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著的这本《四君子图》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五种之一,精选作者在回忆同行、师友的文字。本书包含了《致大海》、《草婴先生》、《进天堂的吴冠中》、《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蹲在电话里的维熙》、《七夕·摩喝乐·仲爷》、《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回忆我的篮球教练》等内容。
| 书名 | 四君子图/冯骥才散文新编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冯骥才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骥才著的这本《四君子图》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五种之一,精选作者在回忆同行、师友的文字。本书包含了《致大海》、《草婴先生》、《进天堂的吴冠中》、《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蹲在电话里的维熙》、《七夕·摩喝乐·仲爷》、《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回忆我的篮球教练》等内容。 内容推荐 冯骥才著的这本《四君子图》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描写人物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另有作者相关照片一张(前插)和几十幅插图,在设计上较之前的“季羡林散文新编”可谓华彩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目录 致大海 草婴先生 怀念老陆 送谢晋 茅盾老人 巴金百岁 怀念曹禺 双倍的悼念 记韦君宜 进天堂的吴冠中 在雅典的戴先生 丁聪写意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为李福清院士祈福 司格林教授 留得清气满乾坤 四君子图 话说王蒙 蹲在电话里的维熙 七夕·摩喝乐·仲爷 风景里的山峰 爱在文章外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平山郁夫的境界 对一位背对市场艺术家的精神探访 大话美林 儒雅最是步武君 一生都付母亲河 魏勒夫人 阿列克和他的乡村别墅 回忆我的篮球教练 凌汛 试读章节 致大海——为冰心送行而作 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我病了,没去成,这也许会成为我终生的一个遗憾。但如果您能听到我这话,一准会说:“是你成心不来!”那我不会再笑,反而会落下泪来。 十点钟整,这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凝神默对早已备置在案前的一束玫瑰。当然,这就是面对您。本来心里缭乱又沉重,但渐渐的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扩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那些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我原打算与您告别时,对您磕这三个头。当然,绝大部分人一定会诧异于我何以非要行此大礼。他们哪里知道这绝非一种传统方式,一种中国人极致的礼仪,而是我对您特殊的爱的方式,这里边的所有细节我全部牢牢记得。 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十月五日。我在天津东郊一位农人家中,听说他家装了电话,还能挂长途,便抓起话筒拨通了您家。我对着话筒大声说: “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您一听果然笑了,而且抓着这个笑话不放,您说:“我看不见。” 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本来我想逗您乐,却被您逗得乐不可支。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在本子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这便是磕头的来历,对不对?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说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与您之间那种率真、亲切,又十分美好的感觉。 大约是一九九二年底,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期间,和妻子顾同昭,还有三两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爱说话,特别兴奋,特别精神;您一向底气深厚的嗓音由于提高了三度,简直洪亮极了。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的吉祥话。您告诉他,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说自己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跟着您把这四个字解释得明白有力,铮铮作响。 您说,您的少时留下许多辛酸——这是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这是甜;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这是苦;您现在老了,但您现在却是——“姜是老的辣”。当您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这话我当您的面是不会说的。我知道,您不喜欢听这种话,但我现在可以说了。 记得那天,您还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没等我说,您又进一步说道,“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要说别人不敢说、又非说不可的话。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领导的工资也是人民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说完您还着意地看了我一眼。 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您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但您知道吗?这也正是我总愿意到您那里去的真正缘故。 我喜欢您此时的样子,很气概,很威风,也很清晰。您吐字和您写字一样,一笔一画,从不含混。您一生都明达透彻,思想在脑海里如一颗颗美丽的石子沉在清亮见底的水中。您享受着清晰,从来不委身于糊涂。 再说那天,老太太!您怎么那么高兴。您把我妻子叫到跟前,您亲亲她,还叫我也亲亲她。大家全笑了。您把天堂的画面搬到大家眼前,融融的爱意使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充满美好。于是在场的朋友们说,冯骥才总说给冰心磕头拜寿,却没见过真的磕过头。您笑嘻嘻地说我:“他是个口头革命派!”P1-4 序言 总序:我的散文书架 冯骥才 我将这“散文新编”的选题称之为一种“散文书架”,然后放上我为此精选的五本散文小书。 在我的文字生涯中,小说写作之外,便是散文。其实这也很自然,我们日常随手写下的文字:随感、随笔、笔记、日记、手札,不都是散文吗?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是无中生有,要是说得“伟大”一些,是一种艺术创造;散文则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要是说得“高贵”一些,是一种心灵实录。小说看重文本,它表现作家的本领;散文则更重人本,它直接显示作家本人的气质。这么一说,散文更难了吗? 要说难,还是难在散文的历史上。中国是散文的大国。唐宋时期的小说还处在故事传奇阶段,散文已是大师巨匠如巨峰林立,名篇杰作似满天星斗。这可能与那时候崇文有关。那时连选取官员都要看文章写得优劣。不像近现代,没什么文化也能做官,甚至还可以做大官。从文学史的另一方面说,诗歌的成熟又在散文的前边,散文辄必受诗歌的影响,讲究方块字的使用,甚至追求一点诗性了。这么一说,在中国写散文就更不易了。中国人太懂得散文,一读就知道文笔如何。我不知深浅,即兴操笔,涂抹为快,一路下来竟写了这么多散文,数一数,长长短短总有几百篇,幸好人文社这套书要求的字数不多,可以尽量去粗取精。 编撰这种散文集在分类上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体裁分,一是从题材分。我采用后一种,这是因为我的体裁太杂,样式迥异,长短随性,由题材划分便易于理出头绪,因成抒情(《花脸》)、人物(《四君子图》)、游记(《散漫的天性》)、艺术(《关于艺术家》)、田野(《南乡三十六村》)五卷。抒情卷多是感物时伤,人物卷为怀念故人,游记卷是异域情怀,艺术卷乃艺术感悟,田野卷是我这些年来文化抢救时,在大地深处的文化见识以及种种忧思。编选之时尽力“矬子中拔将军”,将心中尚觉有点味道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同时也是将自己小说外的写作,做一次总结与筛选吧。是为序焉。 2016.7.4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