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琪著的《婚姻的两面向--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体系中关于婚恋家庭的思想,创新性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逻辑结构: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自然伦理基础,婚姻是爱情和家庭的社会纽带,而家庭是爱情和婚姻的客观实体。婚恋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面向,故而婚恋家庭立法和道德建设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较完整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以及和谐婚恋家庭制度建设的路径。
| 书名 | 婚姻的两面向--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东华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系列丛书 |
| 分类 | |
| 作者 | 于晓琪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于晓琪著的《婚姻的两面向--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研究》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庞大理论体系中关于婚恋家庭的思想,创新性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逻辑结构: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自然伦理基础,婚姻是爱情和家庭的社会纽带,而家庭是爱情和婚姻的客观实体。婚恋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面向,故而婚恋家庭立法和道德建设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原则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较完整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以及和谐婚恋家庭制度建设的路径。 目录 代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全书脉络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难点局限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的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第一节 虚幻、禁欲、求美:前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爱情观 第二节 自然、社会、辩证:经典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一、爱情的自然属性 二、爱情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 继承、修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爱情观 一、苏联的爱情观 二、红色中国的爱情观 第四节 人性、求证、多元:后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 一、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爱情观 二、后现代的爱情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爱情与家庭的纽带:马克思主义的婚姻观 第一节 宗教化、保守的前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一、从世俗转向宗教: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婚姻观 二、进步与保守同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婚姻观 第二节 以爱为基础、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婚姻的经典论述 一、婚姻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二、婚姻的两重属性及婚姻的本质 三、婚姻自由的解读 四、批判资产阶级虚伪的婚姻观 五、对共产主义未来婚姻的展望 第三节 继承并被修正了的社会主义实践者的婚姻观 一、苏联的婚姻观 二、继承并变迁着的中国婚姻观 第四节 强调自由,注重理性的后马克思主义婚姻观 一、强调社会属性的婚姻观 二、伸张妇女权利的婚姻观 三、延续马克思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 四、后现代主义的婚姻观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爱情与婚姻的客观实体: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第一节 母权到父权的家长权制:前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一、绝对统治与双向平等: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二、相对保守和落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观 第二节 现实社会生产方式中变迁着的家庭: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家庭论 二、对家庭功能的考察 三、作为基本社会关系的家庭法律关系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家庭观 一、苏联的革命家庭观 二、现代中国家庭观的继承与变迁 第四节 复杂多样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一、家庭异化观 二、家庭自由观 三、家庭平等观 四、家庭未来趋势 五、后现代主义的家庭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婚恋家庭的觉悟与制度配置: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当下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今天生活的启示 一、遵从性爱内在属性,完善青少年性教育 二、担当爱情情感责任,反对性爱杯水主义 三、加强民众爱情修养,提升婚姻情感质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与当下的婚姻家庭生活 一、婚姻家庭幸福与多元实现形式 二、夫妻相互忠实与个人离婚自由 三、男女权利平等与妇女家庭地位 四、妻计划生育与少年儿童养育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价值与现实的制度建设 一、制度是价值观念外化的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思想方法与制度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思想的实现境遇与制度建设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国内学者著作 二、国外学者著作译著 三、外文资料 四、期刊论文 五、学位论文 六、会议文集 七、网页资料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