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里不知身是客--百看红楼
分类
作者 百合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读《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理解。这当然首先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都极具丰富性。但同样是读《红楼梦》,青年作家百合却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重新构建了一个精神大观园。在其新著《梦里不知身是客--百看红楼》中,她以大观园中的人物关系和史料为经,以现代视野和丰富的情感为纬,红楼人物如同一幅幅细致入微的工笔条屏,独成篇、意相连、味深长。

内容推荐

百合所著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百看红楼》是一本个性解读红楼梦的评论集。作者用心理学职业人特有的缜密敏锐,打破思维定势,从曹雪芹原著残本中为人忽视的蛛丝马迹中查找证据,缜密推理,大胆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北静王是红楼梦第二男主角;黛玉是出嫁之后才郁郁而终;宝钗落选的准确时间;药方透露出的秦可卿性格特质……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作者以细致入微的人性解读方式,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人们的喜怒哀乐,映照现实促人深思,激发正能量。

目录

就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命运篇

 宝钗:就把人生当作一场修行

 黛玉:因为不懂所以刻薄

 元春:把悲伤留给自己

 探春:玫瑰女生的利刺柔情

 惜春:请许我寂寞沙洲冷

 凤姐:无信仰者无知无畏

 湘云:向日葵从不自苦

 贾母:女人该这样老去

 贾兰:风一样的逐鹿少年

 李纨:我有我的姿态

好姑娘不愁没人爱——成长篇

 岫烟:好姑娘不愁没人爱

 紫鹃:好闺蜜可遇不可求

 鸳鸯:当我说不时我在想什么

 平儿:我永远知道我是谁

 晴雯:躺着也中枪

 袭人:暗香浮动的占有者

 小红:山不过来我过去

 香菱:黛玉是个好老师

 秋纹:庸人靠什么升迁

偏偏只爱你——爱情篇

 宝玉:可我偏偏只爱你

 妙玉:寂寞的爱情偷窥者

 尤三姐:他们何曾倾心过

 薛蟠:假如是我娶了林黛玉

 北静王:我才是黛玉的真命天子

 秦可卿:给世界一个旖旎的背影

 黛玉:我其实不好妒

 宝玉:那一句温柔的“你放心”

 龄官:拧巴的姑娘到底要什么

我想知道我是谁——处事篇

 贾政:一个父亲无处安放的焦虑

 贾琏:不是完人是好人

 贾环:世界你欠我一个拥抱

 贾雨村:装是人生的必修课

 秦可卿:你的药方儿在说话

 宝钗:被命运亏待的白富美

 赵姨娘:我想知道我是谁

 王善保家的:小人更要有分寸

 不要和大观园的婆子们说话

 大观园里没公厕

跋:落笔不言,风华自现

试读章节

贾兰:风一样的逐鹿少年

正是春天,花草散发着崭新的清香。他手持一张小弓,从小山上风一样跑下来,追逐前面两只惊慌失措的小鹿,就像一头初试身手的小豹子。

这是小少年贾兰,他的出现,让弥漫着阴柔气息的大观园顿时升腾起一股英气。令人仿佛在昏昏沉沉的宿醉里,听到了一声清脆而稚嫩的口哨,陡然精神一振。

正无精打采在园子里闲逛的叔叔,问他在干嘛,他很懂礼貌,连忙站住说:这会子不念书,就练习一会骑射。宝玉挖苦了一句:把牙磕掉就不练了。说完径直找黛玉去了,贾兰则朝着小鹿逃跑的方向狂奔而去。他们背道而驰。

这情景仿佛就是宝玉和贾兰的人生小对照:一个游手好闲逛吃逛吃,一个目标坚定发愤图强。一个看不懂对方的苦逼上进,另一个则不屑于和前者一样浑浑噩噩,早早就有人生规划并着手实施: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抱负的人,读书,习武,积攒能量。

这是贾兰唯一一次出现在园子里,从他的答话便知这个孩子平常都躲在屋里读书,轻易不出来玩耍。如果给这一场戏起个戏名,应该叫——“逐鹿”,是对贾兰未来人生走向的一次重要暗示,看懂了这一段,他后来的有出息就一点都不奇怪。

