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枕边所读》精心挑选董桥、谢泳、伍立杨、徐鲁等著名作家以及学者的书评和书话。
| 书名 | 枕边所读/开卷十五年精选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枕边所读》精心挑选董桥、谢泳、伍立杨、徐鲁等著名作家以及学者的书评和书话。 内容推荐 《开卷》创刊十五周年纪念精选集。 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这本《枕边所读》是从《开卷》杂志已刊发的约文章及未刊稿中,精心挑选董桥、谢泳、伍立杨、徐鲁等著名作家以及学者的书评和书话,融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了作家和评论家们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目录 陈学勇 《答客问》印象 子 张 渐去渐远陈寅恪 汪成法 止庵《云集》阅读札记 顾 农 《孟娶日记》书后 张际会 功德善事 计 纬 疏林陈叶琅環梦 周 实 月鹏的散文(外一篇) 钟叔河 《记得青山那一边》小引 周 敏 编织文学世家联姻的谱系与网络 陈子善 “说这话的人简直是混蛋!” 计 纬 藏书一角供卧游 薛 冰 《今我来思》:会心的微笑 沈胜衣 从书之书到树之书 姚君伟 《赛珍珠论中国小说》编后记 桑 农 二○——,我的枕边书 鱼 丽 书窗里的风景 理 洵 书评五题 赵国忠 《人海闲话》出版说明 柳和城 《孙毓修评传》后记 徐 鲁 《他还爱着:曾卓纪念文集》编后记 汪成法 谢其章《终刊号丛话》阅读札记 薛 冰 野草闲花——《拈花》尾声 周志文 问题的背后——燕舞《见解》序 沈文冲 《中国毛边书史话》自序 严晓星 《民国古琴随笔集》出版说明 薛 原 《(读书)十年(二)》读后 薛 原 扬之水《<读书>十年(三)》读后 萧 桓 评严晓星《金庸识小录》 李世琦 纯正的儒者之文 吴中杰 《曦园语丝》题叙 李国涛 马悦然、周作人谈“小诗”的讲稿 李怀宇 《访问时代》自序 川 江 刀儿钝 躲 斋 赞《萧友梅编年记事稿》 汪成法 《红楼梦魇》与张爱玲的“自传” 谢其章 《风雨谈》序 朱 健 《红楼梦我》小序 白 桦 《指尖情话》后记 计 纬 和而不同的父子 鱼 丽 静观风云,思接千载 易卫东 以怀旧的名义 桑 农 《读书抽茧录》诞生记 扬之水 《梧柿楼杂稿》后记 罗 羽 《今生今世》版本考释 姜德明 《难忘王府井》前记 薛 冰 为韦泱《旧书的底蕴》序 彭国梁 卓雅镜头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陈子善 《不日记》题记 祁白水 读书有什么用 孙 郁 关于《私想鲁迅》 戴新伟 拟书跋 王成玉 书生风味別有情 金小明 《夹竹桃集:周越然集外文》编后记 黄乔生 《鲁迅:战士与文人》序 朱航满 文人翰墨 管领风骚 朱 正 周常林《南岗集》序 李福眠 《疏林尺牍》序跋 钟叔河 《左右左》小序 林 谷 鹤见祐辅的“闲谈” 周立民 《文人》序·后记 刘绪源 《我之所思》跋 李文俊 《西窗看花漫笔》序 子 张 《一些书 一些人》小引·后记 陈子善 《自画像》题记 徐 鲁 小书店之美——《温暖的书缘》代序 唐吟方 《尺素趣》题记 子 聪 《开卷闲话序跋集》小引,跋 白 水 《萍水生风》弁言 老 五 《萍水生风》代跋——被姑息纵容出来的一点优游与享乐 子 张 《清谷书荫》书后 陈学勇 《书装零墨》序 金小明 《书装零墨》后记 许宏泉 《壹壹集》自叙 若 琴 面对历史创伤的选择:读《流放七月》 试读章节 渐去渐远陈寅恪 子张 刘克敌在新著《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后记中追述他十数年来从事陈寅恪研究的缘由,言下不无感慨。他先后引用陈寅恪祭悼王国维的诗句和郁达夫由鲁迅之死而生发的议论,借以寄托他自己的情怀。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当永远有对他们之怀念与景仰之情——只因为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或者说即使有了大师也不知理解与珍惜的时代”。而另一方面则是“做一个简单的试验:看看今天的青年人还有多少知道陈寅恪是谁,王国维投水自尽是哪一天以及是否知道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我想大概那结果会令人失望罢”。 自责与失望,怀疑与忧虑,使作者对自己提出了要求:“面对这样的现实,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在真正绝望之前,是否还有必要再做点什么?