、发电机、电灯、iPhone、电子货币、支付宝、P2P借贷、Uber、小米、贝尔实验室、Google X实验室、谷歌眼镜、PCT专利、微分学
——创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企业创新成败之道在哪里?
杨旸著的《创新简史:从石斧到爆品》将告诉你——创新是有方法有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