贾兰是荣国公嫡传第四代继承人,贾母的长重孙,贾政的长孙,宝玉的亲侄子。他父亲贾珠是长子,可惜早死,贾兰算是“十亩地里一棵苗”,理应倍受重视,但事实却是他成了小小的边缘人,人们的注意力都在他小叔叔宝玉身上。也是,死了老大还有老二,和贾兰比起来,宝玉的年龄占优势,更能早一点承继家业,又貌似聪慧灵秀,自然占尽风头,所以大家更愿意把宝押到他身上,感情也是一种投资。

如果贾珠不死,必定袭官进爵,有模有样,下了朝堂入厅堂,是众人不敢怠慢的“珠大爷”。看父敬子,贾兰的境遇必定会温暖很多。可是人死茶凉,大家都走开各忙各的,他的世界里,就剩了母亲李纨一人温柔相待,即使身在富贵之中,又有仆妇成群伺候,却仍会生出相依为命的凄凉之感。

在这种环境中独自长大的贾兰,性子自敛内向,比不得宝玉开朗活泼。他清醒而警觉,会下意识的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懂得自保,和自己无关的事,绝不跟着起哄瞎掺和。

第九回,宝玉和金荣一干人在学堂里争风吃醋打起了群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砚瓦飞到了贾兰和贾菌一对好朋友的桌子上,贾菌要还手,贾兰一手按住“武器”,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想干。”一看就有头脑不跟风,是个叫人省心的好孩子。

好孩子不等于永远好脾气。

第二十二回合家团聚,独不见他。贾政问起,李纨非常有教养地站起身,笑着,如此回答:“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大家笑这孩子有个性,电视剧红楼梦新版的导演,安排姚笛扮的王熙凤说:“这孩子真是牛心古怪。”其实,原文是“牛心孤拐”才对。“牛心”是说他倔,“孤”是说孤僻,“拐”是指心思曲里拐弯,想得多。曹雪芹借这四个字,道出了贾兰心重、敏感、自尊心强的一面。可惜众人不解,只道这小孩子不懂事。

是,贾兰不懂事,李纨呢?何苦要一字不改的照搬原话?这笑意盈盈的回答中,似乎饱含着母子二人一腔怨气,他们被忽视得太久了。元宵家宴跳出的这个小插曲,是渐渐长大的贾兰用半是“自觉”半是赌气的方式,向无视他的长辈们传递不满和委屈。未可知母亲李纨是不是在替儿子正式地讨要荣国公正牌玄孙的地位,但是在那笑容背后,却有一个母亲毫不掩饰的自豪:看哪,我的儿子有自己的小骨气。

都说“隔辈亲”,贾政此刻是一个慈爱的祖父,他忙派人去请,贾兰方才到场。连贾母也感到了一丝歉意,半是安慰半是补偿,破天荒的头一回让贾兰坐到了自己身边,估计贾兰坐在贾母身边这饭吃得也不会太自在,但是有心人会明白,以后面对这位小公子时,可得掂量着点。不管这是不是贾兰本意,但这一招的确重刷了存在感。

为什么是贾母招呼贾兰,王夫人哪去了?奶奶最疼孙子,贾母偏心宝玉有目共睹,王夫人也应该最疼贾兰才对,又是长子的遗孤,可是事实上她也跑去疼宝玉去了,张嘴闭嘴“我统共就这一个宝玉。”,从来没见她把贾兰放心上过,仿佛儿子死了,媳妇、孙子全成了外人,搁谁不心寒?

也许,在他们眼里,贾兰只形同于贾珠的遗物,找个保险箱放起来,别磕着碰着就行。唯独忘了,只要是人就会有感觉有情绪,有想法有反应。在一度引发热议的科幻恐怖电影《人兽杂交》中,科学家研究出的的基因杂交怪物因为有了感情却得不到满足,继而开始报复自己的始作俑者。兽类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人的感情,物质上的富足,永远不能代替精神上的孤寒。

和贾兰一样被忽视或者更甚的,还有贾环,这一对小叔侄因为同病相怜,生出了一种别样的亲厚,在需要应酬的场合,他们像连体人一样形影不离。贾兰赌气不参加宴席那次,贾政派人去请,派的人不是宝玉是贾环。去给贾赦请安,宝玉是独自去,贾兰和贾环是结伴而来。邢夫人厚此薄彼,对宝玉百般摩挲疼爱,贾兰和贾环在一旁当观众,没过多久就很识趣地走了。曹雪芹写贾兰本不想走,是贾环给贾兰使眼色他才走的,好像贾兰是被贾环调唆的。然而事实明摆着,傻子也看得出,邢夫人的确是冷落了他们,后面的话简直就是逐客了:今天这儿人多,我嫌吵,就不留你们吃饭了。一回头却把宝玉留下吃饭,还送玩具。  P57-59

