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姚平著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之一,完整的记述了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教育家冯至一生的经历,包括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晚年生活。书中并配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为读者展现不一样的大师风范。
| 书名 |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冯姚平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姚平著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之一,完整的记述了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教育家冯至一生的经历,包括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晚年生活。书中并配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为读者展现不一样的大师风范。 内容推荐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由冯至长女冯姚平所著。图书较为完整的记述了冯至一生的经历,从其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至其逝世。书中对冯至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获荣誉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是一部完整的关于冯至的传记。书中配有大量冯至及其家人、朋友的珍贵照片。 目录 童年 华年磨灭地之一——20年代在北京 华年磨灭地之二——留学德国 华年磨灭地之三——在昆明 丰富多彩的十七年 无所作为与拨乱反正 晚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生于河北省涿县(现河北省涿州市)。祖上是盐商,原来在天津,不知犯了什么事被查抄,才搬到涿州,从此家道中落,到他出生时,已经濒临破产。他认为“盐商”这个出身很不光荣,因为盐商代表“浊富”,幸亏破产了,他身上已闻不出什么盐味,他为此感到欣慰。在中学时期,冯至增长了知识,厌恶大家庭庸俗的习气,不愿意承受他们的培植,受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的启发,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冯至,后来索性成了正名。 冯至的父亲冯文澍性格淡泊,从不参与大家庭的纷争,对妻儿的感情却很细腻,为了维持六口之家的生活,一辈子在外地奔走,在学校和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常常失业。但是由于工作,结识了几位有学识的师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对艺术有一定的爱好。他对子女的教育是开明的。冯至在《父亲的生日》(1930年)中这样说:“父亲对我很随便。从先对于学校的,如今对于职业的选择,以及朋友、爱情,从未曾像许多人似的摆出做父亲的架子而加以干涉。……直到现在,我却一向是小心谨慎地生活着,同辈少年中‘不可一世,舍我其谁’的气概,我从来不敢有过,……” 冯至的母亲陈蕙,安徽望江人,出身书香门第,性格柔和,和丈夫感情很好。她能读会写,夏日的傍晚在院子里听母亲娓娓动听地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是冯至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但他不知道母亲带着四个孩子在已经衰败可还维持着一个空架子的大家庭里讨生活是多么艰难,她受尽精神上的折磨,在冯至9岁那年病逝了,年仅35岁。 随着母亲的去世,大家庭也彻底破产了。在学校里冯至受到同学的欺凌,在家里又受堂兄妹们的歧视,无人理睬,只能伫立在屋檐下望着天上的云彩,凭着自己的一点地理知识想象着,这一朵云像骆驼形的山东省,转眼间又变成长靴形的意大利。他忍受着寂寞和孤独,儿时的自卑感就这样形成了。 冯至很不幸,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总是遇到好人。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迎娶了继母。继母姓朱,浙江慈溪人。她为人忠厚朴实,办事公正明断,在娘家享有很高的威信,无论是胞兄弟或堂兄弟都尊重她。她的到来使孩子们又享受到母爱。1916年11岁的冯至小学毕业了,因父亲在外地谋生,升学与否,完全由继母决定。继母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力排亲戚们的非议,送他到北京,考入京师公立第四中学,这对冯至后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冯至年纪小,她不放心,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堂弟朱受豫家中,冯至叫他九舅。 九舅关心冯至的学习,安排他和在北京读师范的哥哥冯承棨每个周末到一位同事家里读《诗经》。晚年冯至曾深情地说起当年的事,每到周末他就跑到皇城根去等,热切地盼望着哥哥的到来。九舅喜欢在业余时间绘山水画,总让他站在一旁,给他讲解绘画的知识、介绍历代画家和流派,培养了冯至日后对艺术的欣赏力。 西院的叔祖冯学彰是位励精图治的人。他热心教育,在清末就创办过私立小学“养正学堂”,拿出自家临街的一排房子,把廊柱漆成蓝色,接收冯家子弟和邻里间的学童入学,让他们受新式小学教育;而且,还吸收家中和亲属中的女眷入学。冯至上中学时,这个学校早已停办,但是在暑假,他和他的哥哥都回涿州,和叔祖的小儿子冯文洛一起参加叔祖的“学习班”。叔祖亲自讲授古文,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的长子冯文淇教数学,刚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的次子、冯至的四叔(大排行)冯文潜教外语。这个“学习班”生动活泼,冯至从中受益不浅。 冯至的四叔冯文潜留学美国和德国研究哲学和美学。1925年暑假,冯至去看望他,在他的书桌上惊喜地见到了里尔克、格奥尔格、荷尔德林的诗集。在这里冯至第一次读到里尔克的散文诗《旗手》,对他“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收获”。