这,也许就是这部书稿问世的动机……” 作者的忧虑是真实的、感人的,但若是只因为今天的青年人不太知道陈寅恪是谁而陷入绝望却又似可不必。一则人生代代无穷已,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二则“今天的青年人”毕竟还只是青年人,焉知他们将来不会发展变化?即如我们这一代对王国维、鲁迅、陈寅『各的认识,不也在短短的十数年之中经历了千山万水的跋涉吗? 从另一角度说,陈寅恪也罢,其同代人也罢,在历尽苦难、沉埋之后终于在近十数年内引发了中国学术界、文化界的轩然大波,且大有形成一门“陈学”的趋势,不恰恰再一次应验了“抽刀断水水更流”或者“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些老掉牙的哲谚?时间的检验毕竟最无私。 如果说今天的时代是没有大师或有了大师却不知理解与珍惜的时代,则真正需要反省、警戒的恐怕还是自命为社会文化之“中流砥柱”的那些人,那些年富力强、位尊权重、一言九鼎的风流人物。与工农兵时代有所不同的是,这样的人如今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知识分子”。无论他是行政知识分子、技术知识分子,还是人文知识分子,都拥有举足轻重的裁决权和话语权,也都负有创造当代历史的使命,如此权重一时,难道不需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吗? 因此我说,《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作为作者要做且能够做的事,其意义必首先在于通过对一位隔代大师为人、处世、著书、立论风格的索解给当代文化人和学人提供了一个省思的机会,或者说这是一首诗的起兴之笔,作者在书中所关注的也必是当代学术界最需要关注的。从这一角度着眼,我以为全书中最有分量的还是第三辑中的十一篇文章,而十一篇文章之核心的部位则在于对“陈寅恪的中国知识分子观”一而再再而三的诘问与阐释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学术皆为当代的学术,对陈寅恪及其时代的追究自然包含着对“今天的时代”的思索。自从“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角以来,对中国知识分子之身份、角色、使命、责任的讨论始终是最热门的“学问”,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自身也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追问。陈寅恪之成为当代文化界与学术界的焦点人物,在其深湛而独特的史学、语言学、文学研究成果之外,其自身卓然高标的治学方法、风骨以及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恐怕更足以令人聚焦。那么,陈寅恪的中国知识分子观是如何构成的呢?刘著通过几次三番的翔实考察,认为“陈寅恪不仅始终不渝地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而且以此为准绳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知识分子进行严格和实事求是的评价”。自然,所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只是一个原则,如何做到、怎样实行则是另一回事。特别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欧洲知识分子十分不同,其处境从来都是十二分险恶。对此,刘著认为“极为关注处于动荡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命运及其精神变化”是陈寅恪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除此之外,通过《奇异的比较:文人和女人》以及《纯净的耻辱与高贵的复仇》,作者又分别探悉了陈寅恪以《柳如是别传》为代表的“红妆研究”之深刻内涵和其晚年恒力坚持“纯学术立场”的根本目的。作者认为,陈氏之“红妆研究”首先经历了一个由“无意为之到有意追求的过程”,其次,这种“红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将女性设为一个比较的参照系,将文人作为被比较的对象,在对二者的分析比较中,陈寅恪是在有意继续他前期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文化命运的研究课题”。P5-8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