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老物件/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矫友田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纺花车

“嗡嗡、嗡嗡……”

纺花车的声音,经常把睡梦中的孩子唤醒。蚊帐外面,一灯如豆。一位勤劳的母亲佝偻着身子,坐在蒲团上,左手牵着棉花条,右手摇着纺车柄。“嗡嗡、嗡嗡”,的鸣声与屋外的虫鸣,组成了一首特殊而又优美的小夜曲。

这是过去农村夜晚的一个真实写照。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车。勤劳的农妇们,白天忙着在田间劳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芒,摇起了纺车,一摇就会摇到深夜。慢慢多起来的线槌,可以为孩子们换回来两块做衣服的花布,还有每天都在精打细算的油盐酱醋。

凡是以前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纺花车大都怀有深刻的记忆。纺花车除了线轴之外,其他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右端是一个用木条拴绳做成的、直径不小于半米的驱动轮,轮子的轴上装有手柄;左端是装在轴承上的线轴,铁做的、直径几毫米,为从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采用绳子系紧。在摇动手柄的时候,驱动轮转动虽然不快,但细细的线轴却旋转如飞。

在纺线之前,先要将棉花做成条状。然后,在铁轴上装上一个用秸草剥成的套管,从棉条上捻出一个线头,绕在套管上,便可以纺了。

纺线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过去的农村妇女大都会纺。她们大都是无师自通,但需要长时间实践,方可熟能生巧,不可能随手拈来。初学乍练时,不是拉不出线,就是拉出的线粗细不均,如蛇吞蛤蟆似的,疙疙瘩瘩。若拿去织布,自然织不出平整的好布来。

在纺线时,左手持棉条拉伸的速度,要与右手转动的纺花车轮速度配合得高度默契。只有达到最高境界,才能纺出好棉线,粗细均匀,松紧适中。纺花车轮转速越快,棉线拉伸就必须同步加快,产量就会越高。熟练者,比初学者不知道要快多少倍。

妇女们爱惜自己的纺花车,就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绝不会允许孩子们随意玩耍。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纺线,就像是变魔术似的。有些孩子,喜欢坐在一旁看母亲纺线。

只见母亲手拿一根棉条,轻轻地凑在线轴的尖头上,轻巧运转的线轴便与棉条搅在了一起。此时,她的手向后一拉,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一根细细的棉线从棉条里面扯了出来。纺花车在“嗡嗡”地响着,她手中的棉条,一会儿工夫就剩下了一小截。

这时候,母亲再取一根棉条,续在前一根的尾巴上,轻轻地捏住,快速摇几下纺车,这样棉线就连续了下来,均匀地绕在一起,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大线槌。

很多时候,那些妇女们会一边纺线,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纺车“嗡嗡”的鸣声,伴随着那些迷人的故事,永远地留在孩子们的心里。  纺花车,摇着岁月,摇着生活。那些曾经年轻的农妇,渐渐地变老,直到青丝被岁月染成白发。

纺花车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早已停止了歌唱。但是,纺花车却真实地见证了母辈们的辛勤与沧桑,它们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P3-4

目录

第一辑 古老行当的灵性器具

 纺花车

 织布机

 炉匠担子

 剃头挑子

 墨斗

 锯

 刨子

 油梆子

 货郎担

 篪镰

 拍板

 堲挂

 网梭

 接生盆

 铴锣

第二辑 淡出记忆的儿时耍货

 泥老虎

 兔儿爷

 陀螺

 泥哨

 不倒翁

 布老虎

 老鼠娶亲

 摇猴

 叭哒猴

 弹弓

 空竹

 呱嗒板儿

 哗啷棒

 旋木娃娃

 泥人模

 蟋蟀罐

 竹节蛇

 连环画

 毛猴

 噗噗噔儿

 纸翻花

第三辑 岁令时节的淳朴风景

 面灯

 发禄袋

 蜡台

 香炉

 饽花榼子

 纸凿

 门笺

 圣虫

第四辑 渐行渐远的沧桑农具

 型

 耧

 扇车

 辘轳

 耢

 耙

 竹磨

 滑绳

 撮簸箕

 粪箕

 碌碡

 砘子

 草耙

 木叉

 连枷

 牛套子

 镰刀

 地瓜刀

 铡

 锄

 镢

 秧马

 囤子

 石磨

 石碾

 筛子

 面箩

 手推车

 条筐

第五辑 梦中留痕的鞋帽服饰

 虎头帽

 虎头鞋

 金莲鞋

 蒲草鞋

 斗篷

 肚兜

 大襟袄

第六辑 悠悠岁月的相伴物件

 风箱

 箸笼

 泥漏子

 算梁子

 瓢

 笊篱

 水缸

 纸缸

 花盒子

 圆斗

 板凳

 婆婆椅

 炕花席

 蒲团

 棒槌

 煤油灯

 水烟袋

 旱烟袋

 火镰

 烫婆子

 鞋拔子

 针插

 鼠夹

 斗笠

 蓑衣

 蒲扇

序言

时光荏苒,每个日子都将定格为历史。

回首那一个个渐行渐远的日子,无论是澎湃激情,还是满腹惆怅,都已伴随着岁月的风尘一点点地泛黄,抑或彻底地褪去色泽。

岁月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呢?

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往往轻易地就选择了遗忘:将那些萦绕着童年欢悦的炊烟,以及淳朴的笑容和充满睿智的叮咛,都湮没在慵散的时光里。

假如真是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蓦然发现,自己的灵魂之根竟不知该扎往何处。因为,我们已经遗忘了太多本真的记忆。

一个人丢失了本真,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留住那些传统的记忆,不仅仅是留住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眼涌动着美德之水的甘泉。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我们筹划推出了以“中国传统记忆”为主题的系列图文书,以期将更多传统文化的印记重新展示在你的面前,使你在愉快的阅读中,能够寻找回更多淳朴与本真的景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从那些与历史、民俗相关的记述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然后,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面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以“中国传统记忆”这个主题作为创作主攻的方向至今,我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走访、拍照七八个年头,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期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都已经化为创作的动力,融入每一行文字当中。

首批推出的“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共分四册:《图说老祖师》《图说老吉祥》《图说老物件》《图说老家风》。这既是我们在“中国传统记忆丛书”这个系列上的第一次“收获”,也是我们再一次“播种”的开端。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保证作品文字的生动趣味性和图片的丰富多彩性,从而将其打造成一套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具有收藏意义的系列精品图书。

传统记忆,写满了沧桑,也印证了无数的精彩与希冀!

我们坚信,第二次、第三次及至更多的“收获”,会伴随我们的努力耕耘,如期而至。

如果这套丛书能够得到你的欣赏,为你唤回一些美好的思绪,并让你的心灵因传统文化的润泽而变得更加充实和明朗,我们将倍感欣慰。

我们也更愿意继续!

矫友田

2014年11月

内容推荐

矫友田所著的《图说老物件》图文并茂,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各种物件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传统习俗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推荐

矫友田所著的《图说老物件》对老物件这一传统习俗进行描述和回忆,使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传统文化的由来、发展和延续。语言文字流畅,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从那些与历史、民俗相关的记述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然后,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面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4: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