他“被那一幕一幕的色彩和音调所感动”,萌生了用这种体裁来写伍子胥逃亡的想法。四叔又给他朗读和介绍了荷尔德林小说《徐培里昂》里的《命运之歌》,冯至深受感动,开始凭着自己浅陋的德语知识读荷尔德林的诗,并且把《命运之歌》翻译出来,在《沉钟》周刊上发表。抗战时期在昆明,冯至和四叔冯文潜又同在西南联大教书,成为同事。我的四爷爷、四奶奶给了我们一家很多的帮助。胜利后,四爷爷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两家关系一直密切。 冯至生前常常怀念起这些对他有影响的人。 P1-6 序言 国人自古重“史”。而新史料的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推进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一鳞半爪,也会使史家乃至读者如获至宝。在文学历史的阐述、文学理论的论证以及文学批评活动中,新史料的发现当然也每每相伴而生,同样为新的立论和新的阐发提供坚实的基础。更有学养深厚、学风笃实的学人,常常会把搜集所得的资料,整理编撰,既是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服务,亦可供他人参考。这些资料,我们并不陌生,在林林总总的校点本、辑佚本、笺注本、年谱、诗文系念、书目、索引里都可窥其面貌。比如,鲁迅先生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也曾搜集了大量的小说史料,又将这些史料整理成《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这自周至隋的36种散佚小说,毫无疑问成为研究唐代以前小说的重要参考书,也为普通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这正是“钩沉”的价值。梁启超所谓的“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为我们了解前人所思所想,乃至理解“人类社会史可能性的一切”和历史进程提供了依据。这些“痕迹”的再发现,无疑多多益善。 作为集文学资料中心、文学展览中心、文学交流中心、文学研究中心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译著、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在和广大的研究者、作家及其家属、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到曾被历史遮蔽、湮没、忽略的有关人物及有关史料,因此,编辑、出版“钩沉丛书”,是水到渠成之事,也是现代文学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套丛书,旨在把我馆认为值得引起注意的、涉及现当代文学的史料予以发掘,把某些有助于文学研究的带有资料性的著述予以出版。举凡作家的年谱、回忆录、传记、散佚作品等均在丛书出版范围内。这一工作,有赖于著述者的劳动,也有赖于广大作家及其家属、后人的支持,这是需要向著述者和支持者致以诚挚谢意的。 然而,我以为不能不指出的是,“钩沉”是有价值的。“钩沉”出来的,却未必件件都有价值。 因此,其一,本丛书所含所有书籍的出版,惟以我馆认识到的参考价值为取舍,是否真有“价值”,有待研究家和读者的考量与开掘。其二,“钩沉”,绝不是为了“爆料”,为了“翻案”,为了“听唱翻新杨柳枝”。这在世道浇漓学风蒙尘的当下,是不能不有言在先的。也就是说,若有人欲借本丛书中涉及的一些史料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谋取商业利润,概由炒作者自负其责。本“丛书”所涉及的资料和史实,并未经过本馆的考证与甄别;所涉及的观点,只代表编撰者本人的价值立场与学术见解,与文学馆的立场、见解无涉。 如果诸公能够从这套丛书中获取一些资料,经过甄别辨析,成一家之言,作为丛书出版的组织者,便欣欣堪以慰之。 是为序。 陈建功 2010年5月7日 后记 20世纪末,在以绿原先生为首的全体编委和出版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认真细致的工作,12卷本的《冯至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经王亚民社长建议,又收集一些研究冯至的文章配套出版了《冯至与他的世界》。当出版工作接近尾声时,出版社看到我提供的一些照片比较有意义,又提出最好再配套出版一本画集。这当然是好事。紧急情况下,主编绿原、编委韩耀成,又请了父亲晚年的好友诗人邵燕祥三位先生分工合作,为照片作了详尽、生动的解说。但终因时间紧迫,未赶上《冯至全集》的出版。他们三位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为父亲做画集,最后变成无用功。我好像欠了债似的,心里很内疚。 后来,在不断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又找到更多的珍贵照片和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我把它们都输入在电脑里。不止一次朋友们见到我电脑里的这些东西,都感叹道应该想办法出版。我在找机会。这件事始终藏在我的心里。 这几年来,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已把父亲的外文书籍和中文书籍分别捐赠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去年,我又把整理好的30多包父亲的手稿、研究笔记等资料交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文学馆准备在今年举办一个纪念父亲的活动,我就把原来准备的资料发过去供文学馆参考。计蕾女士看了,觉得挺好,建议我在此基础上编一本《冯至画传》。这个建议对我,可以说是正中下怀。但时间紧迫。我先找了几位作家的画传来读,受到启发,对原稿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但来不及做更大的改动了。比如,我看到的这几本画传有以传主本人的自传为纲的,有以传主作品中的文字为主干的,读起来通畅。而我这个稿子.经过了前面介绍的过程,在称呼上则是“冯至”与“父亲”并存,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总之,如果在这本书中能读到一些优美的、诗意的文字,或者是科学的论断,那就是绿原先生他们三位的文笔;若是遇到些絮絮叨叨、不忍卒读的地方,必然是我的狗尾续貂,请大家原谅! 感谢绿原、邵燕祥、韩耀成三位先生在本书的编写工作中给予的许多帮助,感谢图片摄影者、绘画和补白文字的原作者!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 冯姚平 2015年于父亲110周年诞辰之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