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玢编著的《中国文化全知道》特色:
内容全面体例科学: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体例编排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脉络清晰,方便读者学习和掌握。
图文全解好读好看:400余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联袂,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立体真实的文化博物馆,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理想读本最佳藏书: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彩色悦读馆:中国文化全知道(超值全彩珍藏版)》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底蕴,不仅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能提高人文素养,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中国文化庞杂的知识体系,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其脉络。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快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彩色悦读馆:中国文化全知道(超值全彩珍藏版)》。
陈玢编著的《中国文化全知道》既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实用工具书,又是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最需要知道、最应该知道的中国文化知识。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8卷,文字通俗易懂。我们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让读者一本书读通中国文化,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间文学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声音,没有歌词,但这无疑成为文学创作的开始,同时,这是民间文学的滥觞。
从商末开始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宫廷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合集。其中的“国风”保存了不少当时百姓的口头创作,虽然在最后写定时有所润色,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的色彩。“国风”中的民歌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和对生活的美好信念,是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像《七月》反映了人民无冬无夏地劳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寒的凄惨生活;《式微》、《击鼓》、《东山》、《陟岵》、《扬之水》等诗篇还反映了当时沉重的徭役、兵役下民众所受的苦难;《伐檀》、《硕鼠》、《鸨羽》则对奴隶主提卅控诉,充满反抗意味;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的数量很大,如《氓》、《谷风》、《柏舟》、《静女》、《木瓜》等,或表达了对婚姻的反抗,或表达了对背弃者的痛恨,或描述悲惨的遭遇,或捕述了爱情的曲折。这些民间文学的作品,汉代学者何休在《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请》中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可见,这些诗歌很大一部分是纯正的民间文学作品。“国风”在形式上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语言准确优美,朴素鲜明,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擅用比兴手法。这些特点一直为后世文学创作所继承,是周代民间文学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方面。
南方的民间文学几乎在同时得到了发展,这不仅包括《诗经》中收录的江汉汝水问的民影《汉广》、《江有汜》等篇章,还有《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楚国、越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助词“兮”或“思”等。这后来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另一支南方民间文学是楚国的巫歌,行于祭祀的时候,充满原始宗教气氛。这两支民间文学与楚国的地方音乐相结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在长期发展中积聚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就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孕育出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楚辞这样光辉的诗篇。
继《诗经》、楚辞后,民间文学在汉代再起高峰,乐府诗成为代表作。两汉的乐府诗主要由朝廷的乐府系统或具有乐府职能的音乐机关搜集,许多民间歌谣得以流传下来。据《汉书》记载,乐府始于武帝之时(实际上从出土文物来看秦代已有乐府机构),至成帝末年,人员多达800余人,规模庞大,哀帝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划归太乐令统辖。到东汉时期,音乐机关主要有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乐府诗的作者涵盖帝王到平民各个阶层,但最有成就的是来自民间百姓的民歌,多作于东汉时期。乐府诗的作者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社会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都在诗中有充分的反映。《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是平民的疾苦——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展现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虽是描写锦衣玉食的富贵之家的生活,但视角无疑是民间的,充满了向往与羡慕。来自民间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里占较大比重,表达爱与恨时,大胆泼辣,决不掩饰。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十八篇之一,是这类题材中最著名的作品。另一篇铙歌《有所思》反映的是少女的爱恨变化。少女思念还在大海之南的情人,准备“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送给对方,闻听对方有异心,毅然毁掉礼物,“拉杂摧烧之”,并“当风扬其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如此细腻的白描手法,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相当少见的。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杰出的篇章。诗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对恩爱夫妻,焦母不喜欢兰芝,她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兰芝改嫁,太守家强迫成婚。刘兰芝与焦仲卿更加恩爱,最后两人双双自杀。在这首诗里,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淳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P9-10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巾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面对中国文化庞杂的知识体系,大多数的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其底蕴及脉络。
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呢?为了帮助读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快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等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内涵立体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深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本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层次,脉络清晰,力图使各分卷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学习和掌握。其中文学篇主要介绍了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传世佳作、文学流派,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文学思想和理论等。戏剧篇主要介绍了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著名戏剧剧目、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音乐篇主要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流变、音乐的类型和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家等。舞蹈篇主要介绍了舞蹈的雏形、舞蹈的类型和特点、舞蹈的发展与流变、历代名舞和舞蹈大家,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等。茶文化篇主要介绍了茶的起源、制茶方法、茶的外传、茶的分布、茶的功用、茶的种类、茶理茶道,以及茶文化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关系等。中医篇主要介绍了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中药及其方剂、中医各学派、中华名医等。养生篇主要介绍了养生的基本原则、重要的养生理论、历代养生代表人物,以及养生方法等。饮食篇主要介绍了八大菜系、历代名菜、饮食礼仪等内容。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400余幅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不仅能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全新的视角、精练简洁的文字、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引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让你一本书读通中国文化。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丰富的内容,更可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并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世代相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