序言

那许多个曾经的我

《红楼梦》是一部陪我长大的书,可以肯定地说,它还将陪我到老,它包含了人生一切况味,每个阶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第一次“触红”的准确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不会超过八岁。认字有限,“宝钗”一律叫“宝叉”,叫了好一段时间,被我妈发现后才纠正了,她那嫌弃的表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最开始是看热闹,看里面的人说话:“前儿”“昨儿”“明儿”,真有趣;再长大点是看爱情,专挑宝玉和黛玉的你来我往看;再后来发现,这本书随便翻开哪一页,都有的读。放在枕边,临睡前翻几页才睡得踏实。出远门带着,也不嫌沉,坐火车上无聊时翻,有一搭没一搭,看到哪儿算哪儿。看书只为消遣,不作他想。

我的专业跟文学不搭边。我学医,在医院做到一个常人看来很不错的技术管理职位;业余考了个心理咨询师证,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听过心理热线;再后来,我换了城市生活,又换过几份工作,直到今天安稳下来,非常非常的安稳,也意味着非常非常的寂寞。

曾有一度,我的梦想是作别从前的事业心,成为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但是,当我真正进入一个稳固的体系,看着周围一些年长的人为了安稳,要小心憋屈地熬到退休,再悄无声息地离开,想到他们可能就是明天的我,难免暗自心凉。

写“红评”纯属偶然。三年多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在火车站候车,无意间翻到一本杂志,看到里面有一篇评“红”的文章,便想这样的文章其实我也可以啊,回来便写了一篇,署上自己的QQ名“百合”,发给了杂志社。

没想到这一写,就停不下来。那篇文章发表了之后,每月的20号左右,杂志社编辑葡萄就会如约来管我收“租子”。

我不是专业写作者,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思考,都是在生活的缝隙里鸡零狗碎地构思,在午休间歇磕磕巴巴地写。最多的是周五下班后,公司里人走光了,我才可以写得投入点。知道我每周五都晚走的人是两位门卫师傅,但是三年来,他们从来没问过我晚走的原因,只是微笑道别,真是好人呐。

这期间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但是架不住编辑葡萄的小鞭子温柔地抽下来,士为知己者死,承蒙人家看得起我,我咬咬牙,熬一熬,逼一逼自己,也就一篇篇地完成了。我的读者们也居功至伟,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有一位退休大学教授,七十多岁了,还专门给我写了封表扬信来。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说自己累了,不写了?

后来,杂志社每一期都会在扉页上重点推荐我的文章,称我为“著名作家”,看着自己的名字和那些真正的知名作家放在一起,真是心虚。唯一能做的,就是别辜负了编辑和读者,恭谨端正地写。

写到一年多的时候,葡萄对我说:百合童鞋,你也出本书吧!

我第一反应是你别逗了。

但葡萄说:我了解你,你行!!!

于是继续战战兢兢前行,这期间还受到山西教育出版社刘晓璐姐姐、北岳文艺出版社张丽姐姐的鼓励和认可,没有她们的力挺,我自己很难坚持下来。

这几个人都算是我的贵人,都一直未曾谋面。直到三天前,才第一次见到张丽姐姐,严歌苓的文章里有句话:“我一直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活着”,想想可不就是这样。

这本书,算是我孤独生活里的救赎。自觉四下无靠的时候,一想到它,想到自己在缓慢而踏实地接近目标,就会心头一暖。我也习惯了在没人的时候,紧紧地攥一下拳头,压低嗓子对自己喊一声:加油。

我只是一个用写来对抗虚无的人,竟然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把它看作是生活对我的安慰。

人生多么奇妙,你无法预判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有意外之痛,也有意外之喜。

从小读“红楼”的习惯,让我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相对熟悉,这么多年一遍遍地读,积淀了许多感受在心中,这是写作评论的基础;做过管理,让我的思维略具理性和逻辑;学医从医的经历,在医界所秉承的“慎独”精神,让我面对这样一部伟大著作时,在推理上力求谨慎缜密,比如写秦可卿的药方,我的医学知识就帮了我不少忙,不太有把握就可以马上去问我的旧同事,包括中医专家;学过心理学,会下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性格成因,乃至作者的言外之意,也因为学过心理学,会对人性多一份悲悯,所以下笔尽量客观有度,有读者说我文风温厚,是“萌萌的小迷糊”——是的,当你行过许多路,见过许多人,明白人性的庞杂无章,你就会变得“糊涂”一些。

