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伟新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第3卷)/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的第三卷,属于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系列丛书。本卷按照所选编的经典著作篇目顺序,逐篇简要介绍了每篇著作的相关背景、基本观点和重要价值等,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传承,论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全套丛书10卷,分3个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3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4卷)《西方文化经典导读》(3卷),经典原著篇章,从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版本选编,每个篇章之前由权威专家学者撰写导读,充分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传达丰富的信息,包括作者简介、重要性、当代的意义等。
由徐伟新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第3卷)/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丛书》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重点策划的《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丛书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之一(共四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渎》系列丛书针对领导干部的特点,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篇目,按经、史、子、集分类选编为四卷。编者分别为每一部经典撰写了精练的导读文字,详细介绍了各篇著作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思想、历史和现实意义等,有助于广大领导干部正确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
由于是集体著述,《吕氏春秋》所反映出的思想主张并不统一,不少地方甚至前后文观点不同。关于其思想主张的主流或其学派归属,历来看法不一。汉末高诱在《吕氏春秋序》中说此书“以道法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认定它以老庄哲学思想为主导。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吕氏春秋》大抵以儒为主,参以道、墨。郭沫若也认为其中“占最大势力的”是儒家。陈奇猷则认为,虽说它杂集了各家各派的学说,但细读全书则自然会发现阴阳家的学说是全书的重点,理由是阴阳家的思想在次序和篇幅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二纪、八览和六论的首篇都是阴阳家的思想,“凡此诸证,都很有力地证明吕不韦的主导思想是阴阳家之学”。熊铁基在《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一文中干脆认为《吕氏春秋》就是道家的作品。
《吕氏春秋》一直被看作是杂家的著作,因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各家的思想主张在《吕氏春秋》中都有反映。刘汝霖在《吕氏春秋之分析》一文中做过统计,《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发挥儒家学说的文章26篇,道家的17篇,墨家的工。篇,法家的41篇,名家的5篇,阴阳家的2篇,纵横家的工。篇,农家的4篇,小说家的工篇,兵家的16篇。但是,张岱年认为,《吕氏春秋》中反映的各家思想主张并非混杂而无原则,其特点是博采各家学说,但不取迷信和鬼神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主张,对道家吸收其贵生思想,对墨家吸收其薄葬思想,对法家吸收其察今思想,对儒家吸收其教育和音乐思想,虽采各家之说但却不矛盾,因此可以说是杂而不杂,是一个综合学派,其缺点则是没有一个中心的观点。
可以说,《吕氏春秋》就是战国末期中国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融合的产物。它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同时兼有法家、墨家、名家、农家等的思想主张,看来吕不韦是想把各家的思想主张进行调和,使《吕氏春秋》成为一个新的学说流派,这就使得它兼备各家的思想主张,又不如各家的思想主张明确清晰,显得很庞杂。因此之故,自东汉班固起,历代都把《吕氏春秋》列为杂家著作。另外,由于成于众人之手,《吕氏春秋》的文字风格也不够一致。
正因为《吕氏春秋》兼采各家,所以它的內容反映了各家的思想主张,有道家对“道”的尊崇和无为而治,有儒家的别贵贱、重教化,有墨家的重功利、主尚贤,有法家的因时变法、注重法治,有阴阳家的五行学说,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当时治理国家的需要,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道德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目的是建构大一统的理论。
《吕氏春秋》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天地”,认为要实现清平盛世,就要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在具体的国家治理方略上,它主张虚君实臣、以民为本。 《吕氏春秋》认为,君主也是人,与众人一样有局限性,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各处其职,治其事”,如果君主太过于强势,权力太大,无所不为,就会使臣下对君主阿谀奉承,不敢指出君主的错误,从而酿成大患。一个好的君主,首先应该善于提高自身修养,“为国之本,在于为身”。其次要善于求贤才用贤才,不要自己管事过多过细,“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好的君主应该是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反映。
《吕氏春秋》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它认为,民众是天下的根本,是统治能否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只有为民众谋福祉,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因此,作为君主,对民众就要“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这是典型的儒家“仁义”“德政”思想。
另外,《吕氏春秋》也并不否认法家主张的赏罚的作用,但认为赏罚只可作为辅助手段,根本的还是行仁义、施德政。它也赞成墨家反对厚葬、提倡薄葬的主张。它还非常重视儒家关于教育和音乐的作用,专门论述了教育和音乐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P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古今中外文化经典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经过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反复遴选,是大浪淘沙的结晶,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读经典是与哲人的对话和交流,是提高领导干部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2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主持,在中共中央党校在校学员范围内进行了“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领导干部时间有限,不可能阅读所有“经典”,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经典”中的“经典”。要从浩如烟海的众多著作中筛选出适宜自己阅读的“经典”,对事务繁忙的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并非易事,很多读者希望有权威性的图书推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适合领导干部阅读的经典导读丛书。为此,我们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丛书编写工作座谈会,进而成立丛书编写委员会,最终确定《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丛书共分三个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共三卷)、《西方文化经典导读》(共三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共四卷)。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担任本丛书的总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担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同志担任西方文化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同志担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编写工作历时四年,期间,编委会多次组织召开讨论会,研究确定提纲和编写方案。这十卷本的丛书以“立意要高”“內容要精”“思想要新”“学了管用”为编撰宗旨,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引导领导干部“会读书”,进而促进其“爱读书”。
本套丛书的编作者主要来自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专家学者。丛书对每部著作內容优中选优,攫取其思想精髓,并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辅以精练的导读文字,凸显了每部著作最具价值的闪光点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出版这套丛书,把经典著作中最精华、最有价值、最具现实意义的内容推荐给领导干部阅读,系统化梳理和汇集能够精准满足领导干部读书学习需求的优秀出版资源,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的有益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古今中外文化经典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经过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反复遴选,是大浪淘沙的结晶,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读经典是与哲人的对话和交流,是提高领导干部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2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主持,在中共中央党校在校学员范围内进行了“领导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书”?领导干部时间有限,不可能阅读所有“经典”,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经典”中的“经典”。要从浩如烟海的众多著作中筛选出适宜自己阅读的“经典”,对事务繁忙的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并非易事,很多读者希望有权威性的图书推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适合领导干部阅读的经典导读丛书。为此,我们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丛书编写工作座谈会,进而成立丛书编写委员会,最终确定《领导干部必读经典导读》丛书共分三个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共三卷)、《西方文化经典导读》(共三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共四卷)。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担任本丛书的总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担任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同志担任西方文化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同志担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的主编。编写工作历时四年,期间,编委会多次组织召开讨论会,研究确定提纲和编写方案。这十卷本的丛书以“立意要高”“內容要精”“思想要新”“学了管用”为编撰宗旨,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引导领导干部“会读书”,进而促进其“爱读书”。
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毛泽东
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我们还是要造成一种学习的空气,学习理论的空气,学习实际的空气,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党风,我们党的一个好的传统作风。
——邓小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涛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渎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