是那许多个曾经的我,成全了今天的这个我。

这本书本质上是一部《红楼梦》读后感合集,糅合了很多我对人生的看法。评的是书中人,真正展示的是写书的自己。如果,你在读到它时有至少一秒钟的会心而笑,是我十分乐见的事,隔着书页,让我们心有戚戚。

感谢陪我走过三年的编辑、读者、朋友、家人,你们是教练,是啦啦队,更是陪跑者,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当然,还必须要感谢曹雪芹,谨以这本书向他致敬。

梦里不知身是客,百看红楼。

是为序。

百合

后记

落笔不言,风华自现

三年多前,一个萧瑟的深秋,我忽然收到一位陌生作者投来的写秋纹的文章。作为一本通俗历史类杂志的编辑,看到那流畅又饱含故事的第一句,我就意识到:遇到大家了。

给普通读者看的文史解析文章不好写,深了太学究气,没人愿意翻开第二页,浅了隔靴搔痒,合上杂志一无所得,正了未免让人看得不过瘾,歪了又有哗众取宠之嫌。而百合同学这篇解读《红楼梦》中怡红院大丫鬟的文章却写得有故事细节,有场景分析,深入浅出,亦庄亦谐,让人读得欲罢不能。欣喜之余,立刻交上去,主编立刻用了。

年底,又收到一篇妙文,看标题就让人“笑得打跌”:《大观园里没有公厕?》。笑归笑,之前却从来没有哪位红学大师关注过这个重要而细微的点,不禁为百合同学的观察力暗暗叫好。于是再次,立刻交上去,立刻用了。

接下来是《不要和大观园的婆子说话》,满满的现实感,妥妥的前车之鉴——宝玉为什么那么讨厌婆子,把她们叫做死鱼眼珠子?这就是标准答案。

经过这三篇的熏陶,期待百合同学的新作已经成为我编辑生活的日常心情。然而接下来的这篇仍然把这种持续的期待升级成了热切的渴望:她写了妙玉。她写妙玉的身份认同问题,写她的纠结,写她的宣泄,最后,她写道:“这也是关于命运的暗示。妙玉终究还是寂寞的。”这冷静而残酷的一句话,仿佛是从天上扔下的黑色枷锁,“天真热情才华横溢的少女”再也挣脱不出她内心的牢笼。

风格新、细节新、立意新,百合同学似乎天生知道该怎么写出好文章。自此,除了繁忙的工作让她脱不开身的时节,她每月都有新作,难得的是篇篇都有亮点,顺势长年“霸占”杂志最受好评的重头栏目,每每让读者评论“余音袅袅,意犹未尽”。

对于《红楼梦》中那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少男少女,乃至挂着面具的“老爷”“太太”“老祖宗”,她不吝于赞美,也不吝于怜惜,可她始终是冷静的。就是这份冷静让她的文章耐读、耐品。她解读残卷,分析批注,探讨人物未尽的人生旅程,更写活了人性的幽暗深邃。主角和配角们的语言行动、爱恨情仇,他们心灵深处的不甘和呐喊,在她的笔下静静绽放,优美而客观地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笑,让人叹。

她说一个好的作者应该隐藏自己,只奉献自己的作品,所以迄今为止,我只能确定她的性别——唯有女性才有这样委婉的情思和细腻的笔法。当然,她也是年轻的,尽管她文风老辣,却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年轻人特有的恨其不争的热情与哀其不幸的悲悯。

她说,她在出差的火车站偶然发现了这本杂志,见到其中有作家解读《红楼梦》的文章,因她自己也研读《红楼梦》多年,便想试试自己的水准,遂投稿,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读着她发来的这句“写作缘由”,我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穿着米色风衣的优雅女子下了月台,绿皮火车汽笛长鸣,白雾弥漫,温暖的阳光把脚下汹涌的黄河、远处黝黑的太行照耀得山河明媚……

是为跋。

葡萄

2015